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鲵俗称“娃娃鱼”,其经济价值很高,是宴席上的名贵佳肴,在港澳和海外视为珍稀名贵补品,其药用价值更高。
大鲵不但有很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而且它对研究地质学、仿生学、动物学、古生物学和动物进化具有重要科研价值,被称为“活化石”。
为此,我国将它列为第二类保护动物。
我国大鲵除新疆、西藏、内蒙、黑龙江、吉林、辽宁、台湾未发现外,其余省都有分布,主要产于长江、黄河及珠江中上游支流的山溪河中,尤以四川、重庆、湖北、湖南、贵州、陕西等省为多。
大鲵体呈扁筒形,分头、躯干和尾三部分。
头大阔扁,前端有宽大的口裂,上下颚前缘有锐而坚硬的锯状小齿,呈弧形(上颚小齿有二排)。
吻端圆,有外鼻孔一对,在上颚正前位,内与口相通,头前侧有一对小眼,无眼睑,位于头背部外侧。
头顶面与腹面均有较多的成对疣状物。
躯干由胸腹组成,胸部两侧称颈褶,腹两侧有较厚的皮肤皱璧,有圆形的疣粒。
后腹部有泄殖孔,后腺部前后两侧有附肢二对,肥厚短而扁平,后肢长于前肢,前肢四指,后肢五趾,指趾端光滑无爪。
后肢外缘有膜质的肤褶,趾间有浅蹼,便于游泳。
尾较短,为体长的1//3左右,侧扁,上下方有脂肪质的鳍状物,尾端钝圆或椭圆。
体表光滑无鳞,皮肤润滑,多皮肤腹,受刺激后能分泌出白浆状粘液,粘性强,在水中呈透明膜状,气味似花椒味。
体色多种,随着环境和栖息地不同而不同,一般有暗黑色、红棕色、褐色、黄色、灰色、浅棕色、银白色和金黄色等,皮肤上有各种斑纹。
大鲵卵呈圆球形,卵球直径6~7毫米,每个胶体球有特异的卵带连接,每两颗
胶体球之间的卵带长为2~2.5毫米。
刚从母体产出时为淡白色,吸水后膨胀、透明。
刚孵化出的幼鲵体长2.5~3.1厘米,重约0.3克,在水中向前游动后停下来侧卧于水底,体背部及尾部褐色,体侧有黑色素小斑点。
7~8天后颜色变成浅黑色,前肢棒状,开始有指的分化,后肢短棒状,尖端圆球形,半个月左右,全体暗褐色,但腹面仍是黄褐色,前肢分化出四指,后肢已有分叉出现,能保持平衡。
少数仍侧卧水底,幼体在水中游动快而活跃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