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诗朗诵技巧教案

现代诗朗诵技巧教案

现代诗朗诵技巧教案一、以真挚的情感为基础真正好的朗诵者是以声音传达出内心真挚的情感来感动听众的。

朗诵时的声音情感要出自内心的深处,适切地传达出朗诵者真正所体悟到的诗意。

并不是故意地夸张吼叫或娇柔造作,更不是声情太过泛滥,使听众被气氛浓厚的声音「表演」形式所感染,反而造成「喧宾夺主」的现象。

因此,朗诵者在朗诵准备前,一定要先清楚了解朗诵的主要历程与目的.摒弃做作、夸张、恶心的声音表现朗诵者应以真挚的情感来深刻感受诗人的感情,再呈现出适当声情技巧。

可由以下三个步骤来达到:解诗:所谓「解诗」,就是正确分析和深入理解诗的思想感情,探索诗人的创作动机及诗篇的构思。

可由以下步骤来达到:1、熟读诗——掌握作者:把握作者对诗篇的创作理念及构思,是最好且最直接的方式。

——2、深刻解诗:「解诗」并不是照着字面上的意义分析一下就够了,除了掌握作者外,而是要用自己的思想感情做基础,努力探索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动机。

进而分析每段,每句,甚至每个字的内在意义。

不仅这样,而且要把诗内所含的思想情感,逐渐变成自己思想情感的冲动,直到情不自禁不能不说的时候,再开始朗诵。

3、掌握基调:「基调」就是朗诵时整首诗的「主题意识」、「主题呈现」的整体方式。

诗的基调可能是忧伤的、愉快的、励志的、哀恸的等等,4、入诗首先入诗的应是朗诵者。

朗诵者因着深刻理解诗句而深受诗意感动,而后藉由丰富且适切的声情表达方式,感动了自己,最后感动了听者,双双进入诗境之中。

为了不使朗诵者误解诗人、诗意,因此,朗诵者在朗诵前有三项功课:一为字音正确,二为根据诗作的主旨,揣摹作者所要表达此字词的状态。

譬如「冷」,是「寒风刺骨」的冷?还是「冰天雪地」的冷?抑或是「春寒料峭」的冷?至于第三层次的抽象体会,朗诵者则需要更多练习,试着把握其中的精微之处。

譬如「身冷但心不冷」的雪中送炭的「感激之情」,或是「身不冷心却冷」的世态炎凉的「绝望之情」,思索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该如何用声音来呈现。

透过这三项功课,用心的朗诵者便可以适切地用声音来传达他所体会到的深层情感的部分。

深刻地体会诗作中的字词意义、状态、境界后,这时朗诵者必须将自己的情感触角导向作者或是作品,从感情的角度再来深刻地理解作者、理解作品,这时需要靠朗诵者平日的学习经验与生活经验累积。

