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望远镜的基本知识
一、天文望远镜的出现
天文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在人类的文明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观测是天文学实验方法的基本特点,不断地创造和改革观测手段,是天文学家致力不懈的课题。
而天文望远镜则是天文爱好者进行天文观测的必备工具。
从古至今,仰望星空的习惯一直延续着,为了观察星星而不断更新完善天文仪器。
他们使用折射望远镜、反射望远镜和射电望远镜来检测照射到地球上的星光。
他们还使用航空器、气球、探空火箭和人造卫星来收集那些被地球大气层过滤掉的射线。
北京古观象台
浑仪简仪1609年,伽利略制成了两架最早
的天文望远镜,发现了望远镜具有“增
加聚光本领和放大视角”的作用。
伽
利略把自制的口径4.5厘米,放大倍率
33倍的望远镜指向天空,很快发现了
月球上的环形山、围绕木星运转的四颗
卫星、金星的盈亏现象、日面上的黑子、
银河由无数暗弱恒星构成等现象。
这一
系列的发现也冲击了西方神学,也推动
了之后的科学发展。
伽利略(1564 -1642)
伽利略式望远镜
(第一台望远镜)
德国的开普勒(1571-1630)在伽利略制成天文望远镜后两年,出版了《光学》一书,首次提出了“像差[1]”的概念。
并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望远镜,这种望远镜被称为开普勒式望远镜。
阅读
伽利略式:以凸透镜做物镜,凹透镜做目镜。
成正像,制造简单造价低廉,普通观剧镜多采用这种光学系统。
缺点是视场小、放大率小、不能在目镜端加装十字丝。
目前在天文观测中不采用这种类型的望远镜。
开普勒式:以凸透镜做物镜,凸透镜做目镜。
是将物镜所成的实像用凹透镜组的目镜放大,获得倒像,由于其视场大,在目镜组中可以安装十字丝或动丝,天文观测中多采用此种类型的望远镜。
二天文望远镜的发展
(一)反射望远镜
1666年,牛顿证明天体的光并非单色光,而是由各种颜色的光混合而成。
望远镜的色差是由于透镜对不同颜色的光具有不同的折射率而造成。
为了根本消除色差,牛顿干脆不用光的折射特性,而用反射特性,反射镜的表面通常磨成旋转抛物面形状,再在表面上镀铝或镀银。
1668年,他制成了第一架反射望远镜,物镜是凹球面金属镜,物镜焦点前装一块和光轴成45°的平面反光镜,将星光反射到镜筒一边,用目镜观察(如下图)。
阅读
(1)格里果里反射镜
格里果里反射镜设计方案
在牛顿之前,英国数学家格里果里(1638-1675)在1663年提出一种反射望远镜的设计方案,以抛物面为主镜,椭球镜面镜为副镜,主镜中央开有圆孔,F1是主镜的焦点暨副镜的一个焦点,光线经副镜会聚后,必聚焦于副镜的另一个焦点F2处。
但由于主镜副镜都是非球面镜,当时的工艺水平无法磨制,所以格里果里并没有制成这种望远镜。
(2)卡塞格林反射镜
卡塞格林反射镜设计方案
在牛顿反射镜问世后不久,法国人卡塞格林(1625-1712)在1672年又提出了一种反射望远镜的设计方案,主镜是抛物面镜,副镜是凸双曲面镜,主镜中间开有圆孔,F1是主镜的焦点暨副镜的一个焦点,根据双曲面的光学特性,光线经副镜会聚后,必聚焦于副镜的另一个焦点F2处。
这种反射镜目前还经常采用。
(3)赫歇尔望远镜
1781年3月13日,英国天文学家威廉.赫歇尔(1738-1822)
用他自制的口径15厘米的反射镜发现了天王星,把太阳系的
尺度扩大了一倍。
发现了天王星后,赫歇尔磨制的望远镜口
径越来越大,他是使反射镜大型化的始祖。
(二)折射望远镜的发展
