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分析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政策规划:对现阶段存在的某种状态的公共政策在未来可能演变或生成的情形,制定一套解决预案的过程。
交易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一个政治上讨价还价的过程。
这中间,政策执行者与政策对象之间通过不同方式的交易,在各种力量的互动过程中,达成某种妥协、退让或默契。
依据某种价值标准制定的政策目标与方案是较为理想的结果,而在实际中是行不通的。
公共政策体制:不仅指公共政策权力在政策主体之间进行分配所形成的权力格局,而且指政策主体在政策过程中的活动程序。
政策终结:在政策领域发生的终结现象,政策主体在政策进程中,通过慎重的政策评估之后,采取必要措施,终止那些过时、多余、无效或失败的公共政策的过程,旨在提高政策绩效的行为。
公共政策分析:是案例分析方法的一种,它是指运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对公共政策案例进行辨析,发现和解决公共政策问题,以促进对公共政策认识和研究的深化,是改进公共政策实践的一种研究方法。
公共行政权力:使政府完成其职守而由国家宪制制定并规定的由政府行使的国家公共权力,包括行政裁量权等。
元政策:指导或规范政府政策行为的一套理念和方法的总称。
政策均衡具有以下特征:(1)政策均衡意味着社会力量对比的势均力敌;
(2)政策均衡意味着政策具有高度的合法性;(3)政策均衡意味着政策体系内外的协调均衡;(4)政策均衡状态是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政策评估指根据某一确定的标准,对一项公共政策是否有价值或有什么价值进行的评定。
其意义在于:(1)有利于政府适时调整公共政策,对政策进行修正和终结以便制定出更能符合公众利益的政策。
(2)有利于公共
利益的表达。
(3)有利于政府平衡公共收益需求目标的实现。
在公共政策问题分析中运用类别分析法时应注意的原则有:(1)实质相关
性;(2)穷尽性;(3)相互排斥性;(4)一致性;(5)层次分明性。
公共政策调整的内容有:(1)主体调整,指公共政策的主休系统发生的变更。
(2)客体调整,指政策问题的调整。
(3)目标调整,对政策目标进行校正、修正或再确立。
(4)方案调整,具体的方案和措施的调整。
(5)关系调整,通过政策关系的调整,理顺各个政策的职能、范围、应尽的责任等。
公共政策抉择合法化的内容主要包括:(1)政策内容的合法化。
即决策者择定的决策在内容上不能与既定宪法和法律相抵触,必须合乎有关法津的原则甚至具体规定。
(2)决策过程的合法化。
即政策决策过程应合乎法定程序的要求。
(3)政策的法律化。
即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将有些成熟、稳定的政策上升为法律的过程。
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有:(1)管制功能,(2)引导功能,(3)调控功能,
(4)分配功能。
公共政策研究组织的作用有:(1)向决策者提供政策建议。
(2)向决策者提供新的思想观念。
(3)评估政策结果,提供有关信息。
(4)向政府输送高质量的专家与官员。
(5)对公众进行公共政策教育。
“头脑风暴法”运用于政策分析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有:(1)突出主题。
(2)充分重视并讨论各种意见和建议。
(3)改进并综合提出的方案。
(4)创造自由讨论氛围。
(5)发言简炼,即席发言。
影响公共政策问题认定的主要因素有:(1)政治领袖。
在现代民主社会,“政治领袖们”更符合现实意义。
(2)利益集团。
利益集团是公共政策问题认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3)危机或者特殊事件。
(4)抗议活动,这是一种较为激烈的方式。
(5)大众的传播媒介。
(6)新旧事物之间的差别。
公共政策的逻辑过程为:(1)公共政策问题的形成,这个环节包括:政策问题、政策诉求、政策分析。
(2)公共政策决定,这个环节包括:政策选择、政策决定、政策宣示。
(3)公共政策实施,这个环节包括:政策执行、政策结果、政策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