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初中物理探究实验大全

(完整版)初中物理探究实验大全

初中物理探究实验大全一.浮力的大小跟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1器材:溢水杯、小桶、弹簧测力计、水、重物2.猜想与假设:浮力的大小可能等于液体所受的重力。

2.实验步骤分析①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体所受的重力G物。

②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小桶的重力G桶。

③溢水杯中放满水,把物体浸没在溢水杯内的水中,用一个空的小桶来接溢出的水(这样,桶中的水就是物体排开的水)。

同时记下此时测力计的示数F,则F浮=G-F。

④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小桶和物体排开的水的总重力G总,则G排=G总-G桶。

⑤比较F浮与G排的大小关系,换用其他形状的物体,重复实验,寻找规律。

实验次数物体所受重力G物(N)物体在水中时测力计的读书F(N)浮力F浮(N)小桶和排开水所受的总重G总(N)小桶所受的重力G桶(N)排开水所受的重力G排(N)123(3)实验结论: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

(4)实验反思①本实验为什么要重复多次?避免实验结论的偶然性,使实验结论更具有普遍性②如果烧杯中的水没有加满,会造成什么影响?还能得出实验结论吗?如果溢水杯中没有装满水,就会使F浮大于G排,从而无法得出实验结论③阿基米德原理适用于液体和气体。

二.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实验原理:称重法测浮力。

2.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圆柱形金属块、分别装有适量的水和酒精的量筒各1个、细线。

3.猜想与假设:浮力大小可能跟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有关;浮力大小可能跟物体的重力有关;浮力大小可能跟物体的体积有关;浮力大小可能跟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有关;浮力大小可能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4.实验过程:(1)探究浮力是否与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有关①弹簧测力计调零,用细线系好圆柱形金属块。

②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将圆柱形金属块所受重力G,将数据记录在表格1中。

③沿竖直方向用弹簧测力计吊着圆柱形金属块,使金属块的大约三分之一的体积浸入量筒的水中,把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记录在表格1中。

④沿竖直方向用弹簧测力计吊着圆柱形金属块,使金属块的大约三分之二的体积浸入量筒的水中,把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记录在表格1中。

⑤沿竖直方向用弹簧测力计吊着圆柱形金属块,使金属块完全浸没在水中,把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记录在表格1中。

⑥利用F浮=G-F,分别计算出两次的浮力F浮,记录在表格1中。

表格 1 探究浮力是否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实验次数物体重力G/N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填“大小”)浸入水中弹簧测力计示数F/N浮力F浮/N123(2)探究浮力是否与排开液体的密度有关①弹簧测力计调零,用细线系好圆柱形金属块。

②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圆柱形金属块所受重力G,将数据记录在表格2中。

③沿竖直方向用弹簧测力计吊着圆柱形金属块,使金属块浸没在水中,静止后,将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记录在表格2中。

④沿竖直方向用用弹簧测力计吊着圆柱形金属块,使金属块浸没在酒精中,记录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填入表格2中。

(5)利用F浮=G-F,分别计算出两次的浮力F浮,填入表格2中。

表格2 探究浮力是否与排开液体的密度有关液体种类物体重力G/N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填“大小”)浸入液体中弹簧测力计示数 F/N浮力 F浮/N水酒精3. 探究浮力是否与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深度有关①用细线拴好铁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测出铁块的重力G;②将铁块浸没在水面下1cm处,读出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1;求出铁块受到的浮力F浮1=G-F1;③将铁块浸没在水面下3Cm处,读出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2:求出铁块受到的浮力F浮2=G-F2(3)比较F浮1和F浮2的大小:表格3探究浮力是否与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深度有关分析论证:①如果F浮1=F浮2,浮力与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②如果F浮1<F浮2,浮力随着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的增加而增大;③如果F浮1>F浮2,浮力随着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得出结论: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浸入液体中体积有关,跟物体的形状、密度、重力、物体浸在液体中深度等因素无关。

液体的密度越大,物体浸入液体中体积越大,浮力越大。

三。

探究杠杆平衡条件1、实验器材:杠杆、钩码盒一套、弹簧测力计、细线、刻度尺2、探究假设:杠杆的平衡可能与“动力和力臂的乘积”、“阻力和阻力臂的乘积”有关。

3、实验步骤:步骤1: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横梁水平平衡。

(避免杠杆自身重对实验的影响)步骤2:在杠杆的左右两端分别用细线依次悬挂个数不同钩码,并移动钩码的位置,直至杠杆水平平衡(便于测量力臂),分别记录下此时动力F1、动力臂l1、阻力F2和阻力臂l2的数值,并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步骤3:固定F1大小和动力臂l1的大小,改变阻力F2的大小,在移动阻力作用点,改变阻力臂l2大小,直至杠杆平衡,记录下此时的阻力F2和阻力臂l2的数值,并填入到实验记录表格中。

步骤4:改变动力F1的大小,保持动力臂l1的大小以及阻力F2大小不变,再改变阻力F2作用点,直至杠杆重新平衡,记录下此时动力F1大小和阻力臂l2的大小,并填入到实验数据记录表。

步骤5:整理实验器材。

六、分析论证:根据实验记录数据,探究结论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公式表示: F1L1=F2L2思考:在上述探究实验中,为什么每次都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答:便于测量杠杆的力臂大小四.探究光的反射定律1、实验器材:画有角度的可折叠的白色硬纸板、一面镜子、两个光源、一张白纸、大头针(或牙签)、铅笔、直尺等。

