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什么是社区服务

什么是社区服务

社区服务其实早在18世纪发生的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社会科学这一名词就在遥远的西方出现,并且研究。

社会学在中国形成和发展的历史。

它不同于中国社会思想史,是从社会学在中国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研究活动开始的。

产生于19世纪上半叶的社会学,在19世纪末从国外逐步引入中国。

中国社会学的历史与中国社会的变迁密切相关。

社会学的传入适应了改造中国社会的需要,又在中国重大的社会变革中形成与发展。

中国学者立足于中国社会的现实,将国外社会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相结合,为创建“中国的社会学”做了长期不懈的努力。

中国社会学重视社会学理论的探讨,但更侧重于应用社会学的研究、实地研究和社会调查。

而在社会学中产生了很多的分支,而社区就是其中的一小个部分,社区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一种,也是社会工作的三大传统方法(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之一。

它既是一项事业,也是一个专业、一门艺术。

社区工作者面对的是整个社区的居民,要求通过专业的技巧和方法对社区事务和人际关系进行有效有序的协调,使社区保持健康的状态和良性发展。

因此社区工作者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心和荣誉感,具有务实求真的态度,并有判断事物的扎实知识基础和进行组织沟通的技巧。

一、什么是社区服务?1.社区服务的概念:社区服务是城市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指在政府倡导下,发动社区成员开展互助性的社会服务活动,帮助社区居民解决日常生活问题,丰富居民业余文化生活,满足社区成员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要,在50年代,街道、居民委员会开展了照顾老人、孤儿、残疾人和贫困户,挽救失足青少年等社会工作,把一些社会问题解决在基层。

1987年以后,普遍开展了适应公共福利社会化要求的社区服务,建立了社区服务管理系统:市、县(市)、区分别成立了社区服务领导委员会;县镇、街道成立了社区服务工作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成立了社区服务站,直接推动居民组织及有关单位开展社区服务工作,而社区服务工作是一种公益性质的福利性便民利民服务,是一种为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有偿和无偿相结合的社会服务。

2.社区服务的由来。

社区服务是伴随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而兴起的,它是工业化、城市化、社会化大大生产和社会分工专业化的产物。

在我国,是1986年由国家民政部从探索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高度,第一次提出来的。

3.社区服务包含哪些内容?1.是社区福利服务,它是针对社区特殊群体提高的服务。

面对各类弱势人群是指在经济、社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因而存在着种种生活困难的人群,例如,老年人、残疾人、贫困者等等。

优抚对象包括现役军人、革命烈士家属、革命伤残军人、复员军人、、因公牺牲军人的家属、病故军人家属、现役军人家属、军队离退休干部等等弱势人群和优抚,要么丧失了劳动能力,或不具备劳动能、生活能力、要么因下岗、失业等问题存在着严重的生活困难,要么曾经是或现在是共和国的卫士及其家属,这些人最有资格或最需要接受社区的帮助。

把他们作为社区服务的重点对象,为他们提供福利服务,是社区服务最基本内容和最基本任务,集中体现了社区服务的福利性本质。

具体地说,主要包括:1)为老年人提供福利服务。

为老年人提供福利服务之所以成为社区服务的一项基本内容,不仅是因为我国城市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根据国际上约定俗成的标准,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以的老年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了城市居民总人数的10%,即为老龄化社会。

目前,我国城市60岁以上的老年人数已明显超过了城市居民总数的10%,有些社区高达15%以上,显然进入了老龄化时代。

2)为残疾人提供福利服务。

残疾人是指生理功能、肢体结构、心理状态的异常或丧失,部分或全部失去以正常方式从事活动的能力,在社会生活的某些领域中不能发挥正常作用的人,包括视力残疾、听力语言残疾、智力残疾、肢体残疾、精神残疾等等类型。

为残疾人提供福利服务是世界各国社区服务的最基本内容之一,体着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3)为优抚对象提供福利服务。

包括开展多种形式的拥军优属活动,帮助优抚对象解决住房、就医和日常生活困难,经常开展军民联谊活动,等等。

4)为少年儿童提供社区服务。

兴建和发展为少年儿童服务的祺我福利设施,如托儿所、幼儿园、少儿活动中心(室),开展寒暑假少儿服务活动,根据客观需要发展“小学生饭桌”和“接送孩子”等服务项目。

5)为贫困者提供福利服务。

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特定时期,我国城市出现了一个以下岗、失业人员为主体的贫困者阶层。

保障这个阶层的基本生活需要是社区服务的一项重要任务。

为此,一是要通过社区组织的努力包括发展社区服务业,帮助他们达到再就业的目的;二是要不折不扣地执行政府建立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三是要动员社区各方面力量,开展多种形式的扶贫济困活动,等等,确保贫困者和贫困家庭的基本生活需要。

2、面向通居民群众的便民利民的日常生活服务与一般意义上的慈善事业不同,中国城市的社区服务兼有“福利服务”和“方便人民生活”双重任务,发挥着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双重功能。

如果说面向各类弱势人群和优抚对象的社区服务,主要体现了它的福利服务和社会保障功能的话,那么,为广大居民群众提供社区服务则是它的社会服务功能的一种重要表现。

从产生、发展的过程来看,面向普通居民群从的便民生活服务之所以成了我国城市社区服务的主要内容之一,根源于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的客观现实。

据世界银行提供的数据,社区服务刚刚起步时的1988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中服务业所占的比后重是21%,而世界上高收入国家平均高达55%,中等收入国家亦平均达32%。

