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染色质和染色体

第二章染色质和染色体


2020/12/8
44
细胞周期 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
末期 后期 中期
前期
子细胞

裂Leabharlann 期分分裂期间
阶段
细胞分裂间期 细胞分裂期
2020/12/8
45
间期
①变化:完成DNA的复制和 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②结果:每个染色体都形成 两个姐妹染色单体,呈染色 质形态,细胞中DNA数目加 倍,染色体数目不变
2020/12/8
36
3.中度重复序列(moderately repetitive sequence) 中度重复序列一般都是不编码的序列,有10至几千个拷贝,例如rRNA基因、tRNA基因。目前认为,大部分
中度重复序列与基因表达的调控有关。
tRNA基因一般分布于基因组中, rRNA基因常集中分布于核仁形成区。 中度重复序列的共同特征是两端有类似于转座子两端的重复序列,这种现象十分类似于逆转录病毒的结构。 人Alu序列家族
2020/12/8
28
端粒酶:含有RNA模板到逆转录酶 端粒酶在大多数正常体细胞中无活性,在永生化细胞和恶性肿瘤细胞中有活性,因此可作为恶性肿瘤
标记物。 端粒酶抑制剂可抑制恶性肿瘤细胞的增殖: 核酶/反义核酸 逆转录酶抑制剂 核苷酸类似物
2020/12/8
29
二、染色质和染色体的化学组成
2020/12/8
7
① 由组蛋白2个H2A-H2B、 2个H3、 2个H4形成八聚体,构成核心颗粒; ② DNA分子以左手螺旋缠绕在核心颗粒表面,每圈80bp,共1.75圈,约146bp,两端被H1锁合;
③ 相邻核心颗粒之间为一段60bp的连接 线DNA。
2020/12/8
8
在低盐亲水介质中展开的染色质,示串珠状的核小体(JA,Gall 1981)
2020/12/8
48
1.前期
前期的主要事件是: ①线性染色质经螺旋化、折叠和包装,变短变粗,形成染色体。每条染色体包含2个染色单体
(姐妹染色体)。 ②动粒装配、星体形成与分裂极确立。
2020/12/8
49
1、两现:染色体出现、 纺锤体出现 2、两失: 核膜消失、核仁消失
前期
2020/12/8
由相同的化学物质组成 主要成分:DNA、组蛋白、非组蛋白、少量RNA 比例:1:1:(1-1.5):0.05
2020/12/8
30
(一)DNA
4种序列:①单一序列; ②轻度重复序列; ③中度重复序列(101~5);④高度重复序列(>105)。 3种主要构像:①B-DNA、②Z-DNA、③A-DNA。 3种基本元素:①自主复制序列(ARS);②着丝粒序列(CEN) ;③端粒序列(TEL)。 酵母人工染色体(YAC ):含上述3种成分,用于转基因。
50
纺锤体有三种微管结构
序列特异性DNA结合蛋白。特性: • 带负电,富含天冬氨酸、谷氨酸,属酸性蛋白。 种类多达数百种,含量少 主要为结构蛋白和酶类 具有种属和组织特异性 • 整个细胞周期都合成,组蛋白只在S期合成。
2020/12/8
41
(三)非组蛋白(non-histone)
功能:
1.
参与染色体的构建:帮助染色质纤维的进一步折叠、盘曲
3.核仁组织区(NOR):位于染色体次缢痕部位,是rRNA基因活跃转录形成(5srRNA除外),核仁形成有 关。
4.随体:从次缢痕到短臂末端有一种圆形或略呈长形的染色体节段。可作为鉴定标志之一。
2020/12/8
24
5.端粒(telomere):末端特化的着色较深部位。由端粒DNA和端粒结合蛋白(TBP)组成。富含G的高度重复 的短序列组成,末端形成t环。
染色体(chromosome):是指在细胞分裂期出现的一种能被碱性染料强烈染色,并具有一定形态、结构特征的 物体。 只有在细胞分裂中才可见的形态单位。
2020/12/8
2
染色质和染色体的化学组成相同,是同一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不同形态; 染色质和染色体是真核细胞内遗传物质的存在形式;
2020/12/8
2020/12/8
13
2020/12/8
14
核小体→螺线体→超螺线体→染色体
2020/12/8
15
2020/12/8
16
(二)染色体 细胞分裂中期高度凝缩
2020/12/8
17
染色体的一般形态特征
2020/12/8
18
染色体的形态结构
1.染色单体 1.主缢痕(初级缢痕;着丝粒区):两个染色单体相连处,染色较浅、向内凹陷成狭小区段的部位。 ①着丝粒:着丝粒区连结两个染色单体的特殊区段。 ②动粒(着丝点;着丝盘):是主缢痕处,两染色单体外侧表层部位与纺锤丝接触的。将染色体附着在微
