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湖北省省情压缩版(地理、人文)

湖北省省情压缩版(地理、人文)

湖北省省情压缩版(考试专用)一、概况湖北省简称鄂。

省面积18万多平方千米。

省会武汉。

二、自然地理1.地理概况湖北省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部,简称鄂。

东邻安徽,南界江西、,西连重庆,西北与陕西接壤,北与河南毗邻(六省)。

占全国总面积的 1.94%。

省内主要平原为江汉平原和鄂东沿江平原。

江汉平原由长江及其支流汉江冲积而成,是比较典型的河积—湖积平原2.河流与湖泊湖北素有“千湖之省”之称。

境内湖泊主要分布在江汉平原上。

面积百亩以上的湖泊约800余个,湖泊总面积2983.5平方公里。

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湖泊有洪湖、长湖、梁子湖、斧头湖。

3.植物及动物资源全省自然地理条件优越,海拔高低悬殊,树木垂直分布层次分明,优越的森林植被呈现出普遍性与多样化的特点。

全省已发现的木本植物有105科、370属、1300种,其中乔木425种、灌木760种、木质藤本115种。

这在全球同一纬度所占比重是最大的。

湖北省不仅树种较多,而且起源古老,迄今仍保存有不少珍贵、稀有孑遗植物。

有属于国家一级保护树种水杉、珙桐、秃杉。

4.矿产资源5.气候特征湖北地处亚热带,位于典型的季风区内。

全省除高山地区外,大部分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光能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降水充沛,雨热同季。

全省年平均气温15~17°C,大部分地区冬冷、夏热,春季温度多变,秋季温度下降迅速。

6月中旬至7月中旬雨最多,强度最大,是湖北的梅雨期。

五、风景名胜1.自然保护区湖北省229个自然保护区(小区)中,国家级的只有8个(神农架自然保护区、石首麋鹿自然保护区、五峰后河自然保护区、长江天鹅洲白暨豚自然保护区、长江新螺段白暨豚自然保护区、星斗山自然保护区)。

湿地保护实现零的突破。

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小区)27个,总面积36.46公顷,占全省湿地总面积的23.4%。

结束了湖北省林业系统无湿地保护区的历史。

5个湿地列入“中国重要湿地名录”。

三峡库区湿地保护与生态建设、洪湖湿地恢复和重建列入“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

2.文物保护单位湖北地处长江中游,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楚文化的发祥地,又是中国近现代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之一,历史文物和革命文物十分丰富,享有“文物大省”之誉。

全省已查出各类不可移动的文物点15000处,已公布的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共3127余处,其中省政府审定公布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365处,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2处。

省政府还审定公布了10座湖北省历史文化名城,其中荆州、、襄樊、随州、钟祥等5座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中山舰于1997年元月整体打捞成功,目前已完成维修工作。

全省文物古建筑丰富,形成“三二一”格局,即以武当山古建筑群、荆州古城墙、钟祥明显陵三处为龙头;以鄂州吴王城、赤壁古战场、荆州三国遗址、当阳关帝陵、襄樊城墙及古隆中等三国文物建筑和利川大水井、鱼木寨、咸丰土司王城、来凤仙佛寺等少数民族建筑为两条线;以黄梅四祖寺、五祖寺、当阳玉泉寺、襄樊广德寺、武汉宝通寺、归元寺等佛教建筑和武当山、长春观等道教建筑为代表的宗教建筑为一个重点,并辅以秭归屈原故里、汉阳古琴台、东湖行吟阁等楚文物纪念建筑的格局。

武当山古建筑群、钟祥明显陵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九、文化渊源湖北是中国开发较早的省份之一。

京山县屈家岭文化遗址发掘证明,距今四五千年前已有陶器制作和水稻种植;战国时,今荆州市江陵县纪南城为楚郢都遗址,亦是长江流域“楚文化”的中心,楚国曾建都于此达411年。

