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农村信用社的信贷风险及其防范
农村信用合作社是银行类金融机构,所谓银行类金融机构又叫做存款机构和存款货币银行,其共同特征是以吸收存款为主要负债,以发放贷款为主要资产,以办理转帐结算为主要中间业务,直接参与存款货币的创造过程。
农村信用社是与农民联系的桥梁,在农村金融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且在农村经济政治的稳定上发挥了巨大作用。
发放贷款作为农村信用社的主要主要资产业务,是获取利润的主要途径,要使农村信用社得到良好的发展,那么如何有效的防范农村信用社的信贷风险仍然备重视。
1 国外研究
信贷在世界范围内的实践已历时20多年。
自70年代,孟加拉乡村银行就创建了小额贷款的模式,对贫困人口提供小额贷款。
传统认为,向穷人和小型经营活动发放贷款是会有较大风险。
自1976年以来近二十年来的孟加Grameen Bank的实践,证明穷人同样是银行可接受的服务对象。
所以把穷人不作为贷款对象不是风险防范的内容。
随着后期的发展,出现了还贷率低、贷款没有真正流向穷人、信贷资金经常被挪用等现象大量存在。
Adams,Graham and和V on Pischeke (1984)提出Ohio学派认为利息补贴在很大程度上应对上述缺陷负责。
1998年Gulli发表的文章中说到,改善小额信贷机构的资金来源结构,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应该建立一种可持续发展的金融机制。
在1989年,Suzanne Pinson发表《Credit risk assessment and meta-judgment》认为运用信用风险评估来防范风险过于复杂,且涉及的性质是不确定性的判断程序,提出运用评估业务风险模型来表示专家的战略推理提供动态的解决策略。
2006年Shinichi Goda 根据破产案例中偶然的发现,提出了在风险管理中如何探索机会。
在发达国家农村信用社的贷款主要都是一些小额信贷,其面对的人群一般都为农民,由于给农民提供小额贷款几乎没有风险,所以学者对于农村信用社的信贷风险防范研究主要都是从信用社内部研究。
2 国内研究
在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初进行农村贷款制度改革,已有15年的发展历史。
尤其是2001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布《农村信用社小额信用贷款管理指导意见》以来,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2006年底开始,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相继加大推动农村金融体系调整和农学小额信贷的力度,为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我国刚引入信贷以来,基本上是直接复制孟加拉格莱珉银
行模式,结果这种模式并不完全适合我国。
汤敏(2003)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并借鉴国际经验与教训,提出信用社要有合理的贷款利率、加强培训和要防止政府部门对小额贷款过度干预。
农村信用合作社名义是合作经营,但事实上权利集中,如果借款人违约率很高,给农村信用社的经营和发展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近年来我国农村信用社逾期贷款率、坏账率居高不下,而最终冲销这些问题账款的承担者只能是政府。
但是由于政策上要求农村信用社必须发放这类贷款,因此防范和化解农村信用社风险不仅是其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保障社会稳定、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
对于农村信用社一些内部的问题,顾智(2009)认为农村信用社的部门设置相对简单,所以其主要是使内部治理结构合理、建立合理的信贷管理机制和加强对信用社内部控制的监督。
近来调查发现,农村信用社已成为我国金融领域的风险高发区,其主要表现是抗风险能力较差,历史遗留问题较多,存在资本金严重不足,资不抵债,不能按期支付到期的债务,面临较大的流动性风险。
对于这些风险除了要加大监管力度,赵莹(2010)在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防范与对策中说道,采用绩效评定要与激励机制相结合,运用股权激励、报酬激励和提供挑战性的工作等,这可以大大的激发员工的动力,也是较新颖的一种防范方式。
近年来,农村信用社改革步伐加快,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返乡农民工创业的需求,给我国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与挑战。
在此背景下研究农村信用社,沈小袷和王加灿(2010)借鉴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经验并且运用巴塞尔委员会银行风险管理理论提出了构建我国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防范系统,这个系统主要通过信贷风险的规避、分散、转移与监控预警来防范信贷风险,使农村信用社健康发展。
3 总结
总体来看,我国农村信用社信贷与国外有所差异,对于风险防范方面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但是由于我国农村信贷环境、农户经营理念等方面与国外有较大的差异,因此我国也不能完全照搬国外小额信贷的成功经验。
根据国内研究认识到我国农村信用社对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重要性,信贷风险对农村信用社的不利影响都是需要重视的。
很多国内研究没有根据农村信用社的实际情况分析小额信贷存在的问题,而是笼统分析了我国小额信贷存在的问题,所以提出的对策针对性不强。
参考文献
[1]谢承恒.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探析[J].当代经济,2010(5)
[2]王志强,靳瑞丽.有效防范和化解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的对策[J].河北金融,2010(5).
[3]赵莹.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防范于对策[J].科学与财富,2010(2).
[4]沈小袷,王加灿.我国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防范系统探讨[J].科技创月刊,2010(1).
[5]原韬.试论当前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控制体系[J].新西部(下半月),2009(12).
[6]周社敏.当前农村信用社要强化十种风险防范意识[J].西部金融,2009(11).
[7]雷春晓.论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的控制[J].科技信息,2009(9)
[8]顾智.基于内部控制的我国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防范 [J].大众商务,2009(6).
[9]林力.论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及其防范措施 [J].财务与金融,2009(3).
[10]陈国清.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探讨 [J].金融经济,2008(8).
[11]杨绍孙.农村信用社的信贷风险及其防范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07(6).
[12]戴礼荣.浅析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的成因与对策[J].理论界,2007(7).
[13]徐彩.论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的防范[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7(5).
[14] Shinichi Goda. Chance Discovery in Credit Risk Management - Estimation of Chain Reaction Bankruptcy Structure by Chance Discovery Method[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 2006(30).
[15] Suzanne Pinson. Credit risk assessment and meta-judgment[J].Financial Market, 198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