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
会劳动的组成部分。
自然经济是一种落后的经济形式。它既是社会生产力不发展的产 物,又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造成人类社会在相当长的时期 内生产力的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所在。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概念
私人劳动: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 人性质,是商品生产者按着自己的打算 和自己的利益进行的劳动。
社会劳动: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的 社会性质,是为生产他人或社会需要的 使用价值而进行的劳动。
二是氏族部落共同体之间,在地域资源的差异
及自然产品差异性基础上形成的分工,即自然 地域分工。这是由于各个氏族部落共同体之间,
所处的地域不同,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及其劳 动产品也不尽相同的结果。
自然分工产生的背景
1、需要的多样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人
类的需要也表现为多样化的特征,大体 可分为三部分内容: 一是生存资料的需要; 二是享受资料的需要; 三是发展资料的需要。
自然经济产生的历史背景
自然经济是人类社会最早出现的经济形式。 在原始社会的漫长时期中,人们只能以血缘关
系为纽带结成原始群体,按性别和年龄实行自 然分工。他们共同生产,共同消费。由于生产 力极为低下,人们的劳动成果很少,只能用来 维护最低的生存需要,没有剩余产品。因而, 在原始群体内部只能平均分配食物和其他劳动 产品,以保证大家能共同生活下去,否则就会 削弱这个群体。
自然经济在历史上的地位
在原始社会就已形成的自然经济,不仅 在原始社会中占绝对统治地位,在奴隶 社会和封建社会中,也占据着统治地位, 成为社会经济运动的主要形式。
1.1.3 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
自然济作为一种经济活动的方式,主要特征是:
1、自然经济是自给自足的经济。 2、自然经济是封闭型经济。 3、自然经济是保守型经济。 4、自然经济是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的经济。 5、自然经济中劳动者的私人劳动直接成为社
商品经济的历史进步性
第一,自然经济只限于自然分工,排斥 劳动的社会分工和协作,限制和延缓社 会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是以社会分 工为前提的,反过来又促进社会分工的 发展,使生产专业化和社会化水平不断 提高,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
第二,自然经济中各经济单位分散生产、 互不往来,具有因循守旧、自我封闭的 特性,束缚技术进步和生产的发展。商 品经济中各经济单位互相依赖、密切联 系,具有开放性,竞争性的特征。各个 商品生产经营者在经济交往中发展自己, 在互相竞争中改进技术,促进社会生产 力迅速发展。
商品经济篇
人类相互交往的经济形式经历着不断发展和演变的过 程,从自然分工到社会分工,从自然经济发展到商品 经济,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 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 逾越的历史阶段。商品经济是当今世界两种基本的社 会经济形态——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制 度共同的经济活动方式或交往方式。这里,主要研究 商品经济一般规定性,即通过对商品、货币等因素的 具体分析,揭示商品经济运动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商 品经济条件下的两种基本的社会经济制度以及经济运 行、经济发展提供理论准备。
生存资料等名词的概念
生存资料:是指劳动者本人及其家属生存、延 续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即劳动者本人及其 家属衣、食、住、行等方面所需要的基本生活 资料。
享受资料:是指劳动者在获得基本生活需要的 满足之外,为享受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最新科学 技术和艺术成果等所需要的物质资料。
发展资料:是指为了满足劳动者全面发展体力 和智力,提高自身素质所需要的各种物质资料。
3、社会化生产的发达商品经济阶段。
它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是以 机器大生产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为特征的 发达的商品经济。这一阶段包括资本主 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商品 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目的不仅为了交换自 己需要的使用价值,更为了获得更多的 价值,使价值增殖。
背景资料: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商品交换过程的完成意味着私人劳动转 化为社会劳动。
1.2 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
1.2.1 社会分工 社会分工的概念 社会分工是超越一个经济单位的社会范
围的生产分工,包括社会生产分为农业、 工业等部门的一般分工以及把这些大的 部门再分为重工业、轻工业、种值业、 畜牧业等产业或行业的特殊分工。
社会分工产生的过程
背景资料:经济现代化和发展商
品经济的必要性
商品经济作为一种社会经济活动的形式,在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起着重 大作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方式是沿着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和产品经济 的顺序前进的,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自然经济在人类社会存在了几千年, 但因其手工劳动、规模狭小、孤立和封闭等特点未能推动生产力的巨大 发展。商品经济从产生至今也已有很长的历史,可由于在资本主义以前 的社会经济形态中都没有成为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而未能起到它推 动生产力发展的作用。在商品经济成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的资 本主义社会中,它因具有竞争、开放、广泛的市场联系和与生产者利益 联系紧密等特点,推动着资本主义的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完成了生产 的社会化、工业化、商品化和现代化的历史任务。