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枣庄八中北校王永平(364918101,lliuxingyu69@)【课标解读】课标阐释: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课标领会:1、了解三冗两积局面的形成,理解王安石变法的必然性。
2、掌握王安石为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所采取的措施。
3、通过对理财、强兵等变法措施的分析,认识变法各项举措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本课分析】本课的教学内容分为五个部分,包括“‘三冗’问题与积贫积弱”“‘拗相公’”“理财”“整顿军队与科举”“新法的局限与变质”。
(1)“‘三冗’与积贫积弱”:主要是解释“三冗”和“两积”的含义并分析形成的这种局面的原因,实际是介绍王安石变法的背景,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对该目内容的把握有助学生理解王安石变法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2)“‘拗相公’”:主要内容是讲述王安石变法得以实施的条件,包括:王安石胸怀“矫世变俗”的雄心壮志并具有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宋神宗起用王安石主持变法;冲破重重阻力,坚持变法。
学习本目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改革者的精神和勇气,理解变法的曲折与艰辛。
(3)“理财”:即王安石为实现“富国”而采取的经济措施,主要是青苗法和募役法,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如何正确地理解和评价这两项新法又是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难点。
(4)“整顿军队与科举”:本目是介绍王安石变法在军事、科举、选官方面的措施,有助于学生理解王安石变法不是局部而是一次全面的调整。
(5)“新法的局限与变质”:本目主要是介绍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及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其中,如何评价王安石变法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王安石变法的“背景——过程(内容)——结果”,构成了本课内容的基本线索。
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学习和理解王安石变法对于学生认识和把握中国古代乃至现代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理解和掌握北宋中期积贫积弱局面形成的原因和表现、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分析其失败原因,培养学生解读材料、史论结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分析、概括、归纳等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整合课程教学资源、通过材料、图片与模拟历史情境,启发学生思考、发表看法;通过由易而难的设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能力;通过分组讨论等方式,促进学生情感升华,培养感受历史并能独立评判历史现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王安石变法是为挽救北宋统治危机,在大地主、大官僚横加阻挠的困境中进行,变法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有利于社会进步,这种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
【重点】:通过对史料、图片的分析及表格的完善,掌握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变法的内容【难点】:对王安石变法具体措施的理解和对变法的总体评价,认识王安石变法的实质【教学模式】:史料分析法、问题探究法、课堂讨论法、讲授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我们语文课上学过“唐宋八大家”,你知道都有谁吗?(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父子三人及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你知道是他们中谁的诗句吗?(王安石)王安石不仅是一位文学家,他更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著名史学家郭沫若对王安石有这样一段评价:“我对王安石是抱着一种崇敬的念头的。
实际他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在中国历史上很难找到和他比配的人。
他有政见,有魄力,而最难得的是他比较以人民为本位。
他在历史上出现的太早了,孤独无辅,形成了一个屈原以来的历史上的大悲剧。
”为什么说王安石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他的以人民为本位体现在何处?为什么说他是一个悲剧式的人物?让我们带着疑问进入新课的学习。
讲授新课【复习】:回忆必修一政治史第4课内容,赵匡胤建立宋朝后,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何消极影响?生答: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也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
投影:财不足用于上而下已弊。
兵不足威于外而敢骄于内,制度不可为万世法而日益丛杂,一切苟且,不异五代之时。
——欧阳修问:材料说明了北宋中期面临怎样的局面?这一状况的根源在那里?生答:积贫积弱的局面,根源在于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造成的。
板书一、王安石变法的背景——迫在眉睫、势在必行板书1、必要性——三冗两积投影:投影:北宋中期农民起义投影:辽、北宋、西夏并立形势图问题探究:以上一组材料说明当时北宋的统治出现了哪些问题?教师评价学生活动,总结归纳:1、政治上:增设大量官僚机构,分化事权、行政效率低、人浮于事——→“冗官”2、军事上:不断扩充军队数量,分割军权——→“冗兵”3、经济上:养兵、养官的巨额费用和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及巨额赔款→“冗费”——→积贫4、大力削弱武将的兵权→指挥效率和军队战斗力降低→与辽、西夏的战争连年战败——→积弱★“设计小贴士”:以材料引出问题,一方面通过对材料的解读培养学生分析材料、运用材料的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加深了对王安石改革背景的理解,更能认识到当时改革的紧迫性。
