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小学教育摘要:小学教育是为青少年未来发展打基础的教育,陕甘宁边区的小学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小学教育在扫除文盲,培养当地知识分子,促进边区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文将探讨陕甘宁边区的小学教育。
关键词:陕甘宁边区小学教育特点经验陕甘宁临近边陲,战事频繁,地瘠民贫,人文凋敝。
在中央红军到来之前,“除几个地主、官僚和商人以外,几乎没有人能读书写字;文盲大概高达百分之九十左右。
”这里“在文化上是地球上最黑暗的地方。
”[1]抗日战争时期,党在敌后根据地建立了许多抗日武装和抗日民主政权,抗战教育也随之兴起。
在抗战教育中,小学教育有着重要地位,因此也被学术界学者多次研究。
关于对抗战时期小学教育的研究,学术界各位学者主要从小学教育的发展概况、发展特点、发展经验以及经费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主要代表成果有:吴洪成的《试论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小学教育》、尚微的《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小学教育经费研究》、沈绍辉的《陕甘宁边区的小学教育》、陈卫京的《试论陕甘宁边区小学教育的发展》、刘述康、成湘菊的《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小学教育的经验浅探》等。
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小学教育的各个发展阶段和特点以及从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小学教育发展过程中所得出的经验两大方面进行论述,以求能抛砖引玉。
一、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小学教育的发展阶段以及各发展阶段的特点。
(一)抗战时期小学教育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是从1934年第一所列宁小学创立到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苏区之前,是边区小学教育的初创时期。
随着陕甘宁边区陕北根据地的建立和扩大,中国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开始在根据地建立起一批列宁小学。
这一时期小学教育的特点是:劳动人民掌握了政权,少年儿童开始有了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教育内容以创建根据地和为建立红军服务的扫盲识字为主。
学生采取“即知即传”的办法,使儿童一面教一面学,在教人上教自己,提高战时民众的文化政治水平。
但是由于根据地还处于极不稳定的游击战争状态,学校教育发展很少,还没有建立必要的小学教育制度。
(二)抗战时期小学教育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从1935年中央红军到达陕北苏区到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这是边区小学教育的初步发展阶段,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设立了西北办事处教育部,在西北办事处教育部的直接领导下,根据地小学教育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这一时期小学教育的特点是:小学数量比以前有了较大发展,开始制定了党领导的新型小学教育的制度,“小学生活指导以培植民族精神、锻炼集体生活为中心。
”但是由于此时苏区仍处于战争环境,小学教育仍不够稳定,还带有相当的游击性质。
(三)抗战时期小学教育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从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到1942年全党整风之前,这是边区小学教育大发展的阶段。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小学校数和学生人数有了很大的增长,在校学生人数已占边区适龄儿童的五分之一,建立了完整的小学教育体系和制度,形成了多种类型的小学,教育内容既重视抗战动员又重视科技文化教育。
1938年8月公布的《陕甘宁边区小学规程》,对小学课程和教学节数做了详细的规定。
简要概括为初级小学将政治、自然、历史、地理、卫生等课合并为常识课,[2]劳作以劳动为主,体育以军事为主,一节课以30分钟为原则,同时开设防空、防毒、反奸等课目。
但在扩大数量、提高质量、办正规化小学的过程中,由于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影响,小学教育中出现了强迫教育。
在办学形式上,教育内容也出现了与边区分散落后的农村实际、与边区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相脱离的错误倾向,给边区小学教育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四)抗战时期小学教育发展的第四个阶段是从1942年全党整风到1946年7月全面内战爆发,这是小学教育的改革和新发展时期。
1942年和1943年,在全党整风运动的推动下,在前一段小学教育大发展的条件下,强调提高小学教育质量,合并取消了一些不健全的学校,使校数和学生人数都有减少,同时开始了小学教育改革的试验。
1944年文教大会之前,各县已取得了若干改革的试验。
文教大会后,小学教育也开始了大规模的改革。
这一阶段小学教育的特点是:小学教育贯彻民办公助方针和需要与自愿的原则,从培养目标到学制、教育内容、办学形式、领导各方面都有了新的变化,特别是适应于经济文化落后,人口稀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的边区实际的多种类型的民办村学的蓬勃发展,更是边区小学教育的一大创造。
与此同时,边区的公办完小、中小、普小和私学,也在整风后得到改善和发展,特别是完小承担了培养边区干部的任务,具有干部教育的性质,这也是小学教育方针的一大变化。
但是,在民办公助方针的实施过程中,也曾出现过领导作风上强迫命令和放任自流的错误倾向,使民办村学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一定的影响。
