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现代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首先来看国际关系的定义:国际关系是指人们超越国家的界限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它主要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社等关系。
再说当今国际关系的发展历程:雅尔塔会议为始,国际关系便进入了开始了新的演变和发展,雅尔塔体系的形成,冷战时期特殊的国际关系格局,再到如今的“一超多强”的特殊局面,国际关系逐步复杂化,各个国家与国际组织的关系也更为的敏感和微妙。
国际政治格局必将走向多极化。
目前世界上的国家越来越互相的依赖,彼此都对其他的国家有所责任和依赖。
各国之间有对抗走向合作,加强了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这就是当今社会的主题“和平与发展”。
但是还存在一些国家在破坏这个主流,所以说国际关系正处于深度的调整期,美国外交向强化单边主义调整,这是对国际关系最大的冲击,然而其他大国积极的调整,总体趋于改善和稳定,从长远的发展来看,多极化趋势将逐渐胜出。
第一,尽管美国至今在全球力量对比中仍占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但随着近年来其单极霸权战略的连连受挫,美国的战略地位相对有所下降,其中“软”实力衰退的迹象更是十分明显。
从美国自身的状况来看,其财政赤字居高不下,来自海外的投资逐年减少,目前已从当年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变为全球最大的债务国。
在国际事务中,美国越来越难以做到独行其是,相反倒是迫切需要其他大国的合作。
比如在反恐问题上,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最近就公开承认:美国无法单独战胜全球恐怖主义。
而在伊朗和朝鲜半岛的核问题上,美国同样离不开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大国的合作。
从全局来看,美国的战略地位离其建立单极世界的目标不是越来越近,而是越来越远。
第二,冷战的结束改变了美苏对抗的两极格局,但并没有改变在两极时代即已孕育发展的全球多个力量中心兴起的历史进程。
中国和印度的崛起,欧洲的统合以及近来俄罗斯的强劲复苏就是其中突出的例子。
一方面是美国战略地位的相对下降,另一方面是全球多个力量中心的崛起,其结果必然是导致世界的多极化发展,这是当代国际关系变化的一个基本趋势。
在这个经济是王道的时代,所以国际政治必将经济化,经济为上。
在当前国际关系的现实中,经济已成为最大的政治,国际政治经济化的表现十分明显:第一,国家间实力竞争的重心从军事转移到经济和科技领域,从一种外在的占有,如二次大战前帝国主义国家争夺领土与资源的战争和两极时代美苏争夺势力范围的斗争,转向内在的参与,如对以信息为代表的高技术的掌握与开发,在世界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的手段与能力等。
第二,经济交往包括经济上的合作与摩擦,日益成为当今国际关系中的主要内容。
同时,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日趋增强,也不允许一个国家关起门来单独发展。
因此,经济交往越来越成为国家对外关系的中心内容,过去是根据国际政治利益的需要来调节国际经济交往,现在是根据国家经济利益来调整国家间政治交往。
第三,各个国家都把发展经济作为头等大事。
一个国家能否保持政局的稳定,一个政党能否赢得人民的信任,关键是看能否把经济搞上去。
经济和政治密不可分,经济是最大的政治。
再说中国,美国,俄罗斯等大国关系,必将走向多样化。
由对抗走向合作,是当代大国关系一个新的变化。
这是因为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各国相互依存日益深化的历史条件下,大国明确意识到它们在维护世界及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促进全球经济增长、推动区域合作以及解决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全球问题方面有着重要而广泛的共同利益,因此,自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大国关系中“合”风劲吹,掀起了一股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的热潮。
大国之间合作的增强,并不排除大国之间仍然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在当前它主要表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
但在某种情况下这种竞争仍然有可能演变为局部的冲突和对抗,这是因为当前国际关系中依然存在着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因此,简单地用“合作”、“竞争”或“对抗”这样的概念来说明当前大国关系的特点恐怕都不够全面。
这在中美关系中表现尤为明显。
从美国的对华战略来看,它一方面意识到与中国存在着多方面的共同利益,因此需要与中国建立一种“合作”的“战略伙伴关系”,另一方面又由于担心中国的崛起而要把中国看作“未来竞争对手”加以防范与遏制。
可以说,中美关系的演变典型地反映了当代国际关系中大国关系多样化这样一种新的特点。
再论国际体系,必将走向多元化。
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主权国家是国际体系中几乎惟一和最基本的行为体,因为很难设想还存在组织和处理国际关系的其他形式。
然而事实上这样的形式不仅存在,而且其作用也越来越大。
这是当代国际关系多元化的一个重要表现。
大体上,活跃于当代国际关系中的非国家行为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一种类型是国际组织。
从性质上,它们可以分为政府间国际组织(IGO)和非政府组织(NGO);从层次上又可以分为全球性组织(联合国、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和地区性组织(北约、欧盟、东盟)。
另一种类型是跨国公司。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展,它在当代国际关系中的影响和作用远比人们想象的更为复杂,也更为重大。
第三种类型情况比较复杂,很难明确划分。
各类民族主义、种族主义和分裂势力,当然还有国际恐怖主义组织都可以划入这个类型。
新的非国家行为体对当今国际关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大体上可以从两个方面考察:一个方面是如全球性组织(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地区性组织(北约、东盟)这样一些非国家行为体,它们从“上层”限制和影响当代国际关系体系中的主权国家,比如政府间国际组织(IGO)在某种条件下正在承担越来越多的一般政府职能。
另一个方面是许多非政府国际组织,跨国公司甚至包括恐怖主义和各种极端势力,它们则从“下层”或“侧面”与国家竞争,形成新的挑战甚至威胁。
