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立德树人小学生正处在人生的起点,作为语文老师对他们道德的养成有责无旁代的责任。
那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立德树人呢?一起来了解下吧: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立德树人1、挖掘教材资源,有效渗透立德树人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选取了大量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有塑造人物豁达开朗、大爱无疆,心灵崇高的; 有描写祖国大好河山,表现自然美的;有展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有表现语言音乐美,文字建筑美,诗句音律美的古今诗词等。
这些课文都以不同的方式体现了作品的内在美,富有质朴美感。
教材中所体现的浓浓人文气息,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使他们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接受真善美的思想。
因此,作为语文老师就应该充分利用好语文学科的德育优势,悄无声息的进行德育渗透,立德树人教育。
我们要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爱国主义素材,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在教学实践中,既要讲授语文知识,也要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在教学中做到寓教于情,寓教于理,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效果。
如《桂林山水》这篇课文,让学生体会桂林山水的色彩美、形态美、意境美,激发他们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草地夜行》,让学生体会到红军战士顽强的革命意志和战胜困难的决心,团结互助的精神; 《詹天佑》,让学生体会到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体会到自信心的重要作用,感受到为国争光的重要意义,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战胜困难的决心,激励学生将来建设祖国,奋发有为,争做大国工匠。
2、加强朗读指导,有效渗透立德树人教育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让学生朗诵声情并茂、文质兼美的文章和韵律优美的诗歌,有利于他们体验祖国文学的音韵美,加深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的品味,并培养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指导学生朗读重点句、重点段,从多次反复的朗读中,激发他们的感情,使他们产生共鸣,从而体会到课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语文教学与德育渗透、立德树人教育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在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有所感悟,感情得到升华。
而思想感情的升华,又促进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实现了语文能力与思想感情的共同提高。
在感受语言文字美的同时,立德树人教育犹如春风沐浴大地,悄无声息,如春雨"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既教书又育人。
3、创设情境教学,有效渗透立德树人教育中国古代哲学家张载说过:"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 质疑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小学阶段的孩子正处于"爱发问" 的好奇阶段,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各种有趣、有探索价值的问题情景,使学生迅速地进入课文预定的情景,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寻求正确的答案的同时,又进行了立德树人教育。
例如,在教《鸟的天堂》一课时,提出如下问题:(1) 真有天堂吗,你心中的天堂是什么样子的?(2) 鸟会有天堂吗?鸟的天堂又是什么样的呢?(3) 、如果没有成片的树木,会有书中描绘的"鸟的天堂"场景吗?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意识到只要生活快乐的地方就是天堂。
明白人与动物应该和谐相处,只有保护大自然,大自然才会给我们最好的回报,从而认识到爱护环境,保护森林的重要性。
再例如在讲授《十里长街送总理》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先播放一首符合课文情调的乐曲,在课堂上制造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然后教师再用语言导入正这样就很容易唤起了学生对周总理的哀悼之情。
在讲课文时,设计了以下问题:(1) 、十里长街排满了送行的人们,说明了什么?(2) 、人们目送灵车走过,表达了怎样的情感?(3) 、朗读课文配以音乐,在你心里的感受又是怎样的?这些问题都是同学可以解决的,在解决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体会到周总理的伟大,人们的爱戴以及十里长安街送别悲恸的场面,从而在学生心目中产生对周总理的敬仰之情。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立德树人(一)突出小学课程立意指导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思想道德,似乎被社会中的各种价值观和言论所左右,对于青少年往往是这种社会思想浪潮的影响者。
这就要求现代的语文工作者,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如何辨析出社会中真善美。
在语文的作文的教学中,多添加一些标新力意的的课题,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例如,指导课题《面对摔倒的路人该不该扶》这个小议论文时,引导学生从多个方面就此类问题进行研究。
使学生明确道德缺失和忽视的这种现实,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和变向思考。
让学生内心充满对无良被扶者的鄙视,对胆小旁观者的惋惜,对施以援手者的佩服,对既能坚持道义又有必要法律防范意识施救者的效仿之意,总之,学生既在构思时分清了论辩的角度,又收获了思想的利器,实现了语文的立德树人的责任。
(二)用心拟写读后感语文的学习,最讲究的就是对于课文的的理解和总结。
所以要想在语文的教育中实行“立德树人”教育,就必须要求学生对于道德素质文章的总结。
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使学生真正用心去写读后感,这样在学会反思的过程中,也使得学生拥有辨析事物的能力。
比如在学习雷锋故事的课文时,教师就必须,积极的引导学生如可的学习雷锋精神,和怎样做到这种道德的修养。
并且使学生写关于雷锋的读后感,在学生书写的过程中,便会潜移默化的懂得道德的重要。
从而起到德育孩子的作用。
(三)精心组织活动通过小学语文的课上活动,积极的促进学生进一步的对于道德观念的认识,比如,在举行语文演讲的活动的时候,可以进行道德素质理论的演讲,这样极大的促进了学生对于道德观念的认识,积极有效地起到了道德宣传的目的和加深学生对道德观念的意识。