【过渡】“三冗”问题、积贫积弱局面的出现使北宋统治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改革势在必行。
板书2、具备的条件问:你知道为什么称王安石“拗相公”?王安石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描述王安石的性格特征。
生答:倔强孤傲、坚定刚毅、不屈不挠、志存高远、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关心百姓疾苦和朝廷命运等。
★“设计小贴士”:以课本材料为依托,让学生“说”王安石,使学生对王安石这个人物性格了然于心,把人物的个性与变法的推行紧密连在一起,更能体会到改革者的精神和力量,有利于后面开展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问:阅读教材“拗相公”一目,思考王安石变法得以推行有具备哪些条件呢?生答:①范仲淹“庆历新政”失败为王安石变法提供了经验教训。
②王安石胸怀挽救社会危机的雄心壮志、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和“三不足”的大无畏精神的影响。
③宋神宗的支持。
投影:“三不足”含义天变不足畏:自然界的灾异不必畏惧(这是对当时有人用各种所谓“天生异象”的奇谈怪论来攻击新法的回应)祖宗之法不足守:前人制定的法度若不适应当前的需要甚至阻碍社会进步,就要修改甚至废除,不能盲目继承效法;人言不足恤:对流言蜚语无需顾虑。
“三不足”既是王安石变法的精神支柱,也是他的思想武器。
【过渡】:革新除弊需要内心和精神强大的改革者,正因为王安石的才能,才引起了皇帝宋神宗的注意,得到了他的赏识和重用。
1069年,宋神宗熙宁二年,任用王安石为宰相,主持推行新法。
问:如果你是王安石,你会从什么地方入手来变法?生答:王安石变法应针对经济上的积贫、军事上的积弱局面加以解决。
【过渡】:那么王安石究竟采取了怎样的措施实施变法?下面我们一起学习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板书二、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改弦更张、革新除弊【活动探究】:王安石是怎样推行新法的?采取了哪些措施?又取得了怎样的成效?教师评价学生活动,表格归纳:各项措施及影响教材有详实的介绍,学生可自主学习完成,教师只需突出变法的核心内容、核心措施即可。
但条理比较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制作表格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更加条理化、系统化。
【角色体检、神入历史】假如你是王安石变法时期的一个农民、士兵、官僚地主、商人、读书人,王安石变法会给你的生活带来什么变化?请以王安石变法为背景,合理大胆想象。
如:农民:农民的说法(青苗法的强制借贷)士兵:士兵的体会(保甲法)官僚地主:官僚地主的牢骚(募役法损害其利益)商人:商人的谩骂(均输法、市易法的实行)读书人:读书人的兴奋(科举制)★“设计小贴士”:通过模拟历史情境,除了可以激励学生发挥创造力以外,更重要的是通过模拟历史情景让学生感悟历史。
同时也有助认识变法的困难与阻力、变法的进步与缺陷。
以达到巩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
精简示意:引导学生梳理王安石变法着眼的三方关系,通过示意图简单明了理解变法内容。
较全面,他希望通过变法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实现富国强兵。
那么,他的“富国强兵梦”有没有实现呢?变法的最终结果如何呢?板书三、王安石变法的结果——无可奈何、前功尽弃晚年,王安石一直住在钟山(今南京紫金山),《梅花》是他心境的写照: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板书1、王安石变法的失败:1085年“元祐更化”【课堂讨论】:王安石变法本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但为什么没能成功?结合下面的材料及教材内容,同学们分组讨论后,小组代表发言。
投影:材料1:吕惠卿是王安石着力培养提拔的人……后来,为了能够大权独揽,居然诬陷王安石参与谋反。
王安石恢复相位后贼心不死,又将王安石写给自己的一些私人信件抛出。
材料2: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拜参知政事。
七月行均输法。
九月行青苗法。
闰十一月行农田水利法。
三年十二月行保甲法。
四年二月改革科举。
十月行募役法。
行太学三舍法。
五年三月行市易法。
五月行保马法。
八月行方田均税法。
六年六月置军器监。
八月行免行法。
七年(1074年)九月行将兵法。
材料3:司马光说:“臣与王安石,犹冰炭之不可共器,若寒暑之不可同时。
”教师评价学生活动,归纳:板书2、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1、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这是其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
2、新法执行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改革措施操之过急,引起民间不满;3、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及其去世,使保守派重新得势。
4、宋神宗死后,司马光当宰相,废除新法。
5、新法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变法本身没有触及社会的根本问题——封建土地所有制结构和封建制度本身。
【说明】:教师要在学生自主思考的前提下及时点拨和总结,合理则及时赞赏,不妥则善加引导。
通过对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能从情感价值观的高度去体会改革的曲折性、艰巨性。
板书四、评价王安石变法——精神永恒,传世千古【合作探究】:王安变法失败了,时人抨击王安石变法“祸国殃民”,其各项新法是聚敛之术,是苛政,最终导致北宋亡国。
那么你们是怎么看待王安石变法的?教师评价学生活动,归纳:板书1、进步性:①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②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③王安石“三不足”的改革精神,值得肯定。
板书2、局限性:①变法没有、也不可能触动大地主土地所有制,因此,它不可能使北宋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的危机。
②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设计小贴士”:鼓励学生发表所感所想,言之成理即可。
使他们在思考和争论中,加深对王安石变法的理解。
教师要关注他们的思考和争论的症结所在,之后进行有针对性的重点讲解和总结,帮助学生更好地内化新知,升华认识。
【延伸拓展】你从王安石变法中得到了什么启示?1、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