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画赏析 梅

中国画赏析 梅

摘要:

“四君子”是指中国画中的梅、兰、竹、菊,中国古代绘画,特别是花鸟画中,有相当多的

作品是以它们为题村的,它们常被文人高士用来表现清高拔俗的情趣:正直的气节、虚心的

品质和纯洁的思想感情,因此,素有“君子”之称。中国人对于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的称赞

由来已久,自是达成共识。其幽芳逸致,风骨清高,不做媚世之态;涤人之秽肠而澄滢其神

骨,致人胸襟风度品格趣味于高尚之品性,深博世人爱意。 现在我们就重点来说一下梅。

关键字:梅花 不畏严寒 经霜傲雪

正文:

小小的花瓣,细而有劲的枝,淡淡的粉白,缠绕在周身的芳香。那是一种在冬天才傲然

开放的花,那是一种在雪中才显得更加纯白的花,那是一种雪花压不到的花。是的,那就是

梅花。在冬雪中傲然挺立的花。古有很多文人墨客都对梅花赞赏有加,其中最有名的有宋代

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其中“树枝”与“墙角”搭配极为自然,显出了梅的

清瘦,又自然而然地想到这“树枝梅”的姿态。诗人用零星的笔墨层层展开意境,几笔实写

提起无限虚景,梅之精神也被表达得淋漓尽致,此诗人之神往,亦令读者神往。

梅花较耐寒,花开特别早,在早春即可怒放,它与松、竹一起被称为“岁寒三友”,人

们画梅,主要是表现它那种不畏严寒、经霜傲雪的独特个性。那么,梅花是在什么时候开始

入画的呢?

据画史记载,南北朝已经有人画梅花,到了北宋,画梅就成了一种风气,最有名的是仲仁和

尚,他创墨梅,画梅全不用颜色,只用水墨深浅来加以表现。据说他有一次,看到月光把梅

花映照在窗纸上的影子,从中得到了启发,便创作出用浓谈相间的水墨晕染而成的墨梅。此

后,另一画家杨补之在这种基础上又进一步发展了这种画法。创造出一种双勾法来画梅花,

使梅花纯洁高雅,野趣盎然。元明以来,用梅花作画更多。元代最大的画梅大师应该首推王

冕,他自号梅花屋主,他的水墨梅画一变宋人稀疏冷倚之习,而为繁花密蕊,给人以热烈蓬

勃向上之感。王冕的存世名作,是他的一幅《墨梅图》他用单纯的水墨和清淡野逸的笔致,

生动地传达出了梅花的清肌傲骨,寄托了文人雅士孤高傲岸的情怀。

但是,要画好梅花,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画梅人还必须有画梅人的品格,有人称

之为“梅气骨”,一种高尚的情操和洁身自好的品格,正所谓:“画梅须有梅气骨,人与梅花

一样清。”

画家陈立斌创作的一副国画花鸟《敢在红梅头上开》,在作品中用写意的手法描绘出了

一幅意趣盎然的花鸟画。据博宝艺术网的专家介绍,自幼酷爱绘画艺术的陈立斌尤其喜欢传

统花鸟创作,梅、兰、竹、菊无一不精。在这幅作品中画家通过巧妙的花鸟布局将写意的花

鸟场景呈现出来,而且通过色彩的巧妙使用,画中的黄腊梅花以及红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梅花是坚毅、高雅的象征,而在当代人们对于梅花十分喜爱,而

且赋予了梅花以时代的精神,凌寒而开的梅花所拥有的强悍生命力让人赞叹。著名画家徐墨

然创作的《红梅迎来万花荣》,他笔下的梅花枝干劲健,繁而不乱,疏密有序;而对傲然开

放的梅花形象的描绘则是变化多端。此外,在梅枝中穿插着疏松的几支墨竹,与梅花的形象

相映衬,给人以极好的艺术享受。这样充满喜气的画面更是寓意着美好幸福的生活和未来。

傲雪临霜的梅花,真真切切的象征了那种顽强不屈,勇于拼搏,渴望着暴风雪的来临的

精神和品质。人们赞美牡丹,是因为它的富贵,赞美荷花,是因为它的出淤泥而不染,而我

赞美梅花,是因为她的那种坚强不屈,傲雪斗霜的精神,同时也象征了那些在困难面前不低

头,越挫越勇的人们!

参考文献: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出自宋代王安石的《梅》

“画梅须有梅气骨,人与梅花一样清。” 是后人对王冕诗与画的一句赞誉,源自王冕的《墨

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