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肺复苏

心肺复苏


减压 提高认识、充分减压
减压期的重要性应被强调。
减压期胸壁在弹性作用下回弹,在胸腔内形 成负压,促使静脉血回流至心脏,从而增加 下一次按压周期的前负荷。
减压不充分(如通气过度)较常见,致使 CPR时流入心脏和脑的血流量减少。 救援者疲劳、无效技术和手放置不适当可使 胸部回弹不充分。 最近一项随机研究显示,由于很多救援者的 不充分减压,导致舒张末期胸内压持续增高。
指南的制订完全是按照循证医学证据的基础 上进行的。 《2010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在 《2005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的框架 基础上进行了修订。
心脏骤停病理生理学特点及分期:
此期多数患者有室颤,在最初的虚脱后持续4分钟。此前特 征为对早期除颤有高度反应。
持续4-10分钟(取决于环境温度和疾病)。在此期给予患者 高质量心肺复苏(CPR),从而在除颤前改善心脑的氧合血 液供应至关重要。研究证明,增加血液循环的方法可以改善 患者预后。
恢复自主循环 (ROSC)
• 脉搏和 血压 • PETCO2 突然持续增加(通常 ≥40 mm Hg) • 自主动脉压随监测的有创动脉波动
环形成人高级生命支持流程
治疗性低温 保护心脑、推荐应用
研究证明,在心脏骤停的代谢期降低核心体 温能保护心肌,减轻心肌再灌注损伤。 低温对脑也有保护作用,可能通过降低颅内 压和预防脑出血性损伤来发挥作用。
胸外按压 用力快速、持续勿中断
当胸外按压时,由于胸内压增高(胸泵理论) 在胸骨与脊柱间挤压心脏的机械效应(心泵 论)和心脏的瓣膜系统(使血液向一个方向 流动)形成血流。
在CPR中胸外按压式时应该“用力快速”按 压。足够的按压深度为5cm。
复苏时应注意多按压、少通气
援救者一旦为患者建立了可靠的通气道,则应立即进 行持续胸部按压,不应中断按压来通气。 在基本生命支持(BLS)阶段,为减少因通气而中断按 压的次数,胸部按压∕通气比率应为30:2。因为即 使在最佳状态下,CPR产生的输出量也小于正常值的 20%,且每次正压通气时的心、脑血流量立即减少。 此外,尽管每分钟通气量小于正常,但患者肺气体交 换相对充分,这是由于患者肺血流严重降低,而肺泡 通气血流比值相对正常所致。 最近的动物实验证明,胸部按压∕通气比率从15:2 增至30:2,颈总动脉血流量增加1倍,心输出量增加 25%,且不影响氧合和酸碱平衡。
研究证明,上述器械虽无法改变心脏骤停患 者预后,但均能保持气道通畅。更重要的是, 应在CPR中降低通气频率,快速完成通气动 作以将气道正压的持续时间缩至最短。
在BLS阶段应降低通气率(30:2),ALS阶段 的通气率仅为8-10次∕分钟。 此外,在BLS和ALS过程中每次通气的潮气量 应为500cc以下,通气时间为1秒。 这些通气技术方面微妙但根本的改变,可以 保证患者在常规人工胸外CPR中获得最佳血 液循环。
在CPR过程中周期性通气能为血液和组织提 供氧气,但过度通气可能威胁患者生命。 动物实验证明,通气过度会增加胸内压和颅 内压,并降低冠脉灌注和平均动脉压,使生 存率下降。
建立通畅的气道至关重要,应尽可能进行气 管插管,并建议使用Combitube管(放置于 口咽腔,可不加选择的隔离气道用于通气) 和喉罩导气管(LMA)。
药物治疗
• 肾上腺素静脉/骨内注射剂量:
每3-5分钟 1mg • 血管升压素静脉 /骨内剂量: 40个单位即可替代首剂量或第二次剂量 的肾上腺素 • 胺碘酮静脉/骨内剂量:首剂量:300mg 推注。第二次剂量:150mg。
血管活性药
在CPR期间广泛应用血管活性药的证据主 要来自动物实验,尚无安慰剂对照研究证 明肾上腺素或加压素的长期益处。
心肺复苏指南
2005美国心脏病学会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症处 理指南(2005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Guidelines 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俗称 国际心肺复苏指南。
开放气道
首先清除口腔异物,然开放气道。异物若为 液体,在翻身头侧位时会自然流出,也可用 擦拭法清除。异物为固体或半流体可用手指 缠上纱布挖出或钩取。
开放气道
压额举颌法 下颚推前法一疑颈椎损伤
人工呼吸
用E-C手法固定面罩,将下颌提起达到开放气 道的目的,进行2次人工呼吸。
通气
避免过度、降低频率
2项大样本量随机研究显示,复苏后轻、中 度低温(32-34℃)可改善有目击者的室颤 后心脏骤停患者的不良神经系统预后(绝对 风险降低16%-23%),低温组患者6个月生存 率显著改善。
根据支持治疗性低温的资料,成功复苏后的 昏迷患者应充分考虑予以降低体温。 一旦低温治疗方案准备就绪应立即启动,并 保证在推荐的24小时降温期间细心监督核心 体温和血流动力学。 同时预防寒颤,以及维持足够的灌注压。
