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胰岛素使用的注意事项及低血糖的防治

胰岛素使用的注意事项及低血糖的防治

胰岛素使用的注意事项及低血糖的防治
随着社会发展,饮食结构改变,营养过剩,加之体力活动减少,糖尿病发病率不断增长,糖尿病治疗理念的不断更新,如今胰岛素注射已是糖尿病治疗不可或缺的一种手段,这就需要充分掌握胰岛素使用的注意事项。

而在胰岛素治疗过程中,低血糖是比较常见的一种不良反应,但有时其后果也是极其严重的,应引起重视。

一、胰岛素使用的注意事项
(一)胰岛素的安全保存
1.未使用的胰岛素应冷藏,储存于2~8℃的冰箱内,但是千万要注意胰岛素决不可以冷冻
2.使用中的胰岛素,只要放在室内阴凉处就可以了。

开瓶使用中的瓶装胰岛素可以放在冰箱的冷藏室中,保存约3个月。

使用中的胰岛素笔芯不要和胰岛素笔一起放回冷藏室中,注射后反复从冰箱中放入取出,如果针头未取下,胰岛素药液热胀冷缩就会吸入空气形成气泡,造成注射量不准。

所以胰岛素笔每次注射后,只需将针头取下(防止气温的变化导致药液从针头外溢)室温保存即可。

3.如果外出旅行,可以将胰岛素装在专用的盒子里,到达目的地后再放入冷藏箱中,若没有冰箱则应放在阴凉之处。

(二)胰岛素的注射
1.注射部位
绝大多数胰岛素的吸收速度会因注射部位的不同而有差异,总的来说,腹部对胰岛素的吸收最快,其次是上臂,然后是大腿和臀部。

由于身体不同部位对胰岛素的吸收速度不同,当改变注射部位时就有可能引起血糖波动
2.注射部位的轮换
(1)注射部位的左右轮换:可以采用两种方法进行:一种是按照左边一周右边一周的方法进行,或者一次左边,一次右边,部位对称轮换。

(2)同一注射部位内的区域轮换:同一注射部位内的区域轮换要求从上次的注射点移开约1手指宽度的距离进行下一次注射。

应避免在一个月内重复使用同一注射点。

3.注射方法
(1)注射时胰岛素的温度接近室温,以避免过低的温度造成注射时的不适。

(2)用酒精消毒注射部位后,应等到表皮上的酒精完全挥发后再进行注射,否则会引起注射部位的刺痛。

(3)将针头以90°或45°角、捏起皮肤的方式,快速地插入皮下层进行注射。

4.胰岛素笔的使用
(1)每次注射前将笔排气并检查笔和针都完好。

(2)让完整剂量的胰岛素流出针头,注射完后等待5秒后再拔针。

(3)防止空气进入笔芯,不要将针套在笔上保存。

(4)正确地保养笔。

5.胰岛素注射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和处理
(1)疼痛:胰岛素注射引起的疼痛是很轻微的。

注射产生的疼痛与下列因素有关:①疼痛与注射部位相关,其中腹部注射疼痛最轻,注射方便。

②如果在某次
注射时,疼痛明显,有可能是针头碰到了皮下神经,应注意注射部位的选择;③进针速度过慢、针头久用变钝、精神紧张等因素也可加重疼痛。

(2)皮下淤血:由注射时损伤皮下毛细血管引起,淤血未吸收前不要在此注射。

一般在一周后可自行吸收,不用专门处理。

(3)皮肤感染:严重感染少见,但是射部位起“红点”较常见,与皮肤注射部位起“红点”较常见,与皮肤不洁、注射时无菌操作不严有关。

(4)脂肪垫:由于长期在同一部位注射胰岛素,可刺激皮下脂肪增生肥大,形成脂肪垫或结节,如在脂肪垫部位注射胰岛素,将影响其吸收。

(5)胰岛素外溢:当胰岛素注射完毕拔针时,针眼会有少量胰岛素流出,导致胰岛素用量不准。

使用诺和笔注射时,此种情况较常见。

正确方法是:注射时捏起皮肤,以45度角进针,若用量较大,可分次注射,量小可一次注入。

注射完毕等待1分钟后再拔针,就不会出现胰岛素外溢的现象。

(6)胰岛素过敏:可见注射部位红肿、瘙痒、水泡、硬结,常在注射后2~12小时发生,持续2小时后会逐渐消退。

治疗原则:①注射胰岛素时进针深一些;
②经常变换注射部位;③注射部位湿热敷;④应用抗过敏药;⑤改用人胰岛素或胰岛素类似物(如诺和锐、长秀霖等),因为它们的结构不同于胰岛素,不与胰岛素抗体结合,故一般无胰岛素过敏反应。

