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热点素材积累——不让搞形式主义者尝到甜头目录:01人民网评:破除调研作风顽疾从给“一把手”减负做起02人民网评:不让搞形式主义者尝到甜头03人民网评:权威信息发布,反射弧岂能如此长04加强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新论)05防控不松,守护“诗和远方”(纵横)06新华网评:反对形式主义不能“只喊口号不发糖”07中青报:救助平台员工斗殴“筹人”为何眼红正文:01人民网评:破除调研作风顽疾从给“一把手”减负做起赵兵2020年04月17日10:08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下去调研要轻车简从,不搞层层陪同,不得要求主要负责同志出面接待。
”日前,中办印发《关于持续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作风保证的通知》,再次对调查研究改进作风作出了明确规定。
实际上,去年3月,党中央就印发通知,要求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提出“调查研究、执法检查等要轻车简从、务求实效,不干扰基层正常工作。
”随后,从中央到地方着力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取得了明显成效。
然而,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之弊非一日之寒,从根子上减轻基层负担也非一日之功。
“不得要求主要负责同志出面接待”,便是针对在调查研究方面作风顽疾新问题的靶向治疗。
调查研究重在察实情、听真话、取真经,与“一把手”是否出面接待并无关系。
可现实中,要求“一把手”出面陪同、介绍情况,成了一个普遍现象。
如果工作需要,非主要负责同志说不清楚,那是另说。
然而,大多数情况下,获取情况信息的渠道便捷,其他同志,尤其是相关部门的同志完全说得清楚,而且,有些政策调研,要广泛听取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
因此,无论有无必要,一概让“一把手”出面接待,还是官僚主义作祟。
有的领导干部认为,只有“一把手”出面接待才有面子;有的认为,“一把手”是否出面关系到调研的规格;有的讲究职级对等,甚至要求提级接待,好像这样,地方才算重视,调研才够充实。
上有官僚主义,下有形式主义。
许多“一把手”虽然要务缠身,但对上面的调研,不能“不给面子”,更不敢得罪领导,只能“排除万难”,硬着头皮上。
有时同时来了几路调研组,“一把手”还要放下手中工作“赶场子”,疲于应付。
为“一把手”减负是为基层减负的重要内容。
此次中办通知的要求,让困扰基层许久的难题看到了进一步解决的希望。
但是,要根本解决此类问题,还需要在落实上下更大功夫,并做到常抓不懈。
一方面,下去调研的领导干部应当摆正心态,面对基层干部不应该讲究接待规格,而应该发扬求真务实的作风,在求深、求实、求细、求准、求效上下功夫,决不能因为“一把手”出面接待、热情周到就放宽评判标准,更不能因为人家没出面陪同就给“上眼药”“穿小鞋”。
另一方面,相关的制度硬约束也不可或缺。
对于“不得要求主要负责同志出面接待”要进行细化,必要时可出台相应规定,让上级和下级都做到有规可循,严格依规行事。
这样大家心里都踏实,工作起来更务实。
切实为基层的“一把手”减负,这项工作确实需要下大力气抓一抓了。
02人民网评:不让搞形式主义者尝到甜头姜洁2020年04月16日11:44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要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切实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统一起来,决不做自以为领导满意却让群众失望的蠢事。
”日前,中办印发通知要求持续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其中这句话令人印象深刻。
形式主义是作风建设的一大顽疾,给党和国家的建设造成严重危害。
近年来,中央和各地密集出台一系列反对形式主义的举措,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不容忽视的是,一些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依然存在,有的十分顽固,还出现了一些新动向新表现。
有基层干部反映,有文号的文件少了,但白头的工作提示则不减反增,同一个文件从省到市、县、乡层层转发,得重复处理好几次,造成资源浪费,增加负担;个别地方在疫情防控初期采取“表格抗疫”的做法,有基层干部反映在一周内就接到街道、社区、卫健局、教育局、派出所等多个单位和部门的电话,填写了多张表格,内容都大同小异;有单位接到紧急通知,次日凌晨就要对某一情况汇总上报,负责该项工作的同志措手不及,只能连夜准备,有的熬通宵仍来不及完成任务……分析发现,形式主义问题之所以层出不穷、翻新变异,说到底还是因为有人从搞形式主义中尝到了甜头,甚至获得了利益。
正如一位基层干部所说,“我们现在都特别注意留痕,一方面是工作需要,一方面是为了保护自己。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
当整天忙得团团转的基层干部发现搞形式主义比埋头苦干更容易应付检查、甚至更能获得上级肯定后,就难免不会选择前者。
形式主义频频冒头,背后实际上是官僚主义作祟。
从上述案例可见,往往由于上级有关部门调研检查流于形式、过于频繁,下达命令时存在拍脑袋、一刀切、不切实际等情况,才导致基层敷衍了事乃至弄虚作假。
因此,要克服形式主义问题,就必须以上率下,进一步改进督查检查考核方式方法。
中办日前印发的通知对此作出了具体部署要求,指出对中央和国家机关纳入计划的监督检查考核事项,不要求地方层层配套开展,并强调要注意纠正阵仗声势大、层层听汇报、大范围索要台账资料等做法,从重过程向重结果转变,从一味挑毛病、随意发号施令向既发现问题又帮助解决问题转变,推动相关部门督查检查考核结果互认互用。
只有当上级部门的督查检查考核结果与群众的满意度完全一致,不再出现“被形式主义糊弄”的情况时,“做自以为领导满意却让群众失望的蠢事”的人才会越来越少,形式主义问题才能真正得到根除。
克服形式主义,还要进一步加大对形式主义问题的监督查处力度,让搞形式主义的人不仅无利可图,还要因此付出沉重代价。