2、实验步骤(选择对光反射能力强的平面镜做反射面,用白色硬纸板和白纸显示光束传播的路径.)(1)按图甲所示,先使E、F成为同一平面,使入射光线沿纸板射向镜面上的O点,观察从镜面反射的光线的方向,并测出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

(2)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再观察反射光线的方向怎样改变,并测出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

(3)按图乙那样,把纸片F向前折或向后折,观察能否看到反射光线。

3、误差分析描光线的径迹时,因为纸竖直放置,没有依靠,画的线的歪斜,影响到角度的测量,误差会大一些,量角器读数有误差。

4.数据记录:实验数据记录表如下:实验次数入射角∠i(°) 反射角∠r(°)123实验结论: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五.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1、提出问题:(1)平面镜成像时,像的高度与物的高度是否相同?(2)平面镜成像时,像到平面镜的距离跟物到平面镜的距离有什么关系?2、猜想假设:(1)平面镜成像时,像的高度h′等于物的高度h。

(2)平面镜成像时,像到平面镜的距离v等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u。

3、设计实验:(1)实验器材:泡沫塑料板一块(35cm×30cm),一张坐标纸(30cm×20cm)、一块带支架的薄透明平板玻璃(厚度2mm左右)、一把刻度尺、同样大小的蜡烛两支、两把相同的直角三角板、一盒火柴、一支记号笔。

(2)实验步骤:①将坐标纸平放并固定在水平桌面上,在坐标纸中间画一条直线MN,把带支架的薄透明平板玻璃沿直线MN放置,使平板玻璃底边与直线MN重合,利用两只直角三角板检查,确定平板玻璃垂直于纸面,如图1所示。

②将一支蜡烛用火柴点燃,作为物体S,竖直立在平板玻璃前面的坐标纸上,用眼睛可观察到此蜡烛在平板玻璃中所成的像S ′。

用记号笔在坐标纸上标记出物体蜡烛S所在的位置A(围绕蜡烛的底足画圆,圆心标为A)。

③将另一支未点燃的蜡烛放到平板玻璃后面,在平板玻璃前从各个不同角度观察未点燃的蜡烛,直到未点燃蜡烛与点燃蜡烛的像S ′完全重合,用笔在坐标纸上标记未点燃蜡烛所在像S ′的位置A′(围绕未点燃蜡烛的底足画圆,圆心标为A′)。

④将点燃的蜡烛的置于B、C点,重复上面的步骤(2)(3)记下B′、C′的位置⑤移去平板玻璃,用刻度尺通过物体的位置A和像的位置A′做一条直线,用刻度尺分别测量A、B、C点到平板玻璃(直线MN)的距离u1、u2、u3和A′、B′、C′点到平板玻璃(直线MN)的距离v1、v2、v3,并将u和v的数据记录在实验数据记录表(二)中。

4.实验数据记录表物距u/m像距v/m5、分析论证(1)平面镜成的是虚像(2)像与物的大小相等。

(3)像到平面镜的距离v等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u。

(4)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六.八年级物理学生实验报告——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实验器材: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刻度尺、光屏、火柴。

2.提出问题:改变蜡烛在凸透镜前的位置即物距,通过凸透镜后会成什么样的像?3.设计实验:①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用纸片再透镜的另一侧移动,直到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用刻度尺测出小光斑到透镜的距离,即为该透镜的焦距f②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置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把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调至同一高度。

(调节的目的是:使烛焰的像能成在光屏的中间。

)③将蜡烛移至凸透镜2倍焦距以外的某一位置,调节光屏的位置直到光屏上出现清晰的烛焰像,观察成像情况,测出此时的像距和物距,并记录在表中。

④将蜡烛移至距凸透镜2倍焦距处,调节光屏的位置直到上面出现清晰的烛焰像,观察成像情况,测出此时的像距和物距,并记录在表中。

⑤将蜡烛移至距凸透镜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的某一位置,调节光屏的位置直到上面出现清晰的烛焰像,观察成像情况,测出此时的像距和物距,并记录在表中。

⑥将蜡烛移至距凸透镜1倍焦距处,调节光屏的位置,观察成像情况,测出此时物距,并记录在表中。

⑦将蜡烛移至距凸透镜焦距以内的某一位置,观察成像情况,并记录在表中。

4.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实验中所使用的凸透镜的焦距是f = cm5.分析和论证观察水的沸腾(参阅八上P35)考查内容:1、实验装置与仪器用法2、实验现象与数据分析观察沸腾实验:实验装置: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烧杯温度计仪器用法:温度计的使用注意量程和分度值①测量时玻璃泡应全部浸入液体中且不能接触容器底和侧壁②读数时不能将温度计从液体中拿出③视线应该与温度计的液面相平实验现象:1.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图A 图B 图C 图D 图E 图F(1)如图1所示,是小明同学用温度计测小烧杯中水的初温时的操作图。

A是操作过程,B是读数过程,C是读取的温度。

①A图中操作的错误是玻璃泡接触容器底;②B图中读数的错误是玻璃泡没有全部浸入液体中;③若操作正确无误,根据C图可知此时烧杯中水的实际温度是48 ℃。

(2)小明同学在利用图D所示的装置做实验时,实验过程中主要观察温度计示数,为了缩短把水加热到沸腾的时间,请你提出二条有效的操作建议:①给烧杯加上盖子;②减少水的质量。

(3)如图E中甲乙图中,图甲所示是水沸腾的情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