二、低血糖的防治:
(一)定义
1.低血糖:是指血糖浓度低于50㎎/dl(2.8mmol/L)
2.低血糖症:指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血糖浓度过低而出现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和脑功能障碍症群所知的综合症。

(二)低血糖的原因
1.与降糖药物的使用有关的低血糖
(1)用药时机不合适:忘记用药,想起来再补;用药后不进食或进食过少,或者进食不规律,不按时进餐如忘记进餐或推迟进餐等
(2)用药剂量不合适:如用量过大、剂量移位、排泄减少。

(3)剂量抽吸方式不当。

(4)注射部位、深度不当。

2.与运动饮食有关的低血糖
(1)运动量过大,能量消耗过多,长时间剧烈运动,尤其是空腹进行剧烈运动。

(2)运动后胰岛素吸收加快,多见于非腹部注射胰岛素的患者。

(3)饮食结构不当、量不当。

(三)临床表现
1.典型临床表现:
(1)早期表现以植物神经尤其是交感神经兴奋为主,表现为心悸、乏力、出汗、饥饿感、面色苍白、震颤、恶心呕吐等。

(2)较严重地低血糖常有中枢神经系统缺糖的表现,如意识模糊、精神失常、肢体瘫痪、大小便失禁、昏睡、昏迷等。

2.特殊临床表现:
(1)睡眠中发生低血糖,病人可突然觉醒、皮肤潮湿多汗。

(2)沉默型低血糖老年患者或病史较长伴有糖尿病神经病变者,低血糖症状不明显,可在无低血糖先兆的情况下意识突然丧失。

3.特别提醒注意:每个病人的低血糖表现可以不一样,但对病人本身说,每次
发作的症状基本相似。

(四)低血糖的危害
1.低血糖时,体内的肾上腺、糖皮质激素、胰高血糖素及生长激素更升糖激素增加,导致反应性高血糖(苏木杰效应),造成血糖波动,病情加重。

2.长期反复严重的低血糖,即血糖低于30㎎/dl(2.1mmol/L),发作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不可逆的损害,引起病人性格变异,精神失常、痴呆等。

3.低血糖还可以刺激心血管系统,促发心律失常、心肌梗塞、脑卒中等。

4.低血糖昏迷过久未被发现可造成死亡。

(五)低血糖的救治
1.早期、轻度低血糖仅有出汗、心慌、乏力、饥饿等症状,神志清醒时,可给病人饮用糖水,或进食含糖较多的饼干或点心。

一般十几分钟后低血糖症状就会消失;在进食以上食物后,可再适当食用些米饭或馒头等食物以防止低血糖的再次发作。

2.严重低血糖
(1)病人神志已发生改变,不要给其喂食物,应该用50﹪葡萄糖40-60ml静脉注射,更严重时,可用10﹪葡萄糖持续静脉滴注,以防低血糖的再次发生。

(2)血糖低于2.1mmol/L,应该用50﹪葡萄糖40-60ml静脉注射,以迅速提升血糖,防止造成中枢神经不可逆的损害。

(3)低血糖救治注意事项:
用拜糖平治疗的病人如发生低血糖需用葡萄糖口服或静脉应用治疗。

口服降糖药所致的低血糖患者,经治疗苏醒后,仍有可能再次进入昏迷,需要密切观察四五天。

(六)低血糖的预防
1.糖尿病人及其家属重视低血糖
(1)低血糖并并不可怕,只要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可以迅速缓解。

但延误治疗将导致严重后果。

因此,所有糖尿病人及其家属都应警惕低血糖反应并熟识其症状以及自救方法。

(2)易发生低血糖者应随身携带含糖食品,以备低血糖发作时立即服用。

记录低血糖发生的时间、次数、与药物、进餐或运动的关系、症状体验等,以便及时联系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2.合适的治疗目标
(1)在医生指导下每日使用适量的降糖药治疗。

切不可随意增加降糖药量。

(2)保持药物作用与血糖波动想一致。

3.规律的生活
(1)按时定量进餐,保持生活起居有规律。

当不得已需延时进餐时应预先进食适量的饼干或水果。

(2)保持每日运动时间及运动量基本不变。

尽量安排在餐后1-2小时进行运动,因此时血糖较高不易发生低血糖。

(3)尽量戒酒。

4.自我血糖监测
(1)饮食变化需及时测试血糖。

(2)运动前后需要监测血糖。

(3)调整胰岛素剂量或更换胰岛素品种,两周内应密切监测血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