提高抢救成功率的主要因素
1、将重点继续放在高质量的CPR上 2、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区别于大约100 次/分) 3、胸骨下陷深度至少5 ㎝ 4、按压后保证胸骨完全回弹 5、胸外按压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中断 6、避免过度通气
心肺复苏质量标准
用力(≥5 厘米)快速(≥100 次/分钟)按压并等 待胸壁回弹 尽可能减少按压的中断 避免过度通气 每2分钟交换一次按压职责 如果没有高级气道,应采用 30:2 的按压-通气比 率 二氧化碳波形图定量分析– 如果 PETCO2 <10 mm Hg,尝试提高心肺复苏质量 有创动脉压力– 如 果舒张阶段(舒张)压力 <20 mm Hg,尝试提高心肺复苏的质量
除颤
进行早期除颤(目标是在倒下后不到 3 分 钟内给予电击),在等待除颤器就绪时应进 行心肺复苏。 行单次电击、之后立即进行心肺复苏而不是 连续电击以尝试除颤。 应使用制造商为其对应波形建议的能量剂量 (双向120 至 200J)。如果制造商的建议 剂量未知,可以考虑使用最大剂量进行除颤。
心肺复苏
徒手心肺复苏术(CPR)是所有急救技术中 最基本的救命技术,它不需要高深理论和复 杂仪器设备,也不需要复杂技艺,只要按照 规范化要求去做,就可以将猝死患者起死回 生。但是,CPR不仅在大众中未普及,即使 在医务人员中,真正的规范化操作者也很少。
目的
熟练掌握院前徒手心肺复苏操作规范和流程 抢救突然发生意外、死亡的患者。
3.阿托品
心搏停止尚无满意的疗法。 阿托品作为一种消除迷走神经作用的药物, 对于心搏停止患者无已知的不良作用,可用 于治疗严重的心动过缓和心搏停止,但无动 物和人类的随机研究支持该药可改善预后。 静脉给药剂量为每分钟1mg,总剂量为3mg。
抗心律失常药
与其他静脉用药一样,关于CPR期间抗心 律失常药的应用缺乏足够资料或专家共识。
① 肾上腺素 ② 加压素 ③ 阿托品
1.肾上腺素
肾上腺素 作为CPR期间最常用的血管升压 药,肾上腺素有强的a-肾上腺素能效应,可 在CPR期间产生有效的血流动力学作用。
肾上腺素可显著升高中心动脉压,导致冠脉 和脑灌注压显著升高,还能提高复苏成功率。
但多项临床研究显示,心脏骤停患者应用大 剂量肾上腺素是禁忌或有害的。 当前建议心脏骤停的成年患者每3-5分钟应 用肾上腺素1mg。若患者无静脉通路,气管 内或骨内给肾上腺素也有效。
在双人抢救时,C-A-B的优势更突出,在第 一个抢救者进行胸外按压的同时,第二个 抢救者施行开放气道。在开始做人工呼吸 时,第一个30次胸外按压也就结束了。 不管是单人还是多人抢救,以胸外按压开 始CPR不会推迟进行人工呼吸这点应该明确。
人工呼吸要求
快0ml 送气时不要按压心脏
但多项临床研究显示,心脏骤停患者应用大 剂量肾上腺素是禁忌或有害的。 当前建议心脏骤停的成年患者每3-5分钟应 用肾上腺素1mg。若患者无静脉通路,气管 内或骨内给肾上腺素也有效。
2.加压素
加压素
被建议作为CPR期间的替代血管升压药, 也有很强的血管收缩作用。
尚无研究证明,加压素可升高心脏骤停患者 出院率。 最近一项研究显示,联合应用肾上腺素和加 压素可提高复苏成功率,但无法改善长期生 存,且神经系统预后有较强的恶化趋势(初 始心律是心搏停止者除外)。
2.利多卡因
虽然缺乏明确数据,但心脏骤停患者也可静脉 应用利多卡因(初始剂量为1-1.5mg∕kg)。
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
建议进行二氧化碳波形图定量分析,以确认 并监测气管插管位置和心肺复苏质量。 简化了传统心脏骤停流程,并提出了替代的 概念性设计流程以强调高质量心肺复苏的重 要性。 进一步强调了生理参数监测以优化心肺复苏 质量并检测是否恢复自主循环。 不再建议在治疗无脉性心电活动 (PEA)/心搏 停止时常规性地使用阿托品。
摆放体位
心肺复苏抢救体位为 仰卧位。呼救后,迅 速将病人摆放成仰卧 位,直接放在地面或 硬板上。翻身时整体 转动、保护颈部,身 体平直无扭曲。
按压部位
剑突上2横指/乳头连线中点/胸骨中下1/3交 界处
按压手法
一手掌根部放于按压部位,另一手平行重叠于此手背上,以 掌根部接触按压部位,双臂位于患者胸骨的正上方,双肘 关节伸直,利用上身重量垂直下压。
通常在10分钟后开始。目前此期治疗效果差。在此期通 常针对长期缺血造成的代谢影响进行治疗。患者生存率与 发病后启动治疗的间隔时间成反比,间隔时间每增加 1min生存率降低8%-10%
心肺复苏流程
在检查反应时应该快速检查是否没有呼吸或不能正 常呼吸(即,无呼吸或仅仅是喘息)。然后启动急 救系统并找到 AED。医务人员检查脉搏的时间不应 超过 10 秒,如果 10 秒内没有明确触摸到脉搏, 应开始心肺复苏并使用 AED。(窒息除外)
①胺碘酮 ②利多卡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