只有进一步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以正确的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让“愿作为、能作为、善作为”的干部脱颖而出,让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的“做蠢事者”受到严惩,才能推动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持续解决。
03人民网评:权威信息发布,反射弧岂能如此长林风2020年04月16日17:43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纷扰多日的“哈尔滨疑似感染源韩某事件”,终于真相大白。
据《黑龙江日报》客户端报道,韩某为女留学生,并非此前网传的男性;而至于各种描述韩某与曹某关系的“大瓜”,官方消息则称,“为上下楼邻居,存在可能被污染的共同空间,有造成韩某与曹某间接交叉感染的条件”。
这份权威消息,无疑来得必要,但从时和效上来衡量,难以令人满意。
“时”的层面来说,官方消息与此前网络盛传的各种流言相比,明显慢了半拍,权威信息发布的反射弧显得过长了;“效”的角度来看,某种程度上说,这一纸通报也并未消弭此前的各种猜测。
相反,在网上又滋生了新一轮的揶揄和热议。
更加吊诡的是,在昨天的官方权威信息发布之前,网络上当天就有企业公号提前“发布”了该消息。
在如此重大的事情上,企业自媒体号以官方口吻抢先发布消息,让人尴尬又摸不着头脑。
企业自媒体号哪里来的消息?官方权威媒体为何比企业自媒体还晚了多个小时?如果官方权威渠道发布提早几个小时,收获的社会效果会不会更好一些?当前,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的整体形势逐渐向好,然而个别地区防控的风险与压力仍在。
这种风险和压力,既来自疫情本身,也来自社会各界的舆论关注。
尤其是,当其他地区都在逐渐向好之时,某地短期内突然新增多个病例,关注和疑问自然会汹涌而至。
而现实经验告诉我们,一旦权威消息“掉链子”,谣言流言和各种恶意中伤就一定会“撒欢儿”狂奔。
事关公众利益和公共健康,通过权威渠道主动回应社会关注,厘清事实细节,积极发布权威信息,就是必须。
回应社会重大民生问题,官方权威信息一定要通过权威渠道及时、透明和高效的发布。
官方权威信息之所以具有一锤定音的作用,在于权威信息的发布主体、发布载体都具有权威性、唯一性,所发布的内容,也必是经过核实的真实内容。
而且在程序上必须按照规定的程序,谁来发布、谁能首发、什么时候发布都是有严格要求和程序规定的。
如果“小道消息”比权威信息更加快速,这就有违权威信息发布程序,必然会损害真正的权威信息的“权威性”,进而存在损害公信力的隐患。
“对涉及本地区本部门的重要政务舆情、媒体关切、突发事件等热点问题,要按程序及时发布权威信息,讲清事实真相、政策措施以及处置结果等,认真回应关切。
”在众声喧哗的时代,越是社会关切,就越应抓紧调查核实,及早权威回应。
事关疫情,科学防护救治和权威信息发布缺一不可。
早点讲、讲事实、讲透彻,民众的心里就踏实,就有安全感,也越有利于稳定人心,早日战胜疫情。
04加强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新论)朱永新《人民日报》( 2020年04月17日 05 版)引导全社会认识互联网社会的时代特征,打造并推广符合未成年人生理心理特征、满足个人发展和社会化需要的网络素养教育体系建立政府牵头、家校企三方联动的网络素养教育,不仅是为了提升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更是为网络时代的未来奠定基础近日收到一个孩子妈妈的来信,她痛心疾首地告诉笔者:这段时间,因为11岁的孩子要用手机上网课、写作业,所以她把手机和密码都交给了孩子。
没想到的是,孩子开始沉迷于手游,不到一个月花费了1万多元。
调查表明,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达1.69亿,未成年人的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3.7%,农村未成年人的上网比例也高达89.7%。
但是,未成年人的网络技能主要用于娱乐游戏和聊天购物,硬件知识、网络学习等基本素养相对缺失。
加强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迫在眉睫。
网络空间作为家庭、学校、社会等现实世界的延展,已经成为未成年人成长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将未成年人与互联网简单割裂开来,既不可取也很难实现。
研究显示,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有助于学生获取知识、拓展技能、为未来步入社会做好准备。
所以,有必要引导全社会认识互联网社会的时代特征,打造并推广符合未成年人生理心理特征、满足个人发展和社会化需要的网络素养教育体系。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停课不停学出现了一些问题,一定程度上暴露出部分未成年人在网络素养上的短板。
在现有课程体系之下,网络素养相关的教育内容并没有被全面、合理、科学地纳入义务教育的各个阶段,无论课程内容和课时数量,还是师资队伍和教学水平,都还无法完全满足需要。
一般而言,我国未成年人网络知识和技能的获得主要由同学、朋友、家长等渠道来完成,缺少正式教育容易带来过度沉迷、网络欺诈、网络暴力等很多隐患。
因此,有必要将网络素养纳入义务教育基础课程,系统规划与组织,通过自主阅读、活动研讨等灵活而深入的方式,提升网络素养。
也要看到,家庭应承担起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的责任。
父母的网络行为对未成年人有言传身教的作用,也能够有效利用技术防止问题的出现。
同时,良好的亲子关系对未成年人健康上网有促进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一项调研显示,亲子关系越好的家庭,孩子的网络认知能力、技术能力和创造能力越强。
但调研中不少父母也表示,自己不知道怎么引导孩子合理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