人类社会必须经过商 品经济的高度发达和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力的高度发达以后,才能进入产 品经济的时代。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进程看,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 是不可逾越的。正如《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的那 样:“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 现我国现代化的必要条件。”那种逾越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阶段,从自 然经济直接向产品经济过渡的企图因违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 是不可能实现的。
第一,商品经济的存在最终与社会生产 力有关。
商品经济是社会分工和生产力发展的产 物,同时又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尚未达到 更高阶段的产物。在社会主义现阶段, 逾越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就是超越社 会生产力发展阶段。
第二,商品经济作为社会生产的经济形 式,反映社会生产力的连续,继承和发 展的客观规律性。
社会分工是在自然分工的基础上,随着 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
一方面,在氏族部落共同体和后来的家 庭内部纯生理的自然分工基础上,随着 共同体的扩大,人口的增长,特别是各 氏族之间交往的发展,这种分工的范围 也扩大了;
另一方面,在不同氏族部落共同体之间 形成的自然地域分工,在相互接触时引 起了产品的相互交换并使产品变成了商 品,这样就使具有不同条件的氏族从事 活动的不同领域,逐渐变成社会生产过 程中具有某些相互依赖关系的生产部门, 社会分工由此开始产生。
北朝在北魏王朝时,洛阳的繁荣达到新的水平。《洛阳伽兰记》记载说: 城南,“东夷来附者处扶桑馆,赐宅慕化里。西夷来附者处崦嵫馆,赐 宅慕义里。自葱岭以西,至于大秦,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 日奔塞下,所谓尽天地之区已”。“别立市于乐(洛)水南,号曰四通 市,民间谓永桥市。伊、洛之鱼,多于此卖”。城西,“出西阳门外四 里,御道南有洛阳大市,周回八里”,“市东有通商、达货二里。里内 之人,尽皆工巧,屠贩为生,资财巨万”。“市西有退酤、治觞二里。 里内之人多酝酒为业”。“市北慈孝、奉终二里,里内之人以卖棺椁为 业,赁丧为车”。“别有准时,金肆二里,富人在焉。凡此十里,多诸 工商货殖之民,千金比屋,层楼(对出)。重门启扇,阁遁交通,迭相 临望”。城北闻义里则“瓦器出焉”。这里可以看出洛阳商业的繁荣, 包括了手工业的商品生产与交换、贩运而来的商品交换、对外贸易以及 生活必需品(酒、鱼)的交换。洛阳之外,长安的商业也有一度的繁荣, 集中了许多西域商人。黄河下游地区则以汴州、邺都堪称都会。(郑学 檬等:《简明中国经济通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2、需要的多样化的满足与劳动分工
需要的多样化是个人无法靠自己的独立活动来 满足的,必须借助于他人的劳动和产品,于是 便产生了分工。
分工也可称为劳动分工,是指各种社会劳动的 划分和独立化,包括自然分工和社会分工以及 企业或单位内部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不同工种 间的个别分工。这些不同形式的分工,是不同 历史发展阶段上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1.3.1 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的历史进步 性
商品经济发展所经历的阶段
从社会经济形态的变化来考察,商品经 济的发展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1、商品经济的起源、萌芽和初始阶段。 它以直接的物物交换为特征,是原始部
落之间发生经济联系的形式。
2、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小商品经济阶段。
它包括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处于从属地 位的商品经济。其经济是在狭小规模的 范围内以货币为交换媒介,以满足私人 利益需要为目的,交换的目的是获取对 自己有用的使用价值。
支配商品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价值规律。它通过市场调节的机制, 以其客观的经济强制的推动力,促进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马 克思在描述价值规律这种功能时曾说:“这个规律一次又一次地把资产 阶级的生产甩出原先的轨道,并迫使资本加强劳动生产力,因为它以前 加强过劳动生产力;这个规律不让资本有片刻的停息,老是在它身边催 促说:前进!前进!”(马克思:《雇佣劳动与资本》,《马克思恩格 斯选集》,第1卷,第375页。)正是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价值规律的 客观强制作用推动着手工技术生产发展到机器化大生产,使生产日益社 会化、现代化。资本主义国家在其制度性矛盾所决定的周期性的经济危 机和衰退中依然还能获得经济发展,也正是得益于商品经济发展的巨大 推动力。
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
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一般条件有两个: 一是社会分工; 二是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物质利
益主体所有。
1.2.3 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
第一,商品经济本质上是交换经济。 第二,商品经济是开放型经济。 第三,商品经济是开拓进取型经济。 第四,商品经济以扩大再生产为特征。
1.3 商品经济的不可逾越性
第一章 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
1.1 自然分工和自然经济
1.1.1 自然分工 自然分工的概念 自然分工是分工发展的第一阶段。
自然分工有两种表现形式
一是按性别和年龄的差别所形成的生理分工。
在原始社会氏族部落共同体内部,氏族成员之 间就是按性别和年龄实行自然分工。例如成年 男子从事狩猎、捕鱼、建筑房屋、制造工具等; 老人和孩子们则帮助制造工具或料理家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