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民大革命

国民大革命

课时教案活页纸
总课题
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总课时
2
第12课时
课题
第10课国民大革命课型Leabharlann 新课年月日教材
分析
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的民主思想意识、觉悟不断提高,使倒行逆施的复辟活动失去了长期生存的土壤(思想基础)。
学情
分析
学生对北伐感兴趣,有学习本科的愿望
教学
目标
1、北伐战争的目的、对象和三个战场的概况;叶挺独立团和汀桥、贺胜桥、武昌战役简况;南昌战役简况;工农运动概况;汉口、九江英租界的收回,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
1、北伐的目的和对象(板书)
2、江西战场为夺取南昌(板书)
二、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板书)
三、北伐胜利进军的原因
课后
反思
从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共产党人的杰出活动中,认识中国共产党在国民革命运动中的地位,激发学生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敬感情。
一、北伐的胜利进军(板书)
1、北伐的目的和对象(板书)
北洋军阀总兵力75万,是一个庞然大物。国民革命军总兵力约15万,一部分兵力留守后方,可以投入征战的兵力有65000人。军事实力,敌强我弱。但是,北洋军阀有两个致命弱点:全国人民对他们的统治早已深恶痛绝,寄希望于南方的国民政府;北洋军阀内部四分五裂,难以直辖市行动,便于北伐军对他们各个击破。北伐战争开始,吴佩孚首当其冲。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叶挺独立团于1926年5月,先期进入湖南,打击吴佩孚援助的湘军,拉开由湘至鄂的战幕。7月,北伐军在广州誓师北伐。教师指着《北伐战争形势示意挂图》进行解说)北伐三路进军,再引兵东向,平定东南,消灭孙传芳势力,最后北上进攻实力雄厚的张作霖部。针对北洋军阀四分五裂的状况,北伐军采取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正确地反映了战争的形势,北伐军为掩护湖南进军,用一部分兵力防御孙传芳来自右翼的攻击,这就有江西战场的形成。同时,留守广东的北伐军,保持对福建进攻的态势,使后方基地不受孙传芳的侵犯,这就有后来闽浙战场的开辟。北伐军第四军是两湖战场上的主力军,叶挺独立团是进军先锋。北伐军在湖南鏖战一个月,占长沙、下平江、克岳阳,节节胜利。8月中旬,北伐军进入湖北境内。吴佩孚急调直系主力由河南南下,妄图在鄂南阻止北伐军前进步伐,等待孙传芳出兵援助,共同抵挡北伐军。鄂南粤汉线上的汀桥和贺胜桥,是屏卫武汉的两扇南大门,吴佩孚主力凭险固守。北伐军在这里接连展开强大的攻击,经过浴血苦战,于8月下旬连克汀桥和贺胜桥吴佩孚加强了武昌的守备,想争取时间,以便组织力量进行反扑。武昌的攻守战,成为两湖战场上的第三个重大战役。北伐军于8月底,展开了武昌转城战,独立团一营营长曹渊指挥战士冒死登城作战的壮烈事迹,在独立团的战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10月10日,武昌城被攻占,至此,两湘战事结束。独立团战功卓著,载誉两湖,为所在的第四军赢得“铁军”的称号。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为独立团的烈士们,在武昌修建了烈士陵园,表彰他们立下的不朽功勋。
2、简述北伐战争的概况,能综合史实说明北供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对湖南农民运动,汉口、九江收回英租界,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的历史作用能作出具体的分析。
3认识到北伐战争是在中国北伐军战士的爱国主义精神。从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共产党人的杰出活动中,认识中国共产党在国民革命运动中的地位,激发学生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敬感情。
(本部分教学对课本内容安排有所调整,对闽浙战场与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联系起来讲)
(引自毛泽东《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早在1922年,农民运动已在广东兴起。
(本部分作为全课教学的总结。在黑板上挂出北伐战争大事记表,师生运用大事记对北伐战争边小结、边分析胜利进军的原因)
作业
布置
目标检测
3
板书
设计
一、北伐的胜利进军(板书)
二、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板书)
“所谓国民革命运动,其大部分即是农民运动。”
