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语言文字《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教案

高中语言文字《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教案

高中语言文字《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教案教学博苑06-22 0936高中语言文字《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教案【教学重点】1 理解炼字、炼句的目的、作用。

2 实现语言简明、连贯的方法。

【教学难点】对语言的细致的品味【教学方法】例举法、讨论法【课时安排】: 2 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解题语出杜甫的诗句“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形象的写出了诗人对字句的准确、生动的要求,即本课所要了解的炼字、炼句。

二体会炼字的妙处1 学生给出古人炼字的佳话如:“推敲”、“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头春意闹”等。

2 依据课本,开展品读活动( 1 )请同学看一下课本中摘录的朱自清《绿》一文中的几个句子,试着更换其中的加点字,看看不同的词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朱自清的散文很少有华丽的铺排与藻饰,虽着意锤炼文字,但风格朴素自然,所谓“于平淡之中见神奇”。

这几个句子中的加点词当然可以用其他很多动词来代替,但在表达效果上自然会有不同。

( 2 )请同学快速阅读课本中《生命·生命》选段,然后也写一段话,意思一样,看一看自己在选词用句上与林杏子有什么不同,谈谈感受。

这段文字娓娓道来,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故事,却在不经意间就打动了我们。

没有使用生僻字词,也没有使用纷繁复杂的句式。

不能否认,浓妆艳抹是一种美,但这种素面朝天的清新美更值得追求。

注:在这一环节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笔下的亮点,而不能急于否定他们的尝试。

重点在于引导学生细加辨析,让他们感受到选词炼句的魅力。

要知道,脱离语境是很难判断高下的。

如“一字师”郑谷改齐己《早梅诗》“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中的“数枝”为“一枝”,原因是“未早也”;而同样是咏梅,王安石的“墙角数枝梅 , 凌寒独自开”中的“数枝”就不能机械地改为“一枝”。

3 教师补充课堂练习( 1 ).朱自清先生《荷塘月色》地原稿与修改稿。

【原稿】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开着的,有打着朵儿的。

【修改稿】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明确:修改后使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赋予荷花以人的特征,写出荷花的体态美与情态美,充分体现出的喜爱之情。

( 2 ) . 任翻(人名)题台州寺壁诗曰:“ 前峰月照一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

” 既去,有观者,取笔改“ 一” 为“ 半” 字。

翻(任翻)行数十里,乃得“ 半” 字,亟欲回易之,则见所改字,因叹曰:“ 台州有人。

” ——李东阳《麓堂诗话》明确“ 前峰月照” 一定会出现“ 峰掩月” 的情况,月光不会照遍一江流水,改为“ 半江水” 既符合实际,又诗味含蓄。

( 3 ) . 创作实践—学练结合 , 巩固提高放学后,你在车站等公车,车来了。

请根据这一情景,写一段话,注意炼字炼句。

学生展示自己的得意之处,教师选点讲评。

三讨论共识——百炼成字 , 千炼成句选择词语的基本要求:第一 . 准确朴实 . 用孔子的话就是“ 辞达而已矣” ,话说明白就行。

第二 . 简洁有力 , 也就是用字不要繁冗拖沓 , 而应简约有分量。

第三 . 新鲜活泼。

第四 . 形象生动。

“ 大漠孤烟直 , 长河落日圆”,“ 红杏枝头春意闹”, 一个闹字使人联想到鲜花怒放蜂飞蝶舞的情景。

第二课时一经典是怎样“炼”成的1. 讨论:七嘴八舌话“修炼”文章由字集成,欲求文章精美,必先求 " 字之不妄 " ,而欲使 " 字之不妄" ,必须注重选词炼句。

在上节课中,我们已经了解了选词炼句的重要性,这次我们就来探讨一下选词和炼句的方法。

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在写作中选词炼句的方法,由小组推举“发言人”总结陈述。

教师要根据学生讨论情况进行总结。

2. 选词:寻找唯一注意区别词的不同含义。

汉语词汇十分丰富,运用时如不慎加选择,就会犯用词不当的毛病。

要特别注意同义词在程度、范围、感情色彩、语法特点上的细微差别,如“接济”和“救济”都可以带宾语,但“接济”的宾语常指称个人,而“救济”的宾语常指称群体。

选择准确贴切的词。

尽可能选择恰如其分地反映客观事物及思想感情的词语,正如福楼拜所说,必须找到唯一的、最贴切的词,把它用到最恰当的位置。

如巴金在《灯》中写道:“我望着这些灯,灯光带着昏黄色,似乎还在寒气的袭击中微微颤抖。

”用“颤抖”而不用“闪动”,是因为“闪动”只是客观描写,“颤抖”则是一种主观感受,与“担心灯会灭”的心情相吻合。

炼字还往往重在炼动词,比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盛唐名句,王湾的诗名也全靠这两句。

这两句写江南春早,两个动词都用得很灵活,如果说“生”字还算平常的话,那么“入”字就非经过苦心锻炼而不能得到了。

诗人不说腊月里已有春意,却说春意进入了旧年。

有人评为“诗人以来,少有此句。

”选择生动形象的词语。

形象性的具体词语往往比抽象概念更能感染人,如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末二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人哭了自然就要用帕子拭泪,但表达效果比直言哭哭啼啼要好多了。

又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一“破”一“弄”,令人叫绝,前者使春天的生机扑面而来,后者使“花”顿时跃然纸上,摇曳生姿。

在此基础上,如果能力避窠臼,寻找到新颖别致的词语就更好了。

如鲁迅在《社戏》中描写戏场拥挤时写道:“(我)用力往外只一挤,觉得背后便已满满的,大约那弹性的胖绅士早在我的空处胖开了他的右半身了”,只一“胖”字,胖绅士乘隙而入的钻、挤丑态,形象而幽默地呈现在读者眼前,令人捧腹。