(四)结合实际,以身作则语文教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应当以身作则,应当为人师表,作为道德的先行者,遵守有关道德的规章制度,为学生作出表率的作用。
只有这样才能根本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和,“立德树人”的成果。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立德树人教育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实现立德树人目标,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过程中教师可以参考以下几点策略。
(一)给予学生学习自主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受教育传统观念的影响,往往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占据教学主导权,在教学过程中侧重于灌输学习知识,将学生视为接受知识的一方,不注意关注学生的意见和想法,由此,学生容易产生为别人而学的想法,只要无人督促便懒于学习,倦于学习,讨厌学习。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观念和方法也在不断地改变,将学习主导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并让学生认识到这一事实,逐渐转变学生学习观念。
小学语文内容丰富多彩,增加预习、课堂讨论、情境教学等教学环节和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的能力,不仅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还可以使学生转变“教师高高在上,不可侵犯”的观念,在与教师的讨论学习过程中拉近师生关系(二)师生之间多沟通小学生对生活充满着好奇和憧憬,也会在遭遇挫折和伤害时对生活失望或厌恶,这就需要教师关注学生的生活,多与学生沟通和交流,尤其是一些留守儿童及家庭生活不幸福的孩子,更是需要教师的关心和爱护。
小学语文教育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写作能力,教师在教学之外与学生的沟通不仅可以使师生成为“友”,增加学生自信心,使学生拥有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还有利于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
(三)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作为母语,在多数学生眼中是一门比较简单的学科,也是一门有着丰富内容的学科,但一些教师却将语文教的枯燥乏味,将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变成字词积累和写作课,学生对语文学习没有兴趣,无法全身心的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喜欢这门学科的教师容易使学生喜欢上这门学科,喜欢这门学科也容易使学生喜欢上这门学科的教师”,将两者结合起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主动与学生进行交流,在师生中建立起良好的关系,既提升了教学质量,又有利于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二、完善教学方法将语文教学变得丰富有趣,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需要德育与教学紧密结合,这样才有利于实现立德树人目标。
在完善教学方法方面本文提出以下几点策略。
(一)德育与作者介绍相结合小学语文课本中收录了众多名家的文章,在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讲到作者的生平简介,这些名人名家背后一般都有着传奇的故事,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在介绍作者时,讲一些作者本人的故事或是关于作品的故事,例如讲到毛泽东的作品时,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查阅资料,然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讨论,知晓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还是文采优秀的文学家,更是一位为无产阶级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的革命家等等,让学生在了解作者背后的故事中了解作者本人,这样在教学中能够让学生体会到作品的奥妙之处和作者的情感,并在丰富传奇的人物故事中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德育与作品解读相结合语文教材中丰富的作品需要教师进行解读才能帮助学生体会到文章之妙,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解读课文是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在解读过程中,教师可以选取其中具有教育意义的重要段落词句,让学生进行朗诵、阅读、品味其中的道理。
例如鲁迅先生的“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告诉学生路在脚下,不必迷茫寻找; 或是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鼓励学生路虽漫长艰难,但心志坚定而不断求索。
在作品的解读过程中,学生更加深刻理解体会到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自己的想法,在学习中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
(三)德育与课外阅读相结合语文学习只依靠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世界文化丰富多彩,不是一本课本就能完全容纳的。
互联网迅速发展,使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多的文化知识,感受着不同文化的魅力,但也因为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了庞大复杂、参差不齐的内容,使学生在课外阅读学习中遇到困难,想要读到优秀的作品如大海捞针。
教师可以将语文德育教育与课外阅读和互联网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一些适合他们年龄段的优秀作品和推荐一些优秀的网站,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增加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和道德素养。
如何把立德树人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一、回归文本,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如果语文教学仅仅停留在示范、练习的层面,那么语文教学便会陷入尴尬境地。
这样学生会做题却不能领略母语的精妙与伟大,学生作文假大空,却体会不到人物的精神。
基于此,笔者本着尊重、欣赏的态度,注重因材施教,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让高中语文教学回归道德。
在《沁园春? 长沙》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将“乐观主义”作为本节课情感教学的目标,让学生在诗歌诵读和课堂讨论中体会伟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改天换地的豪迈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