以湖南为中心有农民运动(板书)在北伐胜利进军的时候,以湖南为中心的农民运动席卷全国。农民运动发展状况:北伐战争以前,农民运动已在广东省兴起。北伐战争开始以后,农民运动以湖南为中心,以湖南、湖北、江西等省为重点,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形成席卷全国之势。发展农民运动的必要性:封建势力是几千年专制政治的基础,帝国主义、封建军阀、贪官污吏的墙脚。“打翻这个封建,乃是国民革命的真正目标。”“国民革命需要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现在有了这个变动,乃是革命完成的重要因素。”
三、北伐胜利进军的原因(板书)北伐胜利进军的原因:
(学生阅读“北伐的胜利进军”,目的内容
(学生阅读叶挺独立团组建的课文,认识共产党在北伐军中的作用)
(学生看广州市民欢送图,想象北伐出师盛况,并读三路进军的注释。
(学生阅读有关课文,了解独立团在这两场恶战中的功绩)。
(学生阅读课本对起义的介绍,教师强调这次起义“严密的组织”和“周密的计划”。)
(学生阅读有关内容,教师指导学生对高涨的农民运动作归纳)
①战争的正义性,顺应了民心。②国共合同所发挥的强大政治作用。③北伐将士浴血奋战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④共产党领导的工农运动有力地支持了北伐战争。⑤北洋军阀内部的深刻矛盾,便于北伐军各个击破。
5
10
10
10
10
10
教师深一层讲解力量对比和战略布置。
使学生理解:北伐军是正义之师,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对部队影响很大,成为北伐胜利的基本条件。
(课本对攻战武昌叙述简单,教学要作必要补充,湖北武汉地区学校更不可忽略)
(讲清江西战事的反复,让学生与两湖战场相比较,加深对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认识)
(本部分教学对课本内容安排有所调整,对闽浙战场与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联系起来讲)
4、 闽浙战场与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板书)孙传芳困于江西战事,难以分兵顾及福建与浙江,加上敌军内部分化,有利北伐进军。12月中旬,北伐军不战而攻克福州,兵锋指向浙江。孙传芳在江西的部队被歼灭后,北伐军集中兵力向浙江、安徽、江苏推进。2月中旬,北伐军占领杭州逼近上海。 上海,那时中共中央所在地,工人运动有巩固的基础。上海工人全力支援北伐战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成立了上海总工会纠察队(指看上海总工会工人纠察队形象图)。这支工人武装曾组织过两次武装起义,都因准备不充分、条件不成熟而失败。第二次武装起义失败以后,党即时研究形势,成立了一个特别委员会,周恩来担任武装起义总指挥,于3月21日发动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蒋介石有意让北伐军在上海郊外停留下来,坐视上海局势的发展。上海工人纠察队,同5000反动军在上海火车部等处激战30多个小时,打败了敌人,解放了上海。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是中国革命史上的光辉一页,也是世界工人阶级武装起义史上有数的成功记录之一。作为这次起义总指挥的周恩来,显示了卓越的领导才能,由此他的名声为更多人所熟悉。上海解放的第二天,北伐军攻占南京,北洋军阀只剩下张作霖能够组织力量与北伐军对抗了。北伐战争胜利大局已定。
2、江西战场为夺取南昌(板书)
北伐军在南湖战场上的胜利,迫使孙传芳撕下了“中立”的伪装。8月底,他用兵10万从江西向两湖侧翼进攻。9月间,北伐军一部转入江西作战,一度占领南昌。蒋介石的嫡系部队第一军教导师,掩护了部队里的共产党员,丧失了战斗力,使孙传芳又重新夺回南昌。湖北战事结束后,第四军、第七军转入江西,汇同各军,消灭了孙传芳的主力,于11月初,攻占九江和南昌。
教学
重点
北伐战争中的两湖战场和上海工人武装起义,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
难点
北伐战争的三个战场几乎是平行推进的,同时打击吴佩孚和孙传芳,涉及面广,战役较多,帮助学反把握彼此联系,形成整体概念,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教学
方法
图示法
教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所需时间
设计意图
导入:
解释课题中国民民党“一大”的成功召开,共合作正式建立,标志着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始。广东国民政府于1926年举行的北伐战争,是国民革命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推翻北洋军阀统治为目的。1927年初,国民政府人广州迁到武汉,工农运动空前高涨,表明国民革命达到了高潮。
3、 闽浙战场与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板书)
孙传芳困于江西战事,难以分兵顾及福建与浙江,加上敌军内部分化,有利北伐进军。12月中旬,北伐军不战而攻克福州,兵锋指向浙江。孙传芳在江西的部队被歼灭后,北伐军集中兵力向浙江、安徽、江苏推进。2月中旬,北伐军占领杭州逼近上海。速了北洋军阀统治的崩溃。1926年,冯玉祥从苏联回国,得到了中国共产党的帮助,组成国民革命联军,在绥远五原誓师,于11月底占领陕西,进军河南,与北伐军南北呼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