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的有机统一
在21世纪初的世界东方有一道亮丽的风景,有一面风展如画的旗帜,
有一种与众不同且令人惊艳的发展模式,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万花纷谢一时稀”的大背景下,社会主义的中国不仅占尽风情,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取得了骄人的发展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而且对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了越来越大的贡献,对世界上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解决自身的发展问题,也提供了重要
的启示和某种可资借鉴的经验。
那么,“中国道路”“中国奇迹”的成功奥秘是什么?其最鲜明的特色是什么?
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使我们对这一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指引下,坚持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的思维方式,以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和政策取向,把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有机地统一起来,使之相互促进、相互支撑,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秘诀,也是它的特色所
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和发展的进程,是一个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第一的
观点、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奋勇开拓的历史进程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列宁曾经说过:“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
”社会主义不在书斋里,不是某种先验的、一成不变的固有模式。
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在亿万人民群众创造自己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的实践中。
它是鲜活的,日益更新的。
不妨回顾一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怎样发源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时代命题是怎样提出来的?正是因为有了真理标准的大讨论,有了冲破“两个凡是”的坚冰,有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复归和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找到了哲学上的理论支点,找到了现实的逻辑起点。
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话——摸着石头过河。
“望河兴叹”是不可能到达胜利的彼岸的。
他反复强调,要大胆试、大胆闯,没有一股干呀、冒呀的劲头,改
革开放就迈不开步。
正是因为非常注重实践,非常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动精神和历史首创精神,中国的改革开放才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内地、从经济领域到政治、文化、社会,直至生态文明的领域全方位地铺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萌芽破土、生根开花,直到今天长成了一棵郁郁葱葱、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所以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说,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靠本本,而是靠实践。
他在讲到试办深圳特区时用了一句话——“杀出一条血路”。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也是我们在实践中杀出的一条“血路”。
可以说,实践是它的“源头活水”,是它的“命根子”。
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处在关键时期,既有难得的机遇,又面临一系列极具挑战性的矛盾和困难,正如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的,我们“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所以,站在新的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进一步强化实践第一的观念,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创造精神,不断用新的实践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更充足的营养、注入更蓬勃的生机、开辟更广
阔的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和发展的进程,是一个坚持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并用以指导实践的历史进程
一个政党也好、民族也好,要走在时代的前列,就一刻也不能离开理论思维。
重视理论思维、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我们党的特点之一、优点之一。
展望当今世界,在世纪性的发展潮流中,声言改革或变革者比比皆是,但取得成功者寥寥无几。
为什么中国能够实现破茧化蝶?个中原因固然很多,但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我们有科学理论的指引,有理论上的自觉和自信,有理论上的创新和武装。
在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不仅具有巨大的实践勇气,而且具有高度的理论自觉。
我们不仅注重实践、勇于实践,而且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形成了崭新的、系统的、成熟的且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这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个密切相关的根本问题,形成了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既一以贯之,又与时俱进,不断深化在中国这样一个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
列宁曾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
套用这句话,我们同样可以说,没有科学的发展理论,就不会有中国30多年的飞速发展、持续发
展、科学发展。
胡锦涛同志在报告中说:“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
”所以,站在新的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进一步强化理论牵引的观念。
一方面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另一方面,结合新的形势和新的实践继续丰富和发展这一理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境界,把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和理论指导下的科学实践更自觉、
更有机地统一起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和发展的进程,是一个不断把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和理论上的正确认识转化和定型为制度、不断进行制度创新和完善的历史进程
人类社会发展史表明,阶级统治、发展模式、发展道路,总是体现为一定的制度安排。
社会变革,归根结底是制度的更新与重塑。
如果说,勇于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源头活水,科学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路明灯,制度建设就是它的大厦梁柱。
邓小平同志曾经讲,制度更具有根本性基础性稳定性,还是制度更靠得住些。
江泽民同志也说,在改革的实践中,有了新情况、新问题、新经验,经过研究和总结,就要适时地制定新的有关法律法规。
人类社会的递嬗演进证明,任何实践中的成功经验、任何先进的科学理论,如果不固化为制度,如果不转化为制度安排,就是不稳定的、不确定的、不具备可持续性的。
正因为如此,在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我们党在重视实践开拓、理论创新的同时,也高度重视制度建设,适时通过制度创新固化了改革开放的成果,形成了初步定型、日臻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史也是一部制度建设史、制度创新史。
我们党在坚持和发展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创立和奠基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的同时,进一步完善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创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这些制度,从宏观到微观,从框架到细部,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厦的轮廓日益清晰了起来,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路基日益坚固了起来。
这些制度既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原则,又没有离开人类文明的大道,借鉴和吸收了人类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包括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所形成的优秀的、有益的制度文明成果,例如市场经济、民主政治
等等。
因而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和旺盛的生命力。
但是,社会在不断发展,情况在不断变化,人民群众有许多新需求、新期待,制度创新和建设的任务依然任重而道远。
胡锦涛同志在报告中指出,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所以,在新的起点上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进一步强化制度保障的观念,把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放在更突出的位置,做到改革开放的实践每深化一步,党的创新理论的步伐每前行一步,制度建设就跟进一步,不断强基固本、兴利除弊,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真正成为人类优越的制度,既造福于中国人民,
也为一切真心实意推进人类进步事业的人们所向往。
总之,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三位一体、相互交织、环环紧扣,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开拓的全过程。
实践形态、理论形态和制度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也可以说是它的三原色,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绚丽风景;是它的三根支柱,共同支撑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恢宏大厦。
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我们一定要按照十八大报告所要求的,进一步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更好地坚持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的辩证统一,奋勇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