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卷 第1期2003年03月唐山学院学报Journal of T angshan Co llege V o l .16N o.1M ar .2003逻辑学研究的现状及趋势吴 新 民(江汉大学人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56)摘要:阐述了国际、国内逻辑学研究的基本情况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逻辑学;现状;发展趋势中图分类号:B 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9X (2003)01004102The Curren t Situa tion s and D evelopm en t Trends of the Study of L og icW U X in 2m in(Schoo l of H um anities J ianghan U niversity ,W uhan 430056,Ch ina )Abstract :A n in troducti on is given abou t the cu rren t situati on s &developm en t trends of the studyof logic .Key W ords :logic ;cu rren t situati on ;developm en t trend1 概述从198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逻辑学与数学、天文学和空间物理学、地球科学和空间科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一起并称为七大基础学科以来,逻辑学研究一直处在上升的发展中,并日益显示出它具有多方面作用。
第一,教导作用:逻辑学能提供关于逻辑形式的知识和关于确定正确思维形式的规则和方法。
学习逻辑学能提高思维的逻辑性,防止和识别逻辑错误,增强快速推断的能力等等。
第二,方法作用:逻辑学,尤其是现代逻辑学提供的很复杂的逻辑运算和演算技巧作为方法广泛用于解决数学、计算机科学问题。
第三,理论作用:逻辑学中提出了许多理论问题,对它们的研究既推动了逻辑学自身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又对哲学、语言学、思维科学等等产生了重要影响。
逻辑学具有基础学科、工具学科和人文学科的三重性质,这是在当代科学体系中逻辑学独有的特征。
现在,逻辑科学已经发展成为理论严密、分支众多、应用广泛的学科。
按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可将逻辑学分为传统逻辑学与现代逻辑学两大类型。
而现代逻辑学又可分为现代演绎逻辑学(现代形式逻辑学)与现代归纳逻辑学两大部分。
其中,现代形式逻辑学是现代逻辑学的主体,它的主要分支如表1所示。
表1 现代形式逻辑分支理论逻辑应用逻辑1.基本逻辑2.元逻辑1.认知逻辑2.实践逻辑3.物理应用逻辑(1)标准逻辑(经典逻辑)A 命题逻辑B 词项逻辑(包括三段论)C 谓词逻辑D 关系逻辑E 数学逻辑a 模型论b 集合论c 递归论d 证明论(2)非标准逻辑(非经典逻辑)A 模态逻辑B 多值逻辑C 模糊逻辑D 直觉主义逻辑E相干逻辑(1)逻辑语法学(2)逻辑语义学(3)逻辑语用学(1)知道逻辑(2)相信逻辑(3)问题逻辑(1)优选逻辑(2)命令逻辑(3)义务逻辑(1)时态逻辑(2)空间逻辑(3)部分与整体逻辑(4)电路分析逻辑(5)量子论逻辑收稿日期:20021104;修回日期:20021201 作者简介:吴新民(1958-),男,副教授,主要从事形式逻辑学的教学与研究。
目前,现代形式逻辑学发展的主流在西方发达国家。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大学,在逻辑课程设置上,既强调对学生的形式化逻辑训练,又注重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以美国大学为例,逻辑课是计算机科学、数学、物理学、生物学、语言学、历史科学等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学校相应的也为这些学生提供必备的逻辑基础课、必修课和专业课。
西方教育界普遍认为,这些课程对于打算进入法律、商业、医疗界或其它传统人文学科的人来说都是一门特优课程。
西方大学的逻辑课程概括起来可分为三个层次:①思维与推理课程,着重于日常生活的论证理论,且方法一般不是形式化的;②基础逻辑,相当于我国大学开设的普通逻辑,仅用部分的形式分析方法;③符号逻辑,完全以形式化方法解决推理问题。
由此可以清晰看出,西方的逻辑课程有一个从具体逐步走向抽象的序例。
2 国际逻辑学的研究动态西方发达国家,逻辑学的研究者多活跃于大学。
逻辑学者们一方面从事逻辑教学,强调对学生形式化逻辑的训练,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又从事高深的专业性逻辑学研究。
近年来,逻辑学研究显现出多元发展的趋势。
这从2002年10月召开的“第三届东亚符号学国际会议”的学术报告中也可看出来。
如:韩国梨花女子大学金冶洙教授的《韩国符号研究现状》、台湾交通大学林国雄教授的《新儒学的文字符号逻辑》和日本国日本大学藤本隆志教授的《东亚符号学的可能性》以及波兰华沙大学佩尔茨教授(现任国际逻辑学会主席)的《清晰性与深刻性》等等。
1996年美国逻辑学家莱斯彻曾发表一个逻辑学研究图谱,勾画出了逻辑学研究的课题,涉及到了逻辑学的许多方面。