春秋战国时大冶已有采铜冶炼。

秦汉时,由于湖北接近黄河中下游地区,江陵和襄阳发展成为经济和军事重镇。

南北朝时中国经济中心开始南移,中原居民大量南迁,加速两湖地区的开发。

唐代湖北地区稻、麦、麻、茶和蚕丝等农作物有较大发展。

江陵成为中国南方经济中心。

宋代江汉平原广泛挽堤围垸,使汛期漫水常淹的江汉平原成为主要农业区,故元明时流行“湖广熟,天下足”的民谚。

唐宋时,武汉即以商业著称,江夏城(今武汉市武昌)和建康(今南京)、临安(今杭州)并列为南宋三大都会。

明中后期,汉江下游和举水、倒水下游地区引种棉花,至清中期棉花种植面积和产量已跃居经济作物首位,手工纺织业迅速发展,武汉成为长江、汉江沿岸和两湖地区农副产品的大集散地,汉口发展成为中国四大商业名镇之一。

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势力由沿海侵入湖北,汉口、、沙市辟为商埠,开办工厂,在汉口等地建立制茶、烟草等加工工业。

1904年京汉铁路和1918年粤汉铁路武昌至长沙段通车后,武汉成为华中最大水陆交通枢纽,内地最大港口。

同时建立近代工业,有汉阳兵工厂、汉阳铁厂(汉冶萍公司),武昌纺、织、丝、麻四局等,成为中国近代工业发祥地之一。

十、文化遗产1.民间文学(4项)孝感市——董永传说丹江口市——伍家沟民间故事宜都市——青林寺谜语宜昌市夷陵区——下堡坪民间故事2.民间音乐(4项)兴山县——兴山民歌宜昌市夷陵区——宜昌丝竹枝江市——枝江民间吹打乐十堰市——武当山宫观道乐3.民间舞蹈(1项)长阳县——土家族舞蹈撒叶儿嗬4.传统戏剧(5项)武汉市——汉剧湖北省——楚剧潜江市——荆州花鼓戏黄梅县——黄梅戏潜江市——江汉平原皮影戏5.曲艺(2项)荆州市——鼓盆歌汉川市——汉川善书6.杂技与竞技(1项)十堰市——武当武术7.民间美术(1项)黄梅县——黄梅挑花8.民俗(2项)宜昌市、秭归县——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黄石市西塞山区——西塞神舟会湖北省2010年统招公务员考试常识之湖北省省情一、自然地理:湖北省简称“鄂”,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

湖北在中国中部、长江中游、洞庭湖以北,介于北纬29°05′至33°20′,东经108°21′至116°07′;北接河南省,东连安徽省,东南和南邻江西、湖南两省,西靠重庆市,西北与陕西省为邻。

东西长约740公里,南北宽约470公里,面积18.5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95%,居全国第13位。

截止2006年底,全省人口6050万人,省会是中部地区唯一副省级城市--武汉市。

湖北省正处于中国地势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过渡地带,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岗地和平原兼备。

山地约占全省总面积55.5%,丘陵和岗地占24.5%,平原湖区占20%。

地势高低相差悬殊,西部号称“华中屋脊”的神农架最高峰神农顶,海拔达3105米;东部平原的监利县谭家渊附近,地面高程为零。

全省西、北、东三面被武陵山、巫山、大巴山、武当山、桐柏山、大别山、幕阜山、大洪山等山地环绕,山前丘陵岗地广布,中南部为江汉平原,与湖南省洞庭湖平原连成一片。

全省地势呈三面高起、中间低平、向南敞开、北有缺口的不完整盆地区域。

湖北省主要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特征,气候特点:冬季寒冷湿润,夏季炎热高温。

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降水丰沛,雨热同季,利于农业生产,有“湖广熟,天下足”的民谚。

