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视频在幼儿园教育中的有效运用
微视频作为操作最为便捷数字化工具能够实现传统纸笔无法表
现的直接记录功能,保证还原最真实场景,长期保存,不仅能让教
师更好地了解幼儿的意图,分析幼儿的心理,反思和调整教学行为,为提高教师的教育技能提供支撑,而且能使幼儿从中受到启发,获
得学习经验。
一、借助微视频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
相对于以往的记录方式,微视频记录的内容具有及时性、动
态性的特点,能够将事情发生的前因后果记录下来,情节连贯,
这就使得所记录的内容更加紧凑、详实。
用微视频记录幼儿的真
实活动和精彩镜头,改变幼儿的学习方式,帮助幼儿在学习和游
戏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从中学习并获得发展。
1.捕捉游戏片段的视频——支持幼儿深度学习。
在个体化学习活动中,有学者们关注幼儿个体处理问题的方式,激发幼儿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从而帮助幼儿解决问题。
如
大班主题活动《快快慢慢》,教师在美工区角创设了“制作风车”
活动,提供了风车制作步骤图、各类纸张、各种工具以及辅助材料
和任务卡。
期待孩子们在能根据步骤图独立地完成风车的制作,还
能根据提供不同的纸张、辅助材料制作过程中,观察风车转动的速度、风力与材质之间的关系。
可乐按照步骤图折了一个风车,用一
根扭
扭棒固定风车中心时,接着对着风车吹了起来,风车的叶片很快
就被吹散了。
可乐不气馁的重新固定、再试吹、再散开,重复了
几次后,可乐放弃了用扭扭棒固定中心,在任务卡扭扭棒的后面
上打了
“X”。
接着,拿起了一块橡皮泥固定,试吹之后,发现风车不再
散开,拿着风车跑了几圈,却发现风车开始转的很快,慢慢地却
不怎么转动了。
于是,他又开始尝试使用更少的橡皮泥固定风车
中心……教师利用微视频记录下可乐主动学习和反复调整材料来
制作风车,通过实践来观察和发现事物间比较隐蔽的因果关系,
但是为什么几度调整材料都没有让风车稳定地转动呢?教师把问
题记录下来还原给全班幼儿,最后大家通过讨论和尝试使用多种
材料,找到更多让风车转动起来的条件,从而获得观察、思维、
假设和验证等多方面的经验,这也是大班的学习特点与方法之一。
2.还原游戏过程的视频——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中班建构区中,洋洋和小朵正在搭建“大桥”,当“大桥”眼
看就要完工时,两人却因为最后一块三角形的木质积木起了争执,
双方都想要这块三角积木作为桥的最高顶,谁都不让谁,结果“大桥”在你推有学者枪的过程中瞬间倒塌。
教师利用微视频记录下这
段内容,并与班上的幼儿一起观看视频,通过微视频的反复回放和教师的引导,洋洋和小朵都知道没有顾及同伴的想法和感受,这样是不对的,同时班上的小朋友也知道了如果想与他人一起游戏就要说出来,并且要相互配合。
在这一过程中,幼儿处在他者的位置观看自己的行为,不断地阐述自己的想法和目的,让对方明白自己的
意图,有利于双方的互相理解,从而促进社会性的发展。
与此同时,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并且认识到了自己行为的发生
过程,有助于幼儿多元认知的发展。
二、借助微视频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对于教师而言,他们有时无暇顾及所有的幼儿,往往会错过
一些关键事件,而微视频则可以记录这类事件,以供教师回看。
观看视频时,教师会以研究者的身份去发现之前容易别忽视的细节,关
注到事件中的每一个主体,从而观察幼儿、观察自己、研究幼儿、研究自己,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促进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的发展,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
1.借助视频提高教师观察和反思能力,调整教学行为。
借助微视频回放的方式进行教研,结合微视频中发现的问题,根据自身需求,教师可以观看任何节点的内容,有可以进行重复
播放,还可以边看视频边进行分析、交流和讨论,开展即时发现、即时反馈活动,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围绕
研讨主题“小班区域游戏中教师的指导”,教研组用实录片段进
行汇总反馈,针对一些突出的共性问题,每个班级的教师可从不
同角度呈现不同的观点。
如小三班研讨反馈的是一个 3 分钟左右
娃娃家的微视频片段,整个活动时刻充斥着教师高分贝的声音:“贝贝,把地上的娃娃捡起来”、“可儿,宝宝推出去了要推回
来哦”……教师不时在镜头里来回跑着,忙的不可开交。