第一节、 染色质与染色体
1、染色质和染色体的形态 2、染色质和染色体的化学成分/组成 3、染色质和染色体的功能(自学) 4、染色体畸变
2020/12/8
1
一、染色质和染色体的概念
染色质(chromatin):是指细胞周期间期细胞核内由DNA、组蛋白、非组蛋白和少量RNA组成的复合结构,因 其易被碱性染料染色而得名。
2.
启动基因的复制
3.
基因表达调节、基因产物转运、核内信息传递,细胞周期中核亚微结构的变化
4.
p39,表2-1
2020/12/8
42
(四)RNA和酶
含量极少,与同源DNA高度杂交 调节基因表达 染色质是多种酶的底物
2020/12/8
43
三、染色质和染色体的功能
是遗传信息贮存、传递及表达(蛋白质) 的物质基础 (一)染色质在遗传中的作用 1、有丝分裂 2、减数分裂
卫星DNA
2020/12/8
38
(二)组蛋白(histone)
含量最高的一种染色体蛋白 带正电荷,含大量Arg,Lys,属碱性蛋白,共5种,分为:
– 核心组蛋白(core histone):H2A、H2B、H3、H4; – 连接组蛋白(linker histone):H1。
2020/12/8
39
反应由端粒结合蛋白TRF2催化
2020/12/8
27
• 端粒(telomere)作用: 1. 维持染色体的稳定性。防止染色体DNA降解、末端融合和缺失 2. 与细胞寿命有关,起细胞分裂计时器的作用。端粒的复制要靠具有反转录酶性质的端粒酶来完成。 3. 保证遗传信息的完整复制 4. 指导染色体与核膜相连
2020/12/8
31
重复序列(repeated sequances)
指在基因组中多次出现的DNA序列。由特定长度的重复单位,特定的拷贝数目在空间上以特定的 方式组成。
根据C0t曲线分为高度重复序列,中度重复序列和单拷贝序列等。
2020/12/8
32
补充: C0t曲线与复性动力学
基因组序列复杂性的研究是通过测量变性DNA的复性速率来进行的。 复性曲线:剩余单链DNA比例对Cot1/2作图 高度重复序列复性速度快
L
近端着丝粒染色体
ST
3-7
0.249-0.125
I
顶端着丝粒染色体
2020/12/8
T
﹥7
0.124-0
I
22
2020/12/8
近中着丝粒(M); V 亚中着丝粒(SM); L 近端着丝粒(ST);I 顶端着丝粒(T);I
23
2.次缢痕(副缢痕;核仁形成区):主缢痕外着色较浅的染色体缢缩区,不能弯曲,与核仁形成有关。常在短 臂出现。位置相对稳定。可作为鉴定标志之一。
2020/12/8
核膜 核仁 染色质
46
1、有丝分裂(cell mitosis)
特点是有纺锤体形成及染色体的变化,子染色体被平均分配到子细胞,这种分裂方式普遍见于高 等动植物。
2020/12/8
47
2、有丝分裂过程
有丝分裂过程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为了便于描述人为地划分为五个时期: 前期(prophase) 前中期(premetaphase) 中期(metaphase) 后期(anaphase) 末期(telophase)
管上。
2020/12/8
19
2020/12/8
20
着 丝 粒 卫 星
DNA
2020/12/8
21
根据着丝粒的位置和染色体两臂的长度比(臂比),将染色体分成4类:
染色体类型 近中着丝粒染色体
符号 臂比
M
1-1.7
着丝粒指数 0.5-0.375
分裂后形态 V
亚中着丝粒染色体
SM
1.7-3
0.374-0.25
组蛋白的一般特性
1.
4种核心组蛋白高度保守,尤其是H3、H4。无种属、组织特异性。
肽链上氨基酸分布的不对称性。碱性氨基酸集中分布在N端,大部分疏水基团都分布在C端。 H1反之
所有的组蛋白都是修饰的( N端)。甲基化、磷酸化、乙酰化等。
组蛋白修饰是一个重要事件。
2020/12/8
40
(三)非组蛋白(non-histone)
2020/12/8
25
1978年Blackburn E.B.在研究四膜虫的rDNA时发现染色体末端有6nt的串联重复:5`—G4T2—3`,重复几 十次,
总长度为:370-520bp, Cn(A/T)m, n>1,m1~4 单链长14-16nt
2020/12/8
26
端粒的3`单链末端取代了端粒上游中的 一个相同序列形成t环,
3
2 染色质的分类
存在形态不同:常染色质和异染色质 常染色质(euchromatin)
间期纤丝,包装密度度比分裂期染色体的要小很多,一般位于细胞核的中央 (30nm) 常染色质是具有转录活性的染色质,结构疏松,电子密度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