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粤教版教材文化常识汇编

粤教版教材文化常识汇编

高中语文粤教版教材文化常识汇编(二)必修四《宝玉挨打》1、屏门:隔断里院和外院或隔断正院和跨院的门,一般不少于四扇。

2、潭府:深宅大院。

常用于尊称他人住宅。

3、冠带:帽子和束带,是官服的代称,这里指代官爵。

4、优伶:旧时对以演戏为业者的称谓,旧时认为优伶是作风不正派的下贱人。

5、弑:古时称下杀上为“弑”。

《阿Q正传》1、文童:明清科举制度,凡准备考秀才的人,不论年龄大小,都称为儒生,习惯上称为童生。

2、赛神:即迎神赛会。

旧时的一种迷信习俗,用仪仗、鼓乐和杂戏迎神出庙,周游街巷,以酬神31、《论语》:是孔子门人及后学编辑整理孔子言行以及孔门弟子互相谈话的记录。

2、夫子:当时对大夫、老师和年长者都可称“夫子”。

3、自称其名:在古代是谦称的一种表达方式。

4、国家:诸侯的封地叫国,卿大夫的封地叫家。

5、萧墙:国君宫门内正对着门的照壁,这里借以暗指鲁国内部。

《寡人之于国也》1、河内、河东:黄河以北的地方叫河内,黄河以东的地方叫河东。

2、豚、彘:豚,小猪;彘,大猪。

3、庠序:商代的学校叫序,周代叫庠。

《劝学》1、君子: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2、跬步:古人把跨出一只脚叫跬,左右脚各跨一次叫“步”。

3、一驾:马拉车走一天的路程。

《过秦论》1、连衡、合从(zòng):连衡是一种分散六国,使它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将它们各个击破的策略。

合从是联合六国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

2、战国四公子:齐国孟尝君、楚国春申君、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

3、敲、扑:刑具,打人的木棒,短的叫“敲”,长的叫“扑”。

4、黔首:秦朝称百姓为黔首。

5、陶朱:春秋时期越国著名谋臣范蠡。

他帮助越王勾践灭吴以后,就主动离开越国,跑到陶经商,自称陶朱公。

他善于经营生计,家资丰厚,所以后人常以“陶朱”为富人的代称。

6、阡陌:阡,南北向小路;陌,东西向小路。

泛指田间小路。

7、七庙:天子供奉历代祖先的宗庙。

《师说》1、句读(dòu):一句话叫“句”,句子中间需要稍稍停顿的地方叫“读”。

2、巫医:古代用巫术医术为人治病的人。

3、百工:泛指各行各业的工匠艺人。

4、六艺:儒家经典,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

《晏子治东阿》1、乞骸骨:请求退休(让位)。

《谏太宗十思疏》1、神器:指帝位。

古时认为“君权神授”,所以称帝位为神器。

2、三驱:据说古代圣贤之君在打猎布网时只拦住三面而有意网开一面,从而体现圣人的好生之仁。

另一种解释是田猎活动以一年三次为度。

3、九德:忠、信、敬、刚、柔、和、固、贞、顺。

必修五《鸿门宴》1、山东:崤山(今河南洛宁)之东。

战国时对六国之地的泛指,因为它们都在函谷关崤山以东。

2、幸:古代称天子所到为临幸。

3、季父:叔父。

4、骑(jì):一人一马的合称。

5、东向:面朝东。

6、跽:长跪。

双膝着地,上身挺直。

《陈情表》1、表:奏表,是古代臣属给君王的上书。

2、守志:古人称妇女在丈夫死后不再嫁为守志。

3、期功:期,jī,周年,这里指穿一周年丧服的人。

功,大功服丧九个月,小功服丧五个月。

4、孝廉: 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科目名,即每年由地方官考察当地人物,向朝廷推荐孝顺父母、品行廉洁的人出来做官。

5、秀才: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科目名。

这里是优秀人才的意思,与后代科举中“秀才”含义不同。

6、东宫:太子所住的地方,代指太子。

7、结草:指报恩。

《左传·宣公十五年》记载的一个故事说,春秋时,晋大夫魏武子有爱妾,武子病时,嘱咐其子魏颗说,自己死后,令妾改嫁。

到了病危时,又说令妾殉葬。

武子死后,魏颗把父妾嫁出,说是遵照他父亲神智清醒时的遗命。

传说后来魏颗和秦将杜回作战,看见一老人结草绊倒了杜回。

夜间魏颗梦见那老人,说是魏武子妾的父亲,帮助魏颗,是为了报答不令他女儿殉葬的恩德。

《段太尉逸事状》1、状:指行状。

人死后,在写“墓志铭”或“传”之前,先有一篇总述死者生平事迹的材料,以供给编写死者传记或墓志铭时参考。

《郑伯克段于鄢》1、雉:古代度量名称,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

2、乘(shèng):战车。

春秋时期用车战,兵车一乘,上有甲士三人,后随步卒七十二人。

《报任安书》1、足下:对人的敬称。

2、缧绁:泛指束缚囚犯的刑具。

缧,大绳。

绁,小绳。

3、臧获:泛指奴隶。

男奴为臧,女奴为获。

选修二《唐宋散文选读》《小石城山记》1、永州八记:包含《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借写山水游记书写胸中愤郁的散文。

