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年广东高考历史选择题内容分析1.三年的选择题内容结构分配如下:中国古代史内容:2010年4个;2011年和2012年各3个,共10个;中国近现代史内容:2010年3个;2011年4个,2012年3个,共10个;世界近现代史内容:2010年5个;2011年5个;2012年6个,共16个。
中国史与世界史各占半壁江山。
但古代史内容比重约占三分之一,世界古代史近三年只有一个题目即雅典民主政治。
2.中国古代史内容多集中在中央集权制,而文化史只出现2个题目,明显偏向于政治与经济部分;中国近现代史内容集中辛亥革命、新三民主义、北伐战争、新中国外交等方面;世界近现代史内容集中分布在近现代思想科技、冷战、罗斯福新政、斯大林模式等方面。
在备考时,我们就能做到心中有数,有真对性的重点攻克与突破。
3.从类型上看,有概念型、材料型、比较型、图表型、探究型、组合型、因果型、论证分析型、评价型等九大类型,而探究型(往往放在材料题的最后一问)较少,组合型只在2012年中又“重出江湖”,这样的题型考察的知识范围广、容量大,在有限的12个选择题中,不失为一个好的考察方法。
复习时值得注意。
4.选择题以新材料、新情景(如上表所示)带来新问题,不论它多么新颖,但考察的还是考试大纲里的核心知识点,这就给我们在平时编制题目要以新材料为主,选题时注重近几年的高考题为主要对象。
这样做就是和高考“接轨”。
5.对于核心知识点的考察,我们可以“变式”的方式从不同角度进行考核,加深对其理解,发散学生思维。
如经济全球化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视角考察:(1)全球史观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交往、联系、集团化、全球化、一体化是全球史范式的基本概念。
(2)经济全球化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演变和发展的过程。
具体可以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是全球市场的形成。
新航路的开辟和紧接着一系列的殖民扩张使经济全球化初见端倪,工业革命使得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得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第二步是在第三次科技革命影响下,国际贸易和金融规则体系的制定。
表现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后来发展成为世界贸易组织)关于世界贸易规则的制定。
第三步,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信息技术革命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开始显现的背景下,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发展。
(3)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在促进世界经济发展与繁荣的同时,也加剧了全球竞争的失衡。
发达国家凭借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经验的优势,是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最大的受益者;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却得不到切实的保护,在全球化进程中处于不利地位。
经济全球化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在拉大。
(4)当今世界上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发展问题。
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
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当前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不断加深,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大大延缓了世界经济恢复的进程。
因此要求世界各国共同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坚持在发展中促繁荣,实现世界经济持续发展,才是有效度过当前经济危机的关键。
(5)经济危机是世界经济发展周期性波动中的“波谷”现象。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的加深,经济危机一旦爆发,其传染性和破坏性将空前增强(6)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机遇和挑战并存面对积极全球化,中国应趋利避害、扬长避短,积极应对。
充分发挥本国劳动力优势、资源优势的同时,更要积极吸收西方先进的文明成果。
积极参与国际贸易规则和国际金融规则的制定,与发展中国家一道,努力争取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附录:2010---2012广东高考历史选择题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12.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A.宗法制B.郡县制C.君主专制D.中央集权制13.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被指圈占的成片土地。
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次的使用更普遍。
这反映了均田制实施后A.井田制得以恢复B.不存在土地私有现象C.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D.庄园由中央直接管理14.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
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
这说明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15.“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
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这首诗反映了A.孟子的“仁政”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C.王阳明的“心学”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16.“民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所谓‘民国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
至其实质如何,都非所问。