3、面向辖区企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部队的“后勤”服务面向辖区企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部队“后勤”服务是中国城市社区服务的又一个重要内容。

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1)由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延续下来的企事业单位和曾经承担着为职工及其家属提供多方面社会服务的功能,亦即存在着相当普遍、相当严重的“企业办社区”、“单位办社会”问题。

导致了劳动生产率和工作效率下降,“后勤”机构庞大或经济负担过重,不符合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现代化对各类组织专业化、高效率的客观要求。

(2)在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过程中产生的各类新型企业,大都没有设立庞杂的“后勤”服务机构,但却同样需要社区组织为其提供后勤保障服务。

(3)从社区服务主体的角度来说,为辖区内企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提供后勤服务,有助于拓宽社区服务领域;有助于提高社区服务的经济效益(因为开展这类服务基本上都属于有偿服务),促进社区服务体系的良性运行;有助于密切街道、居委会组织与辖区内单位的合作关系,促进社区整合。

正是由于主体与客体的利益一致性,促使面向辖区企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的后勤服务成了我国城市社区服务的一个重要内容,而且还有进一步开拓的余地。

4.具体要求有:1、社会责任感。

社区工作者对自己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和应用的职责具有清楚的认识。

即每个个体无论处于多么困弱状况,都有其生存、安全、社交、自尊和自我实现的权利和需要。

社区工作者作为以社区和居民群体为对象的社区工作者,将完善和发挥工作对象的社会功能为已任。

社区工作者的宗旨和目标是帮助社区解决社会问题,使社区获得应有的福利和能力,而不是为社区工作者个人或小团体赚取金钱或私利。

社会工作作为一种提供社会救助或救人自助的特殊服务,并不向求助者收取费用。

社区工作属于“非营利”事业,来自政府资助和私人捐助的经费主要用于公共福利和基础建设。

社区工作者必须具备一种崇高的理想,以务实的方法满足服务对象的需要,服务社区,贡献社会。

2、平民意识。

社区工作项目一般是根据社区居民的需要而确定的,社区工作者要把自己置于社区一员的位置才能体会和理解社区需要,充分尊重每一个社区成员的人格尊严和平等权利。

社区工作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实现社区参与,增强社区成员对社区事业的关心和介入,帮助他们找到最关键的问题,培养人们的自助能力;并通过共同的工作计划或项目,推动社区发展。

没有这种“群众路线”,社区工作就失去了动力和目标。

社区工作者的平民意识从本质上讲就是一种民主意识。

即使社区工作者具有一种组织者的身份,也要充分重视志愿参加和民主合作的精神,促进社区成员或团体的自由发展和自动调适,充分发展各自的潜力。

3、知识基础。

社区工作者的知识结构至少应当包括三个部分:第一,社区工作自身的理论体系和实务模式。

社区工作作为社会工作主要方法之一具有一套独特的工作原则、步骤和方法,社区工作者必须首先了解自己的工作的特殊和特点,掌握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巧。

第二,相关行为科学及社会科学的知识方法。

在现代社会工作的专业化过程中,吸收了各种现代科学成果。

如果说,从事个案和小组工作更需要掌握一些社会心理学、精神医学、文化人类学知识的话,社区工作则更需要政治学(如公共行政学)、社会学(如组织社会学)以及经济学、教育学知识。

第三,社区背景知识。

较全面、深入了解一般社区结构、服务事业及公共或私人机构的功能特点,并熟悉社区生活习俗,从而容易适应工作环境,建立积极的社会关系。

4、沟通技巧。

社区工作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区工作者能否取得社区成员的信任,与社区组织建立全面的合作关系。

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是社区工作者的基本角色要求。

社区工作者既要与社区内外的组织机构打交道,也要与社区成员共同学习、讨论和工作。

无论是工作伙伴之间的联合设计、集中财力、协同服务,还是推动工作对象的自助、互助和自治,都需要社区工作者发展或维持友好合作、群策群力,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

社区工作者面对的工作伙伴或对象的职位、年龄、性格、组织角色各式各样,因此社区工作者要在理解“人”之社会重要性的前提下,遵循沟通与合作的原则,运用相应的知识技巧,建立信任关系。

通过相互的沟通和合作,更加了解自己作为社区工作者所扮演的角色,最终为有成效的社区发展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

5、组织能力。

社区工作也被称为“社区组织”,也就是说社区工作是一种运用组织方法的干预或互动过程。

社区工作者运用组织动员手段来协助居民认识社区的整体需要和目标,通过计划方案和专门机构协调、整合社区成员、团体或机构,挖掘利用社区内外资源,满足社区需要、实现社区目标,以适应社会变迁。

积极发掘、组织、协调与利用社区资源,是社区工作的基本原则和特征。

社区工作者应当熟悉各种资源,善于将各种要素有机组合在一起,平衡社区工作中“供应”与“需求”之间的关系。

社区工作者的组织能力还表现为组织具体专业活动的能力,如社会调查、会议主持、行政管理、方案策划以及推动社会行动或运动的知识与技能。

优秀的社区工作者能够通过分析、策划、检讨、激励、咨询、教育、谈判等手段、挖掘和利用一切潜能。

6、职业伦理。

社区工作者的职业伦理由社会工作专业的自身规范所规定。

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工作专业权威机构都制订了社会工作伦理守则(Code of Ethics)或职业道德守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