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的愉快吃的优雅
——注重进餐礼仪,培养良好的进餐习惯
王亚萍幼儿进餐是幼儿生活活动中一个重要的内容,也是对幼儿实施礼
仪教育的重要途径。
我国的大教育家孔子就有“食不言,寝不语”的礼仪
之语。
3—6岁的孩子各种行为尚未定型,特别是小班幼儿,加强对他
们礼仪教育,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实施
素质教育的关键之一,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
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
”可以看出完美的教育从来都是非常重
视良好习惯的训练和培养的。
而进餐礼仪教育就是良好行为习惯中的
一部分。
由于现在的幼儿在家庭中地位发生了变化,往往是几个大人
围着一个孩子转,孩子成为家庭的中心,让孩子优雅的过一生也是各
位家长的希望,但是,在家庭教育的方式上,大多却表现为宠爱多、
教育少、顺从多、要求少。
因此,教师引导幼儿学习进餐礼仪,培养
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
从幼儿生活教育的点点滴滴
来培养幼儿的进餐礼仪行为,在幼儿进餐礼仪培养中得到了一些体会
和收获。
一、目前幼儿进餐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许多幼儿形成了吃饭挑剔、偏食、边吃边玩等不良饮食习惯。
由
于父母和老人的包办代替,许多三、四岁的幼儿还要父母喂饭,幼儿
独占食物,浪费粮食、边吃边玩等现象也非常突出。
这些情况,主要
表现在技能掌握和幼儿进餐礼仪缺失两个方面。
二、培养进餐礼仪的目标
1、良好的情绪。
在进餐时表现出稳定和积极的情绪。
2、专心进餐。
表现在进餐时不讲话,不能边吃边做其他的事,会吃完自己的一份食物后再离开餐桌。
3、正确使用餐具。
包括小班和中班上学期学习使用小勺,中班下学期学习使用筷子等。
4、进餐时间长短,表现在进餐时间不宜太快更不宜太长太慢。
5、与同伴分享食物。
表现在不独占食物,愿意与同伴共享。
6、爱护卫生。
进餐时保持自己、桌面、地面的清洁。
进餐后会收拾自己的餐具。
三、幼儿进餐礼仪的培养方法
(一)进餐准备
1、情绪情感。
人们平常都有这样的体验,当你烦恼、气愤、悲伤时,常常吃不下饭。
这是因为人的高级神经中枢活动对胃肠的消化有影响,换句话说,消化过程的好坏跟一个人有愉快的情绪、旺盛的食欲有关。
在人情绪不好时,肾上腺分泌物增加,肾上腺素增多,可以促使胃中消化液分泌和胃肠蠕动的迷走神经(副交感神经)被抑制,胃液分泌减少,胃肠蠕动减弱,从而使食物的消化吸收功能随之降低。
这样一来,食物在胃内停留时间过长,人就没有饥饿感,从而不想进食。
因此要使幼儿保持良好的消化功能,保持良好的食欲,就应该使孩子在进餐时保持愉快的情绪,心情舒畅。
良好的餐前情绪,是幼儿增加食欲的一个重要措施。
教师要让幼儿的进餐成为一件开心的事,愿意参与的事,这将直接影响到幼儿对进餐的态度。
在餐前,可以让幼儿做一些安静的活动,选择一些愉悦的事情,包括欣赏优美的
音乐、诗歌,强化幼儿的正情绪,减少负面的影响。
不强迫幼儿进餐,不用严格的纪律约束,而是通过情绪状态的调整,促进幼儿食欲。
2、知识经验的准备。
通过教育活动,让幼儿了解一些常见食物的营养,掌握一些使用餐具的方法,这些是幼儿良好进餐礼仪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例如:向孩子介绍食谱,让孩子认识饭菜的名称、味道、颜色,知道这些食物的营养成分对人体的好处,了解吃饭的礼仪,幼儿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不仅可以拓展孩子的知识经验还可以延伸出许多新得主题,这些就是来源与孩子感兴趣的话题。
3、进餐准备的金点子。
就餐前,老师先介绍当日菜谱或者介绍今天吃得饭菜是其最喜爱的,营养和味道如何之类。
如吃虾时,老师就给幼儿猜一则谜语:驼背老公公,胡子翘松松……,等幼儿猜出谜底后,老师再出示煮熟的虾,并告诉幼儿虾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钙、铁、锌等微量元素,吃了能使小朋友长得高、长得结实,还能使小朋友更聪明,这样,使幼儿了解了虾的外形、特征及营养作用,吃得更加津津有味。
又如在介绍蔬菜时,可以对幼儿说它是我们的好朋友,能使牙齿变得坚固,使小朋友长得健壮.还能帮助我们把身体里的废料运走,并教念儿歌:豆腐青菜营养好,宝宝吃了哈哈笑。
通过老师的介绍,激发幼儿食欲。
