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系之我见
众所周知,在国际交往中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国家利益是国家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决定着国家的政治策略和外交政策,中国崛起与美国单极霸权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决定了中美之间的战略利益冲突,根本利益不一致,两国很难建立起真正的友好关系。
但是两国之间有很多具体复杂的利益交织在一起,因此共同的利益要求双方合作。
中美关系问题可以用矛盾分析法分析。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的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而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两者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
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统一性之中,没有统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一直以来,中美关系,就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
冷战时,美国既想拉拢中国来对抗前苏联,来缓解苏联对美国巨大的威胁,又担心中国的强大影响美国的战略利益。
因此,当苏联一解体,美国马上对中国下黑手,对中国实施种种制裁,中美关系也因此由“蜜月期”迅速滑落到自中美建交的低谷。
中美关系自建交以来,一直是缓和到紧张再到缓和循环的周期性局面,而且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不可调和的矛盾造成的发展道路上的曲折,但总趋势是向着双方共同利益。
中美之间的利益随着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国际等方面的不同而不变化,因此要区别看待,权衡每个领域中的利弊。
经济上,从同一性的角度来分析中美间的贸易情况,我们可以看到,中美的贸易额占了中国对外贸易的14%多,占了美国对外贸易的12%多,这是一个很大的比例。
美国需要中国这个广大的市场来拓展产品销售市场,也需要中国的廉价产品来维持美国高质量的生活水平,中国需要出口贸易来拉动GDP增长,双边贸易,互补利益,这种互补性决定了依赖性。
另外,中国现在是最大的外汇.储备国,我们有1.95 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其中70%是存的美元,而且中国持有大量的美国财政部发的债券,是美国财政部债券的最大持有者。
但在知识产权保护、双边贸易不平衡、二氧化碳减排标准、对战略经济的控制、人民币汇率和全球金融体系改革等方面,双方又有分歧、竞争。
政治上,从斗争性的角度分析,美国不会因为它是一个民主国家
就不干涉中国内政、不阻止中国统一台湾,美国不会因为它居高不下的财政赤字就减少对东亚地区的军事投入,美国不会因为中国的警告或者退让而停止在南海搅局,美国不会因为中国人民的福祉而放弃对中国的政治打压和技术封锁。
同样,中国不会因为美国已制定了国际游戏规则而放弃寻求从新建立新的国际规则的努力。
军事上,美国为了维持霸权,必然要防范中国军事力量的强大,美国为了遏制中国,在东亚安全问题和台湾问题上,又充斥着军事竞争的加剧氛围。
任何一方都不敢轻举妄动,一方的行动被认为可能损害另一方的利益。
其次,在维护世界和平问题上,双方需要在军事上互相支持和合作,美国希望中国帮忙分担一部分的国际责任。
文化上,据统计显示,中国首度超过印度成为美国的最大的留学生来源国,同时美国成为接纳中国留学生最多的国家。
但是,中美两国在人权问题上存在根本分歧,美国强调个人权利否认集体权利,强调政治权利,忽视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强调个人权利而忽视义务,中国坚持个人权利与集体权利的统一,政治权利与经济、社会、文化方面权利的统一,坚持权利和义务的统一。
在中美双方的矛盾方面中,也存在着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区别。
在当前合作是主要方面,对抗是次要方面。
因此中国必须加强与美国的交流与合作,尽可能减少对抗。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它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就又会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中美之间在许多全球性和区域性的重大问题上具有共同利益,存在着广泛的合作基础。
从前进性和曲折性的哲学视角来看待中美关系,就要认识到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行和曲折性的统一,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不断前进,中美关系起伏多舛,要乐观看待,辩证看待。
随着全球化的渗透,中美之间的利益扩大到各个领域,各个层次,民间社会利益基础不断扩大,加之中美军事关系的彼此威胁,战争不会轻易爆发,合作仍旧是主流和发展方向,消极合作将成为中美关系发展的广阔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