因此,若能在选择朗诵的题材时,配合朗诵者本身的年纪、历程等等的生命经验来挑选诗篇,相信必能有真挚的情感作后盾。

反之,若相距过大,朗诵者在诠释上可能会十分吃力且容易矫情。

「完美的朗诵」是对朗诵者不间断的考验,要把握「诗情」、「声情」的轻重。

重要的是,朗诵者以真挚的情感为基础,而听众是不是已经接收到朗诵者所传递出去的「诗情」。

至于「声情」的技巧应该在不着痕迹之中,称职地扮演推手的角色。

二、以丰富的声情为方法声音是很有「表情」的,不过一般人并没有特别注意它。

仔细想想,我们经常能藉由别人的说话声调与语气中,探知他人的喜、怒、哀、乐。

这也就是所谓的「声音的表情」。

用来表达诗情的一种方式。

1、字正:2、腔圆:就是要求吟诵时声音饱满、圆润、优美和腔调婉转、圆活、动听。

「腔圆」是对声音的再要求。

若朗诵者只做到了「字正」而无「腔圆」,就算所发出的字音十分正确,但是听起来却缺乏了感情、不动听,就像是机器人说话般平述的口吻。

因此,「腔圆」就是朗诵的第二重要的基本要求。

(1)正确的呼吸方式-朗诵时最好能使用「胸腹联合式呼吸」,吸入的气息最深、呼出的气息也最强、最长,可以给予朗诵时充足的气息动力。

(2)注意气息的补充方式,也就是要注意「换气」、「偷气」的运用方式。

所谓「换气」,通常指一句唱完之后、下句开始唱之前,利用自然停顿的时间进行吸气。

由于两句之间停顿的时间较长,「换气」时吸入的气息较深、较多。

所谓「偷气」,通常指歌唱进行之中只要感到肺中气息不足,便赶紧利用字音的收声或音高、感情等的变化转折,在剎那间不知不觉地吸进少量气息。

「偷气」时吸入的少量气息较浅,仅到上胸部。

(3)真挚的情感(三)适当的语音呈现1、停连:指的是朗读语流中声音的中断和延续。

简单的说,「停连」就是朗诵时,诗句的「停顿」与「连接」的状态。

要注意的是,「停顿」并不是「休息」。

当朗诵者面临到新的诗篇时,首要便是要将诗句的内容读清楚,掌握诗意的内涵,从字、句、段中,将其中的关系清楚地分析。

「停连」的使用便是第一步骤。

目的是要让诗句的意义表达地更加清晰、正确。

譬如,一句「最贵的一张值八百美元」的停连方式,可有以下四种:1最贵的一张值八百美元。

2最贵的^一张^值^八百^美元。

3最贵的一张^值八百美元。

4最贵的^一张值八百美元。

我们可以看出;1是没有停顿的,语意并不清晰;2停顿太多,支离破碎,仍然没有清晰的语意;3和4语意不相同,但各自的语意都清晰,却是共同的。

3是说一张画最贵,卖到八百美元;4是说最贵的有好几张,每一张都可卖八百美元。

这就是因为停连的位置不同,而产生了歧义。

停连的方法,可分为「大停顿」、「小停顿」、「紧连」、「缓连」四种来相互运用。

就停顿的角度来说,「大停顿」是指字与字、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之间,因诗意的需要而做收音停留时间较长的呈现。

但就连接的角度而言,其实就是「缓连」。

反之,「小停顿」就是「紧连」,让字与字、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之间作收音停留时间较短的呈现。

当然,一般语音的呈现,停连并不能单独起作用的,还必须和「重音」、「语气」、「节奏」相结合,才能完整的展现语音的丰富性。

2、重音:在朗读时需要强调或突出的词或词组,甚至某个音节,叫做重音。

同样的一句话,如果重音不同,表达出来的意思也就不同。

如下:我知道他会唱歌。

(我知道,不用你说)我知道他会唱歌。

(我是说他会,不是指别人)我知道他会唱歌。

(他会,而不是不会)我知道他会唱歌。

(他会唱歌,别的不一定会)表现重音的方式可有「强中加强」、「低中见高」、「快中显慢」、「实中转虚」、「连中有停」等五种方法呈现。

朗诵者要能够善用重音的高低层次及对比的效果,就可达到利用重音来体现诗意的目的了。

3、语气:就朗读的语句来说,既有内在的思想感情的色彩和分量,又有外在的高低、强弱、快慢、虚实的声音形式。

综合这两方面,我们称之为「语气」。

同样一句话,因语气的表现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意义。

例如:不行!(坚决。

说不行就不行)―――拒绝的语气。

不行?(好啦!答应嘛!可不可以呀!)―――犹豫的语气。

不行?(怎么可能!我以为你会答应。

)―――怀疑的语气。

不行?(你不要命了!竟然说不行。

)―――轻视的语气。

不行!(不好意思‚其实我可以呀!)―――期望的语气。

当我们说「语气不对」的时候,应该包含以下三种意义:1.用词不当,句法欠妥;2.态度不对,感情失真;3.声音不合,气息失调。

从以上解说可知,讨论语气可从内在的思想感情和外在的声音形式两个条件来分别说明。

就内在的思想感情来说,朗诵时我们务求感情的真挚感人,而这整体的声情表现是否恰当,端赖语气中所呈现出的色彩而定。

透过语气的色彩可以显露出爱、憎、悲、喜、惧、欲、急、冷、怒、疑等等的情感,也就表达出了诗中的情感。

就外在的声音形式方式ㄑ来说,首先要了解语气与语势的关系。

「语势」就是指有声语言中语句的发展或行进的趋向和态势。

其实研究语气、语调、语势,是不能孤立地只研究语句的声音形式,而是要从朗诵的主体-诗作的篇、段、句、字,根据诗意,从发展趋势及行进态势来分析、来把握,不要一味地追求现成的公式,这样反而会造成呆板无变化的语气呈现。