餐前还可叫那些偏食、厌食的孩子帮着分碗筷,让其向小朋友介绍今天的饭菜,使之精神愉悦,再行进餐,则会食欲大增。
千万不可在餐前大声呵斥、责骂孩子。
因此举对其情绪有极大的破坏性,哪怕
刚有一点因腹内空空而生的生理性食欲,也会因此而荡然无存。
孩子自然会在极坏情绪中拒食了。
不同情况,不同对待。
孩子的胃口有个体差异,对孩子的饭量不能强作要求,可以采用几次分饭菜的方法。
第一次分饭菜可以少一些,每个孩子的量都一样,一般只有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这样就减轻孩子们眼里的压力和负担。
避免让孩子看到满满一大碗后马上倒胃口,看孩子们香喷喷地吃完后,再分第二次饭菜,边分边用温柔的语气说:“乖乖,再来一口,再添一点。
”此时孩子往往还有一种成就感:瞧,我已经添饭菜了!孩子吃完第二次分的饭菜,还可以分第三次,这时对有些胃口小的孩子不必强迫再添。
这种办法在冬天也可以避免饭菜还没吃完就凉掉了。
幼儿用餐时,老师播放一些轻松柔和的音乐,为幼儿创设良好的进餐氛围。
同时,观察每一位幼儿的情绪,及时纠正幼儿的姿势,对一些体弱、身体不适的幼儿作特殊照顾,为他们配一些细碎烂软营养丰富的饭菜,让他们先吃。
每当幼儿有一点点进步.如没把饭菜洒到桌上或独立吃完自己的一份饭菜等,老师就给予肯定和表扬。
使每个幼儿都感到自己受到老师的重视,都能充满信心地和其他小朋友一起,无忧无虑地生活。
幼儿吃完后,请他们把碗、勺分开放到指定地方,拿自己的杯子用温开水漱口。
然后用餐巾纸擦嘴,最后自觉地到老师那儿去排队,做散步的准备工作。
(二)进餐礼仪培养的方法
1、根据幼儿进食量添加食物
教师在分发幼儿食物时,要根据各个年龄班幼儿自身的特点,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给幼儿添加不同数量的饭菜。
对生病的、个别食欲不好的幼儿,身体素质较弱的幼儿给予分类的照顾和帮助。
2、以身作则、科学进餐
幼儿的行为容易受到周围同伴和成人的影响,因此,在进餐时,教师和家长都应该发挥表率作用,通过成人行为的示范和语言的鼓励,科学进餐。
3、控制合理进餐时间
让幼儿自觉调整用餐时间,减少用完餐后等待的时间也是老师们一直倍感困扰的问题。
对幼儿进餐环节中出现的边吃边玩、边吃边讲话等问题,教师应该积极应对。
4、提高幼儿自我管理的能力
注重为幼儿提供可参与的环境。
在孩子们吃带刺、骨、壳的食物时给每张桌子提供一条擦手小毛巾或纸巾,让幼儿感受清洁带给我们的舒适感。
大班通过创设午餐管理员的活动,一方面使幼儿管理能力得到锻炼,另一方面,通过尝试理解他人,孩子学会了要尊重他人的劳动。
5、注重引导,增进食欲
通过餐前引导教育,帮助幼儿巩固用餐习惯或了解即将食用的食物,使幼儿在进餐前做好心理准备,孩子在对以前不熟悉或不太爱吃的食物有了充分的了解后,心里不再恐惧,能尝试着接受各种食物。
例如:小班幼儿不爱吃胡萝卜的人数较多,因此在吃胡萝卜前,教师以故事、儿歌等的形式帮助幼儿认识萝卜,孩子们都喜爱小动物,当
老师说:我们一起来做小白兔,尝尝胡萝卜时,大多数孩子都愿意尝试着把以前不爱吃的胡萝卜吃掉。
6、采用多种教育手段
利用情景辨析法、探索试验法、信息收集法、角色参与法、强化巩固、归纳整理等。
在实践过程中,创造性地将这些方法贯穿运用在幼儿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让幼儿在一日活动中巩固文明的用餐习惯。
四、总结和体会
(一)形成氛围,培养好习惯
为“打好基础、形成氛围”,召开关于进餐礼仪教育的家长会,对家长提出明确、具体、详细的文明礼仪常规,使每个家长心中有数。
(二)丰富教育内容,扎实开展
通过系统的礼仪教育活动,让孩子从小掌握礼仪的知识,学习礼仪的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反复练习良好的礼仪行为,使孩子形成动力定型。
(三)家园联系,榜样示范
家长们要为孩子创设一个和善、温馨、快乐、平等、民主、和谐的家庭进餐环境,需要家长们“做榜样、抓点滴”。
在幼儿园进行进餐礼仪教育的同时,加强家长的榜样教育力量,使他们也能在日常进餐活动中,在举手投足间,对孩子进行进餐的文明礼仪教育。
当然,幼儿进餐礼仪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但通过各方面的努力,我想我们的孩子一定会习得良好的进餐礼仪,吃的愉快,吃的优雅,为今后的生活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论文:吃的愉快吃的优雅——注重进餐礼仪,培养良好的进餐习惯
教师:王亚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