3 炼句:千锤百炼要完整地表情达意,就得按一定的规律把词组成句子。

写文章不仅要讲究选词,而且要讲究炼句。

皮日休说:“百炼成字,千炼成句。

”炼句同样要经过反复推敲、反复修改。

很多文章因为某些句子的锤炼特别成功而获得很好的表达效果,诸葛孔明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出师表》),仅八个字,所展示的赤诚忠心感天动地。

简洁精炼的句子一直备受推崇。

炼句讲究以少胜多,言简而意丰。

如淮安韩侯祠内有副对联:“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

”区区十字,就浓缩了这位楚汉名将的悲剧人生。

上联指韩信因萧何的力荐而建功立业,亦因萧何与吕后的密谋而屈死,“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即是注脚;下联指韩信因漂母而得生,因吕后而死,存亡系于两个女人之手,一为贤母,一为恶妇。

当然,简洁不是漫不经心就可做到的,不要误以为不讲“车轱辘话”就是简洁,如果一味求简,求少,那就适得其反了。

注意句子的连贯。

要表达一个意思,往往需要若干句子的组合,好的组合应自然流畅,如风行水上。

《红楼梦》第 29 回写道:“一个在潇湘馆临风洒泪,一个在怡红院对月长叹,却是人居两地,情发一心。

”之所以先说“人居两地”,是为了与前两句中“潇湘馆”、“怡红院”相照应。

自然,“情发一心”照应的就是“临风洒泪”与“对月长叹”了。

巧妙选择句式。

对各类句式,如肯定句和否定句、主动句和被动句、长句和短句、整句和散句、常句和变句等都要熟练掌握。

这样,才能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句式表达不同的语义,从而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如《荷花淀》中一句 " 怎么了,你? " 运用的是谓语提前的句式,巧妙写出了对丈夫体贴入微的水生嫂的急切之情。

4 共识:积累感悟选词炼句是需要动脑筋,花功夫的,我们很难给出一套放之四海皆准的方法。

所谓语文难学,也许就在于此。

从这个意义上讲,阅读和写作无法速成,根本没有捷径可走。

但通过师生对选词炼句的共同讨论,似有两点可达成共识:积累。

占有足够丰富的材料之后,才能准确鲜明地表达思想,才能谈得上选择、锤炼。

这就需要我们在日常学习中学会“咬文嚼字”,养成筛选推敲的习惯,在反复的锤炼修改中加强语言文字的修养。

以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两句为例,我们可能一背了事,而有学者就在这十四个字中品出了八层“悲”:他乡作客,一可悲;经常作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又当秋天,四可悲;重阳不饮酒,只登台,五可悲;亲朋寥落,独自登台,六可悲;扶病登台,七可悲;百年易尽,来日无多,又兼多病,八可悲。

这样读诗,才不枉老杜一番苦心。

炼意。

沈德潜有言:“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

”锤词炼句的核心其实是“炼意”,所谓“意”,是与内心感受密切相关的。

在写作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生动流畅的语言是思想汩汩流淌的痕迹,而选词炼句的目的正是为了真切地表达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

比如我们熟悉的“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个“绿”字貌似炼字问题,只是一个描绘色彩的词活用之后让人能感受到拂面的春风、满眼的春景。

但实质上,这个字后面有着更为丰富的思想内涵。

作这首诗时,王安石几经挫折,终于二次拜相,奉诏前往京城。

途中泊靠瓜洲,距离诗人一次罢相后的居所江宁不过数山之遥,此番进京,政治前景如何,很难预料。

“绿”色在他眼里,既是可以再展抱负的浩荡皇恩,又是逗引他归家的秀丽恬静的山林。

是身居庙堂还是急流勇退,诗人用一“绿”字含蓄地写出了自己微妙复杂的心情,而其他字如“到”、“过”、“入”等都不能透露诗人内心的矛盾。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炼字不如炼句,炼句不如炼意”。

总之,有了日常的有心积累,才能期待灵感的降临与喷发。

希望同学们能够做到:安心积累,精心选词,潜心炼句。

二课堂练习:讨论并完成课后练习题三作业从近期报纸中选择选词炼句的材料。

正例 2 则加以分析,反例 3 则加以修改。

补充说明:本节亦可结合学生作文评改来讲解,让学生自己修改或互相修改,注重在语句上的认真推敲。

目的是使学生懂得咀嚼,学会涵咏,在不断诵读中品赏选词炼句之精妙,从而感悟到语文学习中盎然的诗意。

一、教学目标1.了解选词炼句在语言表达中的重要作用,理解选词炼句的基本内涵。

2.初步掌握选词炼句的一些基本方法。

3. 能运用选词炼句的有关知识分析鉴赏言语作品。

二、教学设想1. 既注重课本材料的理解落实(不能丢弃了课本),又作必要的课外延伸。

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好度。

在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广泛开展讨论,自然得出结论。

2. 以“选词”为重点;“炼句”因为高考迎考阶段有专题学习复习,故只讲清原则。

3. 适当借助于多媒体教学手段,营造教学氛围,充实教学内容。

三、教学准备学生预习课文;师生共同搜集有关选词炼句的故事。

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学流程(一)引入1. 幻灯投影以下文字,以营造教学氛围。

无论你所要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

其他类似的都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

(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告诫其优秀弟子莫泊桑)2.课文中给我们介绍了“一字之师”的故事,你了解“一字师”的出典吗?你还了解哪些“炼字”的佳话?(点到即可,意在引导学生进入课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