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地管理学总论

土地管理学总论

第一节人本管理原理
1.人本管理的概念
土地管理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为实现预定目标,对土地利用中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地的关系施加影响的过程。

整个管理过程包括管理者、被管理者和管理环境三个要素。

人本原理,就是一切管理,包括土地管理,应该将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以做好人的工作,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根本。

2.行为原理
管理学所指的行为,是指人们由意识所支配的、具有内在动机的、有意义的行动。

行为是人们思想、感情、动机、思维能力等因素的综合反映。

一般情况下,人的行为是受人的动机支配的,人的动机又是由人的需要决定的,这就是人的行为规律。

根据人的行为规律来进行管理,这就是管理的行为原理。

需要是人们对某种目标的渴求和欲望,它包括人的基本生理需要和各种高层次的人生需要。

马斯洛5种需要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通常,需要分物质需要、精神需要和社会需要三种。

世界观是调节人们需要的重要因素,通过世界观的调节,就构成人们的思想,思想则支配人们的行为。

动机是指人自觉追求一定目的的自觉愿望或意图,是人的行为的内在原因。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推动和维持人的定向活动的主观心理倾向和心理要求。

行为的动机常常是多个,从而形成动机结构,其中,决定人的行为最强有力的动机称为优势动机。

优势动机不是固定不变的。

3.动力原理
管理需要动力,有了动力才能推动管理,这就是所谓的管理动力原理。

动力通常分为物质动力、精神动力和竞争动力三种。

物质动力:物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物质是第一性的,物质的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因此物质动力是根本的动力。

精神动力:精神动力是产生于追求精神上、心理上、事业上得到满足的内在动力。

精神动力是比物质动力更高层次的动力。

竞争动力:竞争动力产生于竞争各方表现出来的差距,当竞争一方发现差距后,就会产生一种驱动力,促使人们奋发图强,急起直追,改变落后状态。

竞争动力产生于公平的竞争环境。

期望理论:一种行为的倾向的强度取决于个体对这种行为可能带来的结果的期望强度以及这种期望对行为者的吸引力。

公式:激励力=预期价值×期望概率。

要注重差别化奖励的激励效果。

第二节系统管理原理
1.系统管理的概念
任何管理都是对一个系统的管理,同时,管理本身也是一个可控系统。

系统是由许多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部分组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如何使整个系统达到最优化,称系统分析。

系统分析应用的科学技术是系统工程,系统分析的指导思想是系统理论。

在现代管理中,管理的对象总是处在各个不同层次的系统中,它们既在自己的系统之内,又与其他系统发生联系,同时还处在一个更大的系统范围之内。

为了实现最优化管理,必须进行系统分析,这就是管理的系统原理。

要贯彻系统原理,必须把握住系统的目的性、整体性和层次性三个环节。

每个系统,包括母系统和子系统,都需要有自己明确的目的。

一个系统至少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子系统构成的整体。

系统内的各个子系统之间以及子系统和大系统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系统的层次态经历着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系统的各层次之间要职责分明。

上一层次系统的主要任务:根据系统的功能目标向下一层次发出指令信息,然后考核指令执行结果,解决下一层次各子系统之间的不协调。

2.整分合原理
现代管理要求在整体规划下明确分工,在分工基础上进行有效的综合,这就是整分合原理。

整体观念是前提,分工是关键。

合理的分工要遵循能级对应的原则,能是做功的本领。

实践证明,稳定的管理结构是正立的三角形。

优化组合包括目标优化组合、组织优化组合、人才优化组合和环境优化组合等。

目标优化组合是在实行目标管理中,首先科学地制定出总目标,然后根据优化原则,将总目标层层分解到省、地、县级土地管理部门,组成目标优化体系。

组织优化,首先要建立稳态的管理三角形,在管理三角形中,要形成梯级结构。

即愈是上层领导,直接管理的人员就愈少。

人才优化组合,指在某级组织中,要有高、中、低人才的合理搭配和组合以及具有各种特长的人相互配合,不用多余的人,才能发挥人才组合的整体效应。

环境优化组合就是将组织的外部条件,如国家政策、投资环境、生态环境等合理地组合起来,使土地管理工作在良好的环境中运行。

3.相对封闭原理
相对封闭原理是指在任何一个系统内,管理手段必须构成一个封闭的循环回路,才能形
成有效的管理活动。

在这个相对封闭的系统中,反馈起着关键作用。

通常一个管理系统可以分解为指挥中心、执行机构、监督机构和反馈机构。

第三节动态管理原理
1.动态管理的概念
在管理中,要注意加强信息工作,随时掌握事物的动态变化,使管理决策不断适应变化了的情况,即运用动态原理,提高管理工作的效应。

2.动态相关原理
管理系统的发展变化是由于管理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结果。

进行动态管理,必须在管理系统的发展变化中,找出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以及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各种相关关系,通过管理,协调好各部分的关系,促进事物向预定目标发展变化,取得管理的整体效应。

为了准确、及时地掌握促进事物发展变化的各种相关关系,必须要做好信息传递和反馈、控制工作。

信息中所包含的信息大小称信息量,信息的价值和效用称信息的质,能起到应有作用和效果的信息称为有效信息。

根据管理的功能和管理的技术而组织起来的信息流,就是管理信息。

能否有效地进行动态管理的关键在于是否有灵敏、准确、有力的反馈。

3.弹性原理
有效管理必须要依据系统内外条件和环境的变化而随机应变,做到以变应变,这就要求管理必须留有余地,保持充分的弹性。

原因一:管理科学考察的问题是大量的。

原因二:由于社会、经济、技术的飞速发展,必然导致物质环境系统结构的巨大变化,
这就要求管理系统结构在对不断产生的变化做出反应反馈的同时,还要具备应变能力,使管理具有灵活性和充分的弹性。

第四节管理效益原理
1.效益管理的概念
管理是为了获得效益。

效益包括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土地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寻求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优化组合,从而取得最佳的整体效益。

2.整体效应原理
整体效应就是要通过管理,使整体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产生促成作用,以使整体取得最佳效益。

系统功效的不守恒性是普遍存在的,它表现为整体能产生各部分所不具备的新性能、新功效或使原有性能、功效增强、减弱或消失。

因此,管理要取得整体效益,必须要遵循放大原则,努力使输出大于输入,使管理对象产生“大于”效果。

要避免“不放大”或“负放大”,必须明确大系统的目标以及各子系统在大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在实现目标过程中,随时注意反馈,及时修正与目标不一致的活动。

3.规律效应原理
规律效应就是按客观规律管理所取得的效应。

任何一个系统,其组成部分都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它们的运动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牵动一个环节,其他环节就会做出相应变化。

管理要获得效益,必须充分了解构成整体的各组成部分相互间的作用及其对整体的作用,通过对各组成部分的合理组合、配置、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组成部分的积极作用,发挥各种部分的优势,从而使整体获得尽可能大的效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