1、节奏:所谓节奏,乃是相等的即同长的时隔为再现即回复的加强所刻划,所记出。

所谓「同长的时隔再现」就是一般人说的「拍子」。

就乐理来说,在一个小节内的音符,每隔一定时间出现一个相等时值的重音,而各重音的强弱也相同,就叫做「拍子」。

拍子不断地回环往复,也就造成了「节奏」。

可以说拍子是节奏的基本,节奏以小节为单位。

所以,节奏就是整首乐曲的整体骨干。

而强声,就是拍子与节奏的基干。

将以上的乐理运用到朗诵上,对朗诵而言,节奏也就是整首诗的骨干,利用不断地回环往复,支配着所有的声音元素,掌握气氛的转换或营造,展现诗中的基调。

其中,重音是节奏变化的最主要的因素。

朗诵时,朗诵者会对于诗句稍作「停连」的分析,其实也就是做了分别「音节」的工作。

音节里的节奏该如何呈现呢?譬如:1│他喜欢唱歌│2│他喜欢│唱歌│3│他-│喜欢│唱歌│4│他喜│欢唱歌│5│他│喜│欢│唱│歌│这几种划分,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同样字数的句子,甚或是同一个句子,因为语言目的、语言环境、具体思想感情的不同,语气和节奏所要球的速度也就不同。

因此,节奏的变化就在这小节当中的字距与句距松紧度的运用情形。

当然,重音更是节奏最重要的一环。

传统的朗诵方式令人觉得恶心造作,原因就在于音节上的划分总是固定的二字或三字一组,完全不考虑诗意是否贯串,甚至末字一定强调尾音的拉高拉长。

这样单板的节奏呈现,难怪不吸引人也不动听了。

节奏与速度之间的关系也十分密切。

速度也是字距与句距的长短运用。

若以一小音节为例,若小节中朗诵较少的字,速度就是慢;若朗诵较多的字,速度就是快。

譬如:1│他喜欢唱歌│2│他喜欢│唱歌│同样是「他喜欢」不过1的「他喜欢」朗诵出来的速度就比2的「他喜欢」还要快。

2的「他喜欢」朗诵出来的速度较慢。

所以,速度也是相对的关系,不是绝对的关系。

因此,朗诵时,速度要产生变化,一定要把握住「欲快先慢、欲慢先快」的原则。

以上这四类语音的呈现方式并不能单独作战,缺一不可。

停连,解决词、词组、句子、段落、层次之间的疏密关系,使语意完整清晰,感情隐现得体。

但是,只有语气准确,贴切,停连的位置和时间才会有生命的活力;而停连的错误也会造成语气的不当。

重音,解决句子、段落中的主次问题,使语言目的明确,重点突出。

但是,只有在语气的带动下,重音才会更凝聚地、更深层地表意传神;而重音不准确,表达方法不恰当,也会造成语气的模糊。

至于节奏,那具体的回环往腹不依靠语气,当然就要黯然失色、空泛笼统了。

而节奏又可以在回环往腹的转换中,使语气更添光彩。

我们可以说,语气可以支配停连、重音,也可以形成节奏的不同类型,同时,停连、重音、节奏的各自不同的变化,主要由语气来体现。

三、以适当的仪态为辅佐任何需要在舞台上表演的艺术形式,如戏剧、舞蹈、相声等等,表演者整体的体态所传达出来的肢体语言是十分重要的。

但是,要特别注意的是,在戏剧的舞台上,表情和动作是「主」;而在诗的朗诵舞台上,表情和动作是「宾」。

表情和动作是不能喧宾夺主,损害了诗的「朗诵」,于是这期间的尺度就须是恰当的掌握。

所谓「合适」,是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不但呆板而毫无表情要不得,就是不当和不够也都要不得;而尤其可怕的更是过火的夸张。

至于「表情」方面,不论脸部的,或者身体、四肢,不必夸张,只要顺其自然,随着内在情绪受到诗中情境的触发,自然会影响到整个身心,而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反射出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