这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当前全球范围内的国际恐怖主义组织及其活动。
在当代国际关系中,它明显是一种破坏性的力量。
显然,新的非国家行为体的大量出现和在国际舞台上日趋活跃的现实,需要人们以一种新的多维视角重新审视当代国际关系体系的内在结构和运行方式。
以上便是对当代国际关系的简述,接下来便是我对当代的中国外交的一些看法。
首先看中国外交的发展史。
一、中国当代外交的性质新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又是从长期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处境中由被压迫民族获得解放和新生的国家。
中国的外交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外交,又是刚摆脱被压迫民族地位的国家的外交。
从80年代起,中国的外交又是一个按照中国特色建设着社会主义的这样一个国家的外交。
新中国在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奉行马克思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外交是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这样的意识形态下展开的。
但是,外交是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外交关系中的任何一方都是为了自己的国家利益而同对方打交道。
任何一方如果单纯地突出自己的意识形态,在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之间展开外交关系根本不可能。
因此,中国当代外交史充满着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但它们又是符合外交特点,即按照外交所允许的形式表现出来。
新中国从诞生的第一天起,所展开的外交在性质上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新中国在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础上诞生,有强烈的独立自主的品格。
新中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热爱和平是其本性。
新中国遵循马列主义“革命不能输出”的基本原理,明确以不同制度国家和平共处为基本指导思想。
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是历史的必然,是国家性质和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要求。
二、中国当代外交的立场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幅员广大,政治上有革命传统,新中国的诞生鼓舞了亚非等地的民族独立解放运动,削弱了帝国主义,使战后初期世界社会主义和民族民主进步力量同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反动力量之间的力量对比,出现了大大有利于前者的变化。
新中国的诞生有力地打击给了帝国主义战争力量。
新中国站在社会主义国家一边,站在被压迫民族一边,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成为一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新中国的诞生使世界历史的发展出现了一个新阶段。
国际关系中存在有三大基本矛盾: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帝国主义同被压迫民族的矛盾,帝国主义国家同社会主义国家的矛盾。
在新中国诞生时所面对的国际矛盾关系中,需要认识帝国主义国家同社会主义国家的矛盾带有根本的性质,这一对矛盾是帝国主义国家国内垄断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的矛盾在国际上的反映。
在1947年出现美苏冷战和对峙之后,这对矛盾集中地以美苏矛盾表现出来。
新中国没有忽视这种根本性的矛盾,从一开始就强调要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称之为“一边倒”。
帝国主义同社会主义的矛盾属于“十月革命”之后一个较长时期里国际上的最根本矛盾,也是长时期里的最主要矛盾。
1989至1991年,东欧转轨和苏联解体,世界上的社会主义阵营极大地削弱,标志着战后一个大的历史时期的结束和进入另一个大的时期。
三、中国当代外交以和平与进步为根本目标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就在序言中载明:“在国际事务中,我国坚定不移的方针是为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的崇高目的而努力。
”中国外交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使自己的维护世界和平的行为,包含了某种促进人类进步的意义。
新中国诞生时,帝国主义反对社会主义,并竭力企图遏制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民主革命的进步潮流,为此进行殖民战争、侵略战争,并喧嚣着要对苏联进行大战。
当时中国人民投入到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的斗争中去,站在了社会主义国家一边,并对被压迫民族的正义斗争给予坚决的支持。
这说明,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事业,必须反帝并壮大社会主义力量和支持被压迫民族,而这符合人类进步的要求。
此外,中国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包含着反对侵略战争、反对干涉他国内政和平等互利等项重要内容,这在中国是一种自律,对于侵略和战争势力则是一种断然的否定,这也符合进步的要求。
而中国外交的着重点又在和日本,美国,俄罗斯,欧盟等几个大国和国际组织上。
其中与美国的外交关系尤为重要。
⒈在政治外交领域,两国进行频繁的首脑会晤、高层对话、工作磋商。
对话、交流、合作走向机制化。
美国对华战略日益重视中国的经济体制、金融体制、司法体制、政治体制、社会体制等深层次问题。
中国对美外交也注重从政府到国会,从联邦到地方,从官员到学者和普通群众。
⒉经贸关系方面。
⑴互利的经贸关系是中美关系发展的重要基础,双方已形成机制齐全、互补共赢和密不可分的经济关系,双方经贸关系有很大互补性、互利性。
⑵逆差、汇率、知识产权等问题的摩擦也正在加剧,冲击两国关系的稳定性,经济问题政治化上升。
①美对华逆差问题。
中美经贸关系包括商品贸易、技术贸易、服务贸易和相互投资,贸易逆差只是指商品贸易的逆差,而美国对华经贸的优势恰恰在后面三项。
②人民币汇率问题。
美一些行业协会一再声称,中国的汇率政策是使美国的产业蒙受巨大损失,一再要求美政府对中国施压,要中国人民币大幅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