牛顿从理论上弄清了色差的成因,但错误的做出折射物镜色差无法消除的结论。
由于当时牛顿极高的威望,不少人盲从了他的观点。
直到18世纪30年代,英国数学家C.M.霍尔发现,用冕牌玻璃作凸透镜,用火石玻璃作凹透镜,所制成的复合透镜能消除色差。
由于消色差折射物镜的制成,人们再也不用为减少色差而拼命加长物镜的焦距了。
从此以后,折射望远镜的镜筒便大大缩短了。
阅读
(1)大型折射望远镜
19世纪下半叶是大型折射望远镜的时代,美国的光学制造家克拉克父子在1870年以后陆续磨制了口径66厘米、76厘米、91厘米、102厘米的折射镜。
(2)巨型反射镜
20世纪的上半叶巨型反射镜又占了上
风。
由于磨制材料的改进,用玻璃代替了金
属,并发明了玻璃镀银技术,许多大口径反
射镜相继建成。
1948年口径508厘米的海尔
反射望远镜交付使用。
(三)折反射望远镜
折射望远镜有像差存在,而反射望远镜也有其自身的一些弱点,如视场太小,且其反射镜面长期暴露在空气中,容易被氧化而变暗,需要经常镀膜。
1930年德国的施密特制造出第一架折反射望远镜。
同时使用反射镜和折射镜。
反射镜是球面镜,放在球面曲率中心的形状奇特的透镜做“改正镜”,可以补偿反射镜引起的球差,又不会产生明显的色差。
1940年苏联光学家马克苏托夫发明马克苏托夫望远镜,和施密特望远镜类似,它的改正镜是弯月形,两个表面都是球面。
制作容易。
和反射镜相比,折反射镜的视场可以做的较大,有利于拍摄。
(四)射电望远镜
1931年至1932年,美国的电信工程师央斯基(1905-1950)在研究无线电短波通讯中的各项干扰因素时,用无线接收天线,接收到来自银河中心的电磁辐射,开创了射电天文学。
澳洲帕克斯射电望远镜
三、天文望远镜的基础知识
(一)常用的天文望远镜
天文望远镜主要有折射式、反射式和折反射式3种:
1、折射式使用起来比较方便,视野较大,焦距长,放大倍率大,星像明亮,适宜进行天体测量及普通天文观测,但是有色差,从而降低了分辨率。
2、反射镜的优点是口径大,聚光力强,且完全没有色差,但是反射镜的视场较小,像散较大,使得视野边缘像质变差适宜用来观测恒星、星系。
常用的反射镜有牛顿式和卡塞格林式2种。
前者光学系统简单、价格便宜,球面反射镜在后端,目镜在前端侧面;后者光学系统的主、付镜为非球面,主镜和目镜都在后面,成像质量较好,价格也较贵。
3、折反射镜兼顾了折射镜和反射镜的优点:口径大,视场大、像质好、镜筒短、携带方便,常用来观测具有延伸视面的天体,如彗星、行星等。
但其价格要高一些。
(二)望远镜的机械装置
望远镜的机械装置除了对镜筒起支撑作用的支架、平衡锤等部件外,最重要的是跟踪系统。
为了使望远镜能够观测天球上任意位置的天体,它必须能够绕两条互相垂直的轴线旋转。
根据轴线方向选择的不同,望远镜的装置分为两类:
地平式装置
一条轴线沿铅垂线方向,称为竖直轴;
另一条轴线沿水平方向,称为水平轴。
当
绕竖直轴旋转时,望远镜的地平纬度不变,
地平经度改变;当绕水平轴旋转时,望远
镜的地平经度不变,地平纬度改变。
赤道式装置
天体观测一般都需要较长的时间,由于天体的
周日视运动,望远镜最好能跟踪,最方便的办法是
把一条旋转轴沿平行于天轴的方向放置,这就是
“极轴”,这种装置称为赤道式装置,另一条轴线
位于天球的赤道面内,就是“赤纬轴”。
当绕极轴
旋转时,望远镜的赤纬不变,赤经改变;当绕赤纬
轴旋转时,望远镜的赤经不变,赤纬改变。
(三)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天文望远镜一般分为三个部分:镜筒、赤道仪和三脚架。
而,镜筒上主要有目镜、物镜和导星镜。
目镜
寻星镜
赤道仪及支架活动
掌握天文望远镜的基本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