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车的未来的发展趋势
如今风头已过,滴滴和快的的“专车”还是正常运营,各地陆续也有罚单开出,双方又回到一种尴尬加默契的平衡局面。
从多方面信息的汇总来看,国家对“滴滴专车们”似乎并不会一棒子打死,更不表态支持;而“滴滴专车们”则利用各种手段费尽心思地规避相关法律和规定在夹缝中生存。
但到底是什么原因致使如今的局面,“滴滴专车们”的前景如何呢?
既得利益阻碍,但并不是主要原因
零星看了好几篇关于评论滴滴的文章,大多集中在滴滴和快的对传统出租车行业的冲击方面。
快的和滴滴以移动终端为平台,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迅速地在年轻群体和高端用户群体落地生根,确确实实占据了一定市场份额。
但冲击出租车行业的并不是快的和滴滴,而是他们推出的“专车”服务。
而这些所谓的“专车”大多都是通过社会招募闲置车辆和司机,经过简单的培训和一系列协议的签署,就变身为“专车”。
“专车”进入门槛相对于传统出租车行业非常低,一经推出大有星星燎原之势,不仅原先的黑车司机加入“专车”行列,就连一些出租车司机都蠢蠢欲动。
并且,随着各家“专车”业务的推出,“专车”在价格方面的竞争也是越来越激烈,甚至已经降到和传统出租车持平的状态。
在从业人员和客单两方面,不得不说“专车”给出租车很大压力,所谓既得利益者——出租车行业抱团抵触,也是情理之中,但我想这并非是国家出面限制“专车”,部分省市宣指“专车”不合法的主要原因。
“专车”颠覆现有运营体制,国家难监管
中国的出租车行业目前还是一个数量管制行业,每个城市的出租车数量有限,而出租车公司更是凤毛麟角专车的未来的发展趋势专车的未来的发展趋势。
中国各级政府对出租车行业的基本政策是:价格管制,数量控制,特许经营。
这就是典型的行政管制造成的人为垄断,换句话说就是,每个城市的出租车公司必须是政府特许开设,有多少出租车,运价多少,全部由政府决定,这些都是整合到城市的发展规划之中的。
尽管这种行政管制造成的垄断,相对于市场经济来讲确实有很多弊端,但是它还是有一定的益处的。
第一,出租车价格和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基本持平,保证了绝大多数人的出行成本和自身收入相符。
如果经常出差的朋友,应该知道在中国,各个省市的出租车起步价是不同的,计价也是不同,这个价格就是政府干预的结果。
其主要目的是保证除公交、地铁等交通工具之外的那部分人中的绝大部分是可以承受出租车的运营费用的,而且不允许公司或者个人随便定价。
第二,确保政府对国计民生行业牢牢把控。
前面也已经提到,出租车行业是行政管制行业,注意,这并非是中国特色,国外也是如此。
至于为什么出租车是管制行业,张五常教授给出的解释是“减少租值消散”。
简明的说就是,出租车是公共资源,为了要出租车起到自身在交通运营体系中所担负的角色作用,又要减少政府监管的成本,所以才采取管制策略。
通过限制数量和准入产生的不对等价值来保持整个出租车体系的正常运转。
“专车”未来前景如何
国家或者现有的出租车公司担心什么问题?不就是担心“专车”变出租吗?国家层面担心现有可控的出租车运营体制遭受“专车”冲击走向瓦解,而出租车公司则担心自己的营收。
我认为其实“专车”和出租两者并不是真正的竞争对手,尽管从目前短时间来看,“专车”确实对出租车的营收产生了一定影响。
“专车”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定制化、服务化、个性化、高端化,这些方面是普通出租车无法满足的。
聚效
专车的未来的发展趋势投资创业。
而目前之所以会出现“专车”和出租车抢生意的现象,是因为“专车”进入市场之初,需要消费者了解、认可、接受,一旦市场培育成熟,走向高端服务和价格提升必是最终目的。
中国的出租车行业目前还是一个数量管制行业,每个城市的出租车数量有限,而出租车公司更是凤毛麟角。
中国各级政府对出租车行业的基本政策是:价格管制,数量控制,特许经营。
而出租车随着经历类似“专车”这些来自市场经济产品的影响,也必将走向对传统运营体制的变革。
所以,未来“专车”和出租两者会共存,相互扎根于各自的目标消费者群体,成为国民出行的两种不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