看到这
样的片段,带班教师即刻反思:“以前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游戏
中话是那么多,也一直认为小班幼儿年龄小、能力弱,处处都需
要教师教,却忽略了幼儿是游戏的主体”。
教研组成员也提出了
建议:“可以等一等再说话,先观察,管住自己的嘴”、“活动
之后的评价也可以帮助幼儿发现自己的问题”等等。
在这样结合
现场实录的研讨中,教师可以通过观看他人或自己的表现,反思
教学行为,反思自己的儿童观和游戏观。
2.借助微视频展现真实教学内容,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微视频不仅能让幼儿在互动中构建学习经验,更能有效地促进
教师观察和及时反思,帮助教师以旁观者的立场来剖析自己的观点
和行为。
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教师出示范画——讲解范例——幼
儿临摹——教师讲评,幼儿在活动中依样画葫芦,作品单一、千篇
一律,教师枯燥的讲解、幼儿反复的训练会让孩子失去创作的兴趣。
教师通过网上下载现成可利用的资源,与录制视频相结合的方式,
激发起幼儿学习的兴趣,呈现出微视频独特的长处。
如大班创意美
术活动《魔术画框》,教师先展示“魔术画框”的神奇效果,引
发幼儿的创作兴趣,通过 2-5 分钟微视频的放映,将制作的步骤
一一展示,后期再通过剪辑加工、质量优秀、有较好的视觉效果,不需要过多的示范和讲解,孩子们在简单的绘画过程中掌握了制
作“魔术画框”的技巧,既节约了时间,真正激发了幼儿的创造
兴趣。
三、借助微视频提高家园共育的有效性。
良好的家园沟通与合作是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
借
助微视频的“即时”、“回看”等功能,能使幼儿园与家长之间
的交流与沟通变得更加快捷、高效。
1.巧用微视频展现动态信息。
利用微视频构建具有时代气息的家庭教育新模式,能让家长更
细致地了解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学会全面地评价孩子的发展情况,实现创造交流的“零距离”。
如中班暑期作业“花样拍球”,
教师先将花样拍球的动作由易到难制作成 5 个微视频,分享到微信
群中,要求家长督促、指导幼儿练习拍球,并将每天幼儿练习拍球
的视频发至班级群中,进行打卡统计,以便更好地掌握幼儿花样拍
球的进展程度。
家长根据微视频指导幼儿练习拍球,有些索性和孩
子一起完成每天的“拍球”作业,不仅让幼儿每天坚持拍球,掌握
了花样拍球的技巧,更增进了亲子之间的感情,正所谓“正人先正已,身教重言教”。
又如小班幼儿刚入园,家长心中总是各种担心
和顾虑,“孩子在幼儿园哭了怎么办”、“不会自己吃午饭怎么办”、“万一尿裤子怎么办”……诸如此类的问题让家长倍感焦虑,教师将幼儿在园活动的情况拍成微视频,分享到微信群中。
这样既
改变了接送孩子时家长围着教师询问孩子情况的现象,又让家长及时、更好地了解幼儿在园的真实情况。
因为观看微视频比教师语言
描述和回忆更加直观、更加具有可信度。
2.巧用微视频构筑育儿桥梁。
不同环境场合会带给幼儿不同的人格,教师与个别家长描述
孩子在园的表现,有的家长则是不停的摇头说孩子在家里从来没
有这
种表现。
相互之间的交流沟通又不能让家长相信自己孩子的行为,教师将幼儿在园的相关行为拍摄下来,并让家长观看,再次进行沟通,让家长客观地观察孩子的行为表现,发现问题。
例如,中班轩轩在园时经常和其他小朋友发生矛盾,老是有孩子来向老师告状,说轩轩推他或是打他。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教师发现轩轩只要和其他小朋友接触的比较近,轩轩就容易“动手”。
事后,教师将这种情况反映给家长,家长第一反应就是立刻反驳:“不可能”,因为轩轩平常在家里都非常乖,从不动手打人,并且强调在家他们经
常教育孩子不能随便打人,一定是其他幼儿先欺负了轩轩,他才动手的。
因此,教师用微视频的方式记录下轩轩和其他幼儿发生矛盾的过程,并与家长一同观看,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主动攻击他人的视频之后,被事实惊呆了,积极地和老师讨论起轩轩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双方达成了家园同心协力、相互配合的同时,共同讨论出行之有效的策略,帮助轩轩改变攻击性行为。
可见,智慧地使用微视频,能提高家园沟通效率和质量,提高了家园共育的有效性。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盖奇说过:“教育家应采用科学家剖析分子的方法来理解复杂的教育现象”。
而微视频则能够使这一想法成为现实,只要有学者们合理运用,相信能为幼儿和教师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