全省年均温15~17℃,7月均温为27~29℃,江汉平原最高温在40℃以上,有“火炉”之称,为中国酷热地区之一。

全省平均日照1150— 2245小时,无霜期在230—300天之间。

年均水量在800—1600毫米之间,由于受地形影响,大神农架南部等地为全省多雨中心,江汉平原在梅雨期长的年份常发生洪涝灾害。

鄂本北山区昼夜温差较大,年平均气温在15-22之间。

二、自然资源:省境沉积地层完备,地质构造复杂,岩浆活动频繁,并有经区域变质而大面积分布的变质岩系,成矿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

已发现矿产131种,其中磷、红金石、硅灰石、石榴石、泥灰岩居全国首位;铁、铜、石膏、岩盐、重晶石、萤石、石墨、金、汞、锰、钒、镍等储量亦很丰富。

在矿床的组成成分上,一般伴生或共生有多种有益成分,如大冶铁矿,除铁矿外,还伴生有铜、钴、金、银等,可供综合利用。

煤炭资源较少,质量较差。

江汉平原一带已发现储油构造数十个。

水力资源居中国第4位,地表水体积占中国第10位。

长江由西向东横贯全省。

汉江全长的3/4流经省境,与源出边境山地的众多河流,共同汇注长江。

省内中小河流共有1193条,总长度达3.5万多公里。

此外,全省过境容水量约有6338亿立方米,因而有丰富径流量可供调蓄利用。

水力资源丰富,可开发水能达3308.1万千瓦。

省境淡水湖泊众多,有“千湖省”之称,多分布在江汉平原上,洪湖、梁子湖面积均在200平方公里以上。

省内浅层地下水储藏量丰富,估计为2650亿立方米,可开采储量约每年为355.7亿立方米,略等于全省多年平均地表径流量的36%。

地下水水质清洁,储量稳定。

植被具南北过渡特征,既有大量北方种类的落叶阔叶树,也有多种南方种类的常绿阔叶树,同时又处在中国东西植物区系的过渡地区,便于邻近地区的植物成分侵入,是中国生物资源较丰富省份之一。

全省树种有1300余种,其中用材林约占一半。

主要有马尾松、栎类、杉木、桦、楠竹等,经济林甚多,有油桐、油茶、乌桕、漆树、核桃、板栗和果树等。

此外有野生动物570余种,其中20多种列为国家保护对象,主要为金丝猴、闽中羊、苏门羚、金钱豹、毛冠鹿等;药用植物1300多种,以党参、黄连、天麻、贝母等产量最大,并产名贵药材,是驰名中外的天然动植物园。

三、人口宗教:湖北省是中国人口数量较多的省区。

2006年底,湖北省总人口(指户籍人口及外省流入长期居住湖北省的人口)为6,050万人,常住人口为(居住本省半年以上人口)5, 693万人。

总人口与2005年相比,增加19万人,增长速度为0.32%,与1990—2000年两次人口普查间的年平均增长速度0.95%相比,降低 0.63个百分点,人口总量呈现持续低速增长的态势。

总人口中,男性人口为3 135.1万人,女性人口为2 914.9万人。

全省平均每户人数为3.37人,人口密度为325人/平方公里。

人口出生率为9.08‰,人口死亡率为5.95‰,自然增长率为3.13‰,与2005年相比,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略有上升,人口出生率上升0.31个千分点。

自然增长率上升0.08个千分点,但仍稳定在较低水平。

全省5,693万常住人口中,城镇人口为2,493.5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已达到43.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3,199.5万人,占总人口的56.2%。

与1990年和2000年两次人口普查时的28.75%和40.22%相比,分别上升了15.05和3.58个百分点。

2008年末常住人口5711万人。

全省17个市、州(含省直管市和神农架林区)的人口分布情况:其中人口最多的是武汉市:818.8 万人,其次是黄冈市:728.9万人,人口最少的是神农架林区:7.9万人。

湖北为多民族省区之一,有汉族、土家族、苗族、回族、侗族、满族、壮族、蒙古族等55个民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