”这说明A.辛亥革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B.新文化运动具有历史必要性C.国民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D.君主立宪制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17.下列说法体现了“双百”方针内涵的是A.“要革命派,不要流派”B.“争论会引起党内思想不一致”C.“让样板戏占领革命舞台”D.“不打棍子、不戴帽子、不抓辫子”18.下表是我国某时期的国际邮件资费表(部分),从中可推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AB.改革开放前,中国没有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C.捷克已加入欧盟,成为中国往西欧各国邮件的中转地D.新中国外交史上,苏联及东欧民主国家曾有特殊地位19.“我们不把任何未经验证的意见接受作为真理,而是遵照必要的次序,从一步推演到下一步……不论多么深奥,最终都能发现。
”与这句话的理念一致的说法是A.“信仰即可得救”B.“人是万物的尺度”C.“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已的理智”D.“我们茫然于新事物,并对未来充满了恐惧”20.1873年,法国某报纸刊登的一封读者来信写到:“我们是工业家和土地所有者,需要秩序,并不喜欢共和政体。
但是,如果‘联合派’(属于君主派)获得胜利,那些现在还留在我们方面的大部分人将投入极端共和派的怀抱去了。
”这段话反映出当时在法国A.政治局面错综复杂B.无产阶级建立了共和政体C.“联合派”能带来社会安定D.共和派已获得政治上的绝对优势21.《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中有这样的评述:“两个学说都发生了变化的原因在于斗争——生存竞争和阶级斗争。
”这两个学说最终形成于A.17世纪初期B.18世纪中期C.19世纪中期D.20世纪初期22.1959年,美国国家展览会在莫斯科举办。
对于榨汁机和洗碗机等展品,赫鲁晓夫表示工人阶级决不会购买这些无用的小器具,当场引起了美国副总统尼克松的反对。
这反映了当时A.美苏冷战的重点从军事领域转向经济领域B.美国霸主地位动摇,急需打开苏联市场C.苏联轻工业发达,不需要进口这些器具D.经济文化交流没有改变两国意识形态的对立23.“对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工业社会表示怀疑,不屑于表面的客观真实,致力于探索离奇别致的形式技巧。
”具有这一创作精神的作者是A.雪莱B.毕加索C.贝多芬D.巴尔扎克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12.“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
”孟子的这段话认为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13.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
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A.宗法制的终结B.察举制的完善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D.科举制的推行14.“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
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
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15.清末有舆论说:“中兴名臣曾国藩仅赏侯爵,李鸿章不过伯爵,其余百战功臣,竟有望男爵而不可得者,今乃以子、男等爵奖创办实业之工商,……斯诚稀世之创举。
”此“创举”反映了A.资本主义的萌芽B.重农抑商传统的改变C .爵位制度的创设D .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 16.图5所示为乡村知识分子1913日记(部分),由此可见 A .作者不认同辛亥革命 B .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C .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没有变化D .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图517.20世纪20年代农会会员数的变化反映了农民运动的状况。
导致表1所示变化出现的直接原因是表1C .北伐战争D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发表 18.图6是某杂志的封面。
从中获取的历史信息是,当时 A .浮夸现象十分盛行B .杂交水稻培育成功C .中国人造卫星发射升空D .科教兴国战略初见成效19.有学者认为:“古代雅典政治建立在一种非常不民主的基础之上。
”下列雅典民主政治鼎盛时期的史实,可以支持该论断的是A .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B .居民中奴隶数量多于自由民C .有不少功勋卓著的公民经陶片放逐法被流放国外D .五百人议事会的成员以抽签方式从10个选区中选出20.下列宪法中,赋予议会制约政府的权力最小的是 图6 A .1787年美国宪法 B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C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D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1.有学者认为:“19世纪70年代的新欧洲……可以看作是唯物辩证法所指的历史上阶级斗争的新阶段。
”该观点依据的史实是A .第一次工业革命B .俄国十月革命C .《共产党宣言》发表D .巴黎公社革命22.1919年英国《泰晤士报》曾刊登标题文章——“科学革命”,两个副标题是“宇宙新理论”、“牛顿观念的破产”。
具有“科学革命”意义的理论是A .日心说B .量子论C .相对论D .经典力学23.二战后初期,有政治家认为,当时美国在欧洲实施的某项战略措施“最初不过是一种经济手段,现在却成为了美国武器库里对付苏联的一种主要武器”。
这一措施是A.推行马歇尔计划B.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C.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D.倡议签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12.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有耕、牛二字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状13.“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发映了A.君主专制的削弱B.宗法制的消亡C.中央集权的加强D.分封制的巩固14.有人这样评论当时的政治制度:如果宰相制尚未废除,宰相就会用古代圣人贤君的德行来劝谏君主,君主就不会肆无忌惮。
据此可知,他主张A.限制君权B.削弱相权C.实行君主立宪制D.废除三省六部制15.图5为某时期的招贴画,从中可知A.作者反对袁世凯独裁卖国B.作者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C.五四运动有广泛的群众基础D.国民党重新阐释了三民主义16.周恩来说:“共产国际的领导同志都还担心我们离工人阶级太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