陕甘宁边区教育在边区成立前是“一块文化教育的荒地。
学校稀少,知识分子若凤毛麟角,识字者亦极稀少。
”[3]在边区未成立以前,全边区小学仅有120所并且学生主要为富家子弟。
陕甘宁边区成立后,文化教育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着。
1937年春季,学校有320个,学生5000人;秋季,学校有545所,学生10396人;1938年春季,学校有706所,学生14207人;秋季,学校773所,学生16725人;1939年,学校增至883所,学生增至20401人。
[4]1940年,学校增至902所,学生人数26911人。
[5]二、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小学教育发展的经验抗日战争时期,边区小学教育的建设和发展,经历了曲折的道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具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一)小学教育的发展,要与生产相适应。
抗战时期边区小学教育的建设,在这方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误的教训。
1937年和1938年,边区生产有了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有了改善,这时小学教育的发展比较顺利。
1939年至1942年边区经济发生困难,人民公粮负担加重。
这个时候的小学教育不是顺应经济上的困难而停止发展,相反却强调发展数量,又提出普遍推行普及义务教育,结果造成群众不愿意送子女入学,有些小学徒有虚名。
经过大生产运动到1943年粮食有余,六畜兴旺,于是从1944年以后,边区贯彻了民办公助的方针,小学教育又有了较大的发展,而教育的发展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二)小学教育要按照群众的需要与自愿办理。
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是陕甘宁边区一切工作的中心,而“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6]兴办小学教育是好事,但不能光从一片热心肠出发,必须考虑群众的意愿。
1942年整风之前,边区教育领导部门仅从良好愿望出发,急于求成,不多考虑群众的需要,结果使小学教育工作受到一些挫折。
经过不断实践和总结经验,特别是经过1942年的整风运动,到1943年和1944年文教大会后,才逐渐明确了按群众需要与自愿办学这个道理,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了小学教育的改革工作,明确规定了小学教育的宗旨。
1941年2月1日,边区教育厅在修正公布的《陕甘宁边区小学教育实施纲要》中,对边区小学的教育宗旨作了更加明确的规定:“边区小学教育,依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以促进儿童的民族觉悟,养成民主的作风,启发儿童的科学思想,发展儿童的审美观念,提高儿童的劳动兴趣,锻炼儿童的健壮体格,增进儿童所必要的知识,培养儿童为大众服务的精神。
[7] (三)兴办小学教育要适应自然条件,因地制宜。
山多沟深、交通不便、人口稀少、居住分散,这是边区的一大特点。
发展小学教育必须根据这个特点,因地制宜。
对于这一地势地形条件的限制,边区教育领导部门在开始创办小学教育时,虽然也提出要正规化办学的口号,但是没有强调集中办学,因此,还能适应边区农村分散的特点,使国民教育得到发展。
后来边区强调集中办学,这就违背了农村分散的特点,使学生的流动性加大,群众对此特别有意见。
经过这个成功、失误再成功的经验教训,说明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开办小学教育,必须由集中办学转变为办分散的村学。
(四)发展小学教育的关键在领导。
从1937年起,边区小学教育采取发展数量,提高质量的方针是正确的。
但是,无论在数量的发展上还是在正规化办学上,都有脱离边区实际的现象,这是一个失误。
1941年边区政府采取精简初小、加强完小、中小的方针,也是适当的。
但是,没有结合边区实际采取适当分散形式而强调集中办学,又是一个失误。
与此同时,提出普遍推行普及义务教育更是不切实际的。
整风运动和文教大会以后,边区小学教育才又走上了更加健康发展的道路。
可见,领导决策的正确与否,是办学成败的关键,(五)小学教育的发展要量力而行,就是要根据主客观条件,有多少力量办多少事。
当时边区国民教育主要有三方面的问题要解决:一是经费,二是教师,三是课本。
这三方面的问题解决不了,必然影响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陕甘宁边区在1937年冬,就开始编《初级小学课本》,即边区第一套初级小学教材。
1942年,重新修订出版第二套初小教材。
1944年又重新修订出版第三套初小新教材《初小新课本》。
[8]尽管边区教育部门在解决经费、教师、教材问题上做出了极大的努力,采取了许多措施,做出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受当时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仅仅依靠政府有限的力量来解决这些问题是有困难的。
文教大会后贯彻的民办公助政策,才是边区普及教育的唯一正确道路。
这说明做任何事情必须量力而行,办小学教育事业也是如此。
(六)小学教育的发展要与实际国情相适应。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最大的任务是抗战,一切活动都应该以抗战为中心。
正如毛泽东所说:“在一切为着战争的原则下,一切文化教育事业,均应使之适合战争的需要”,“伟大的抗战运动,必须有伟大的抗战教育运动与之相配合。
”[9]陕甘宁边区秉承这一原则,在党的领导下,创办了以抗战为主的小学教育。
1938年边区政府颁布了《陕甘宁边区小学规程》,在《陕甘宁边区小学规程》中,还把课外活动列入正式课程,“并与其他课目取得密切联系。
”[10]1938年3月6日,边区教育厅在《抗战时期小学应该注意的几个工作的通告》中指出:在抗战紧张时期,课外活动更需提到最高度。
[11]抗战时期课程设置的总精神是力求精简,这种设置是为了适合抗日见过的迫切需要,取消不适合战时需要的课程,使一切课程及其配备方法都以抗战为中心,以求学生能在最短时间内学得战时急需的知识技能,使他们一离开学校就可以用所学的东西为抗战建国服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