2、睥睨:此处指城墙上的女墙。

建于城墙顶的内侧,一般比垛口低,起拦护作用,是在城墙壁上再设的另一道墙,后来“女墙”的叫法流行较广。

《黄州快哉亭记》1、三苏:苏洵、苏轼、苏辙的合称。

2、舍:古代长度单位,一舍等于三十里。

3、睥睨:斜着眼睛看,谓伺机夺取。

《道山亭记》1、唐宋八大家: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八位散文家的合称。

2、中国:我国上古华夏各朝建都于黄河流域,以为居天下中心地带,有别于四方蛮夷戎狄。

凡华夏族统辖区域都称“中国”。

3、蓬莱、方丈、瀛洲:道家传说中远海的三座仙山。

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二十七)郭璞,字景纯,河东..闻喜人也。

璞好经术,博学有高才,而讷于言论,词赋为中兴之冠。

好古文奇字,妙于阴阳算历。

有郭公者,客居河东,精于卜筮..、天..,璞从之受业。

公以《青囊中书》九卷与之,由是遂洞五行文、卜筮之术,攘灾转祸,通致无方,虽京房、管辂不能过也。

惠怀之际,河东先扰。

璞筮之,投策而叹曰:“嗟乎!黔黎..将湮于异类,桑梓其翦为龙荒乎!”于是潜结姻昵及交游数十家,欲避地东南。

抵将军赵固,会固所乘良马死,固惜之,不接宾客。

璞至,门吏不为通。

璞曰:“吾能活马。

”‛吏惊入白固。

固趋出,曰:“君能活吾马乎”‛璞曰:“得健夫二三十人,皆持长竿,东行三十里,有丘林社庙者,便以竿打拍,当得一物,宜急持归。

得此,马活矣。

”‛固如其言,果得一物似猴,持归。

此物见死马,便嘘吸其鼻。

顷之马起,奋迅嘶鸣,食如常,不复见向物。

固奇之,厚加资给。

(节选自《晋书•郭璞传》)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河东,古地区名。

黄河流经山西、陕西两省,自北而南的一段之东部,指今之山西省。

B.卜筮,古时预测吉凶,用龟甲称卜,用蓍草称筮,合称卜筮。

古代也称以占卦为业的人。

C.五行,即儒家所说的“五常”:仁、义、礼、智、信。

又可指孝的五行,即庄、忠、敬、笃、勇。

D.黔黎,即黔首和黎民的合称,指百姓。

黔,黑色;黎,古通“黧”,亦指黑色。

也有“众多”的意思。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5分)于是潜结姻昵及交游数十家,欲避地东南。

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二十八)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

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

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

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

尝问天下所疾恶者。

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

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

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仗,幽微难明。

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

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

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

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节选自《后汉书·张衡传》)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六艺:这里指的是《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种经书。

B.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

如汉高祖以韩信为大将军,汉武帝以卫青为大将军。

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

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

C.迁:一般情况下,“右迁”、“迁除”表示升职;“转迁”、“迁调”表示调职;“左迁”、“迁谪”表示削职。

涉及“左”字的如“左除”“左转”“左授”“左宦”“左迁”均表示降职。

D.乞骸骨:封建社会,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为“乞骸骨”,意思是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5分)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二十七)【对“五行”的理解不对。

在本文的语境下,“五行”指的是我国古代称构成各种物质的五种元素,即水、火、木、金、土。

】2. (郭璞)于是暗中联络了亲戚朋友数十家,准备迁移到东南去避难。

【5分,补出主语、“潜”、“姻昵”、各1分,句意2分】【参考译文】郭璞字景纯,河东郡闻喜县人。

郭璞喜好经书学术,学问渊博而有大才,但不善于语言表达,他的词赋自中兴以来首屈一指。

他喜好古文奇字,精通阴阳术数及历法算学。

有一个叫郭公的人,客居于河东,精通卜筮之术,郭璞跟从他学习卜筮。

郭公授予他《青囊中书》九卷,由此他通晓五行、天文、卜筮之术,能攘除灾祸,通达冥冥的玄机,就是京房、管辂这样的人也比不上他。

惠帝、怀帝之际,河东之地首先出现了骚乱。

郭璞卜了一卦,丢下书策长叹一声说:“哎呀,老百姓将要陷于异族统治之下了,故乡之地将要受到匈奴的蹂躏啊。

”(郭璞)于是暗中联络了亲戚朋友数十家,准备迁移到东南去避难。

他们到达将军赵固那里,正遇上赵固所乘的一匹好马死了,赵固非常痛惜,不愿接待宾客。

郭璞来见他,守门人不让郭璞进去。

郭璞对他说:“我能使马死而复生。

”守门人很吃惊连忙告诉赵固。

赵固马上出来见郭璞,对他说:“你能使我的马复活吗”郭璞说:“需要健壮的汉子二三十人,每人手持一根长竿,往东走三十里,在山丘树林里有一个土地庙,使用长竿拍打,就会出来一物,要迅速捉住带回来。

得到了这个东西,马就可以复活了。

”赵固照着他说的去办,果然捉住了一个像猴子一样的东西,便带了回来。

这个像猴一样的小兽一见死马,便对着死马的鼻子呼吸,一会儿马就站了起来,昂头嘶呜,吃起料来和平常一样,可那个像猴~样的怪兽却不见了。

赵固惊奇欣喜,送了许多钱财作为报答。

(二十八)1、A【这里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艺。

】2、张衡不趋附(攀附)当时的权贵,他所担任的官职,总是多年得不到提升。

【5分。

慕、辄、积年、徙各1分,句子大意正确1分。

】【参考译文】张衡,字平子,是南阳郡西鄂县人。

张衡年轻时就擅长写文章,曾到“三辅”一带游学,趁机进了洛阳,在太学学习,于是通晓五经,贯通六艺,虽然才华比一般的人高,但并不因此而骄傲自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