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中毒的诊断与治疗
发表时间:2011-05-17T14:33:21.90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5期作者:高洪仁[导读] 急性中毒种类繁多,常缺乏特异表现,且有些毒物无特效解毒剂。
高洪仁 (黑龙江省宝清县七星河乡卫生院 155618) 【中图分类号】R5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5-0392-01 【关键词】急性中毒的诊断治疗急性中毒种类繁多,常缺乏特异表现,且有些毒物无特效解毒剂,这给医务人员诊断、治疗工作带来一定困难。
因此应注意掌握急性中毒的处理要点。
造成小儿急性中毒的主要原因与儿童无知、好奇、不能识别毒物,又喜欢吸吮及咀嚼到手之物有关。
90%的中毒发生在家中,75%因误服引起,绝大多数仅涉及一种毒物。
家长、学校、医务人员粗心大意、疏于照顾,也是发生儿童急性中毒的重要原因。
不仅
误服有害物质可引起中毒,吸入有害气体、皮肤黏膜接触有毒物质也可引起中毒。
【诊断】 1.详细询问病史,包括病前饮食,生活情况,活动范围,家长是否从事接触有毒物质的职业,环境中有无杀虫、灭鼠等有毒药物,家中有无常备药物。
尽可能明确中毒病史或毒物接触史。
2.健康儿童突然起病,且症状与体征难以用一种疾病解释。
3.集体或先后有数人同时发病,临床表现相似。
4.生活环境、衣物、皮肤上常存在毒物线索。
5.首发症状常为吐、泻、腹痛、惊厥、昏迷,一般早期多不发热。
6.肤色、瞳孔、气味、口腔黏膜等存在有诊断意义的中毒特征。
7.毒品鉴定是诊断中毒的最可靠方法,应收集患儿的呕吐物、血、尿、粪便或可疑物品进行毒品鉴定。
相关特殊化验,如有机磷中毒时血胆碱酯酶活性降低,也有重要参考意义。
8.诊断性治疗有明显效果。
【治疗】 1.去除毒物,防止进一步吸收。
(1)口服中毒:采取催吐、洗胃、导泻及洗肠等措施。
1)催吐:毒物摄入4~6小时可催吐,愈早愈好。
神志不清、持续惊厥、油剂中毒、误服强酸强碱剂、严重心脏病禁用。
①直接刺激法:用压舌板或手指刺激患儿咽及咽后壁,促使呕吐。
可反复饮水或下胃管注水后再催吐,反复进行,直到吐出物变清无味为止。
②药物催吐:硫酸铜0.3~0.5g加水一杯口服,15分钟不吐可再服一剂。
1:5000高锰酸钾400~600ml口服。
吐根糖浆10~20ml加水一杯口服(6个月以下婴儿禁用)。
阿扑吗啡0.06mg/kg皮下注射。
重危患儿催吐过程应侧卧,以防误吸。
2)洗胃:一般用于年长儿,多在4~6小时内进行,但不应受时间限制。
除复合汞中毒外,均可用温盐水或温水洗胃,也可根据毒物选择合适的洗胃液。
服腐蚀性毒物者一般禁止洗胃。
多采用Y型管回流洗胃,患儿应侧卧头低位,每次注入液量不宜超过胃容量的1/2,回流液尽可能抽出,直至回流液清澈无味。
拔出胃管前可将泻剂或解毒剂由胃管注入。
3)活性炭:10g活性炭可吸附1g有毒物质,吸附毒物种类多,但对重金属、锂、碳氢化合物、乙醇等效果欠佳。
儿童10~30g,加人水或泻药山梨醇内口服,也可通过胃管导人。
必要时可重复使用,但不宜再与山梨醇合用,以防体液丢失过多引起脱水。
口服活性炭后25%的患儿可出现呕吐,应注意防止误吸。
4)导泻:山梨醇,每次最大1g/kg口服,常与活性炭合用。
硫酸镁或硫酸钠250mg/kg加水50~250ml口服。
中药采用大黄粉6g、元明粉9g温水冲服。
用泻药应注意保持患儿水、电解质平衡。
5)洗肠:中毒4小时以上者可用0.9%温盐水或1%肥皂水1 500~分600ml肛管联结Y型管,作高位回流灌洗,至洗出液变清为止。
应记录灌入及排出液量。
(2)皮肤黏膜接触中毒
1)立即脱去污染衣物。
2)用清水清洗受污染的皮肤,强酸强碱可用软干布轻拭后再冲洗。
强酸用淡肥皂水或3%~5%碳酸氢钠溶液冲洗。
强碱用3 %~5%醋酸或食醋冲洗。
有机磷用肥皂水(敌百虫除外)或清水冲洗。
3)皮肤、黏膜糜烂溃疡者,清洗后保持创面清洁,送外科进一步处理。
4)眼内溅入毒物,用0.9 %盐水或清水冲洗至少5分钟后,转眼科处理。
(3)吸入毒物:立即将患儿撤离现场,呼吸新鲜空气,保持气道通畅,必要时吸氧或进行人工通气。
2.加速已吸收毒物排泄 (1)利尿排毒 1)静脉输液:可先静脉注射25%~50%葡萄糖40ml加维生素C 250~500mg,继用5%~10%葡萄糖静脉点滴。
静脉内输入碳酸氢钠,可增加尿的 pH,有助于促进弱酸毒物,如水杨酸盐、苯巴比妥等的排出。
2)应用利尿剂:如呋塞米、甘露醇。
3)扩血管药:如酚妥拉明、多巴胺,用于肾功不良、少尿者。
(2)透析疗法:酌情用直肠透析、腹膜透析、人工肾。
(3)换血疗法:血中毒物浓度极高,可行全血或血浆置换。
(4)血液灌注法:患儿血引出体外,用吸附剂吸收毒物后再输回体内。
(5)高压氧疗法:适用于严重缺氧。
一氧化碳中毒时,可促使正常血红蛋白的恢复。
3.解毒
(1)一般解毒:用中和、氧化、沉淀或吸附法,如强酸用弱碱(如肥皂水、氢氧化铝)中和,强碱用弱酸(如食醋)中和。
牛奶、蛋清可作吸附剂保护黏膜,且对重金属有沉淀作用。
中毒物未明确时,可用活性炭2份、氧化镁1份、鞣酸1份,每次1茶匙加水1杯口服。
(2)特效解毒剂:诊断一旦明确,应尽快应用特效解毒剂
4.对症支持疗法针对不同病情,有计划地选择实施,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控制惊厥。
(2)抢救呼吸衰竭。
(3)抗休克。
(4)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及贫血。
(5)保护重要脏器功能。
(6)预防治疗感染。
(7)营养支持。
(8)做好监护工作。
参考文献
[1] 胡皓夫.小儿急性中毒的诊断和治疗要点. 临床儿科杂志, 1994年01期.
[2] 曹正南.122例儿童急性中毒临床分析[J];中国临床医学;2003年06期.
[3] 张昌瑞.纳洛酮治疗酒精、地西泮及氯氮卓急性中毒[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1995年02期.
[4] 刘秀珉,刁淑华,崔建红.小儿急性中毒几个问题的探讨[J];中国急救医学;1990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