如:逻辑语义学中的信息逻辑与信息处理,逻辑实用论的语境含义以及语言与逻辑、定义与内涵、命题范畴、演绎范畴、日常生活中的三段论、证明的有效性与无效性、量化理论、解释与或然性等等。
现代归纳逻辑始终是目前最热门的研究领域,但还没有形成公认的较成熟的体系。
国内新近翻译出版的西方《博士论文集》以及其它几本逻辑学专著大多是研究、探讨建立现代归纳逻辑方法论体系的。
哲学逻辑(属于非经典逻辑)的研究也是热门。
国内有学者预言,在世界范围内,直至2025年,哲学逻辑的研究都将是逻辑学研究的主流。
此外,人工智能的研究也很活跃。
“目前,人工智能的推理功能已获突破,学习功能正在研究之中,联想功能尚处探索阶段。
现在,计算机已能完全模仿人类左脑的逻辑推理功能,人工智能研究的下一步将是模仿人类右脑的直觉、顿悟、联想等形象思维的功能。
”[1]3 国内逻辑学的研究动态中国逻辑学会下设形式逻辑、归纳逻辑、语言逻辑与符号学等十几个专业委员会,各个专业委员会有会员80~100人不等。
我国逻辑学研究最高的学术奖项——金岳霖学术奖每两年评选一次,评奖委员会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不论西方逻辑,仅就中国墨辩逻辑研究而言,我国处在世界领先地位。
20世纪初至20世纪20年代是以梁启超、胡适等为代表的开拓时期。
20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是以沈有鼎等为代表的重点突破时期。
20世纪50年代,华中师范大学詹剑峰的《墨家的形式逻辑》影响较大,其后又陆续出现一批治墨学者。
20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90年代是以当代学者为代表的全面系统总结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逻辑史研究课题被列为国家项目,受到政府资助与支持。
学者们充分发挥个人和集体的优势,取得了空前的学术成就,出版了几十本中国逻辑史专著”。
[2]如集体编著的《中国逻辑史》(1989年)和《中国逻辑史资料选》5卷(1991年)、杨芾荪主编的《中国逻辑思想史教程》(1988年)、温公颐主编的《中国逻辑史教程》(1988年)、孙中原著的《中国逻辑史》(1987年)与《诡辩与逻辑名篇赏析》(1992年)等。
目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生导师孙中原等一批逻辑学者,在墨辩逻辑研究方面影响较大。
近几年来,墨辩逻辑的研究队伍日益扩大,港澳台地区、日本、韩国、美国等都有学者研究墨辩逻辑。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学术研究机构均设有“中国逻辑史”教学和研究科目,招收中国逻辑史研究方向的博士生和硕士生,培养中国逻辑史研究的专门人才。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墨辩逻辑的传播会越来越广,影响也会越来越大。
除墨辩逻辑外,印度的因名学在我国的传播与研究也日益活跃,华东师范大学沈剑英教授、逻辑学者杨百顺等纷纷出版关于因名学的著作,影响越来越大。
因名学的讲解在世界逻辑史授课中的学时比重不断加大。
西方现代逻辑的译介与研究工作也取得了很多成果。
“对于西洋的数理逻辑,国内学者有相当深的研究,且有新贡献者颇不乏人,如俞大维、金岳霖、万卓恒、沈有乾、沈有鼎、汪奠基、张荫麟、王宪钧、胡世华诸先生可为代表。
”[3]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目前引领这方面潮流的主要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逻辑学人才相对集中的大学与科研机构。
总体而言,我国现代逻辑研究,有些成果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整体研究水平与国外先进水平仍有差距,但这种差距正在逐步缩小。
要使我国现代逻辑研究与世界全面接轨,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还需逻辑学者们的长期艰苦努力。
已有人断言:中国逻辑学研究将与世界融合。
这是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走向中国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实现现代化参与全球化过程的一个方面。
21世纪随着国力增强、逻辑工作者素质全面提高,中国逻辑学研究将取得更辉煌的成就,并对世界逻辑研究作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1] 张振华.逻辑学在人工智能中的应用及其前景研究综述[J].哲学动态,2001,(9):32.[2] 孙中原.中国逻辑研究百年论要[J].东南学术,2001,(1):31.[3] 金岳霖.金岳霖文集(第四卷)[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808.[4] 马玉珂.西方逻辑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5] 宋文坚.新逻辑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责任编校:李聪明)・24・唐山学院学报 第16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