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读《一个人的朝圣》后思

读《一个人的朝圣》后思

读《一个人的朝圣》有感
初次发现这本书,是个再普通不过的偶然。

可只是第一眼,我就被那暮光下老人远行的背影给深深的吸引了。

现在回想,我该感谢书的封面设计者。

若不是他天才的设计,或许我就错过了。

或许是我太过于爱书本的油墨味,每每翻开书卷,总觉得心旷神怡。

深夜的台灯下,只听得见翻书的沙沙作响,沉浸在文字的世界,人生在世,最美好的事情莫过于此。

哈罗德·弗莱,六十岁,在酿酒厂干了四十年销售代表后默默退休,没有升迁,既无朋友,也无敌人。

他跟隔阂很深的妻子住在英国的乡间,生活平静,夫妻疏离,日复一日。

这是主人公的背景,是他的大半生,或许也是我们的大半生。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平凡的足以被任何人遗忘的老人,在他迟暮之际,做出了一件惊天动地之举。

一次冲动,造就了一个不朽的传奇。

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了哈罗德的非常人之举,仅仅是因为奎妮的信?还是那难以忍受的生活?这个问题,在我读过这本书多遍之后,依旧没能找到一个清晰的答案。

直道读到周国平的那句话,“在最内在的精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爱并不能消除这种孤独,但正因为由己及人地领悟到了这种孤独,我们内心才会对别人充满最真挚的爱。

”我才明白,或许是孤独,难已排遣的孤独,让哈罗德不得不迈开步子,踏上这次朝圣之旅。

87天,627英里,哈罗德的坚持凭借的是一个信念:只要他走,老友就会活下去。

此前,我一直都不明白,朝圣者们是怀着怎样的心
态进行的苦旅,为什么信仰有着如此强大的力量,能叫人违逆天性,一心向前。

在我看来,他们的前行毫无意义,因为我认为他们的目标是虚无的,是不存在的,因此也实在是难已理解他们心中伟大的神佛究竟是个怎样的存在。

可透过哈罗德,我似乎明白了信仰为何。

她是精神支柱,是排遣我们生来难已忍受的孤独的存在,是教会我们如何去爱的存在。

她与孤独相互对立,又互相依赖。

又或者说他们是一体的,共存共亡,不分彼此。

信仰往往会被旁人误解,被小人所利用。

当哈罗德成名之后,怀着各种目的的人们加入了他的旅程,外界媒体也纷纷臆测哈罗德的目的,为友情?为爱情?或是仅仅是善举?都只是凭空猜测,哈罗德了然于心的事实和他人自以为了解的情况大相径庭。

殊不知,这是只属于哈罗德的朝圣,只属于他一个人,不属于任何其他人。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着自己的朝圣之路,独有的朝圣之路。

当哈罗德在进行他的朝圣时,妻子莫琳也在自己的朝圣之路中前行着。

如果说哈罗德朝圣的契机是奎妮的信,那莫琳朝圣的契机便是哈罗德的离开。

毫无疑问,莫琳是恨哈罗德的,应该就是从儿子戴维死的那刻开始的。

莫琳也是恨自己的,她与哈罗德疏离的关系,并不只有哈罗德是孤独的,对莫琳亦是一种煎熬。

哈罗德在的时候,恨意掩盖了一切,可当哈罗德离开之后,那份难已排遣的孤独便赤裸裸的展现在了莫琳的面前。

莫琳心中的朝圣也由此开始。

在小说最后一段:“两个身影就这样拉着对方的手,站在海边,在笑声中摇晃。

”莫琳仍然不明白哈罗德这一趟徒步旅行的原因。


这又有什么关系呢,不是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