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命运交响曲听后感(15篇)

命运交响曲听后感(15篇)

命运交响曲听后感(15篇)命运交响曲听后感第1篇:《命运交响曲》听后感他作为世界音乐史最伟大的作曲家,被人们冠以“乐圣”的头衔,并不为过。

他就是人们敬仰的贝多芬,这不单单是因为他短暂的生命为人类留下了极为丰厚的音乐财富,更多的是他那坚韧不拔,敢于同命运相抗衡的非凡品格所给予我们的十分珍贵的精神财富。

贝多芬的命运极其坎坷,甚至能够说“一开始,人生对于他就只是一场悲惨而残暴的战争”。

当他还是孩童时,就被父亲剥夺了原本能够尽享欢娱的童年时光,在严酷体罚的压迫下,苦学钢琴。

然而,痛苦似乎无时无刻不在叩门。

在他30岁时耳聋又无情地对他施以酷刑,这对贝多芬内心深处无疑是一个惊天霹雳,造成了难以愈合的创伤,也带来了一个沉重的打击,绝望之际,他几乎好几次寻求自杀。

但与此同时,他从内心深处发出惨痛的哀号:“我躲避一切交际,我不能对别人说‘我是聋子’!倘若我干别的职业尚可,但在我的行当里,这是可怕的遭遇。

,他又发出另一个坚定有力的声音:“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它决不能让我完全屈服!”这斩钉截铁的不屈誓言,怎能不令人惊服、振作、讴歌呢?究竟是什么力量拯救了这颗趋于毁灭的心?还是让贝多芬自我来回答吧:“在患难中支持我的是道德,使我不曾自杀的,除了艺术以外还是道德!”可见,贝多芬强忍着肉体和精神的折磨摧残,完全是出于对自我神圣使命的执着追求。

他把对音乐的追求,对人类的奉献视为比生命更可贵的灵魂。

这是一种力量,一种抗拒生命的不竭动力,永不干涸的生命之泉!1827年3月26日午时5时40分,在狂风暴雨中,贝多芬结束了他57年的人生旅程,孤独地死去了。

死时拳头紧握,或许在最终的时刻,他仍然要扼住命运的喉咙。

我突然想起了比尔·盖茨说的一句话:“生活对我是不公的,但我要勇敢的应对它,早晚有一天会习惯的。

”对呀!贝多芬是一个残疾人,他的专职就是创作更好的、优美的乐曲,可是他又听不到任何声音,他有权利浪费生命,这个突如其来的病情使他一生不能像正常人一样工作、生活......可是他并没有这样,而是征服了命运,他感动了天!我又想起了我自我,平时磨磨蹭磨磨蹭的,干什么事都拖拖拉拉,从今日开始,我要把贝多芬作为我的榜样,长大争取成为国家有用人才!命运交响曲听后感第2篇:音乐是大自然开辟之初的一息,至万物纷繁不止的一股清泉。

音乐家用心灵来谱写整个世界,亦用音乐来演绎整个世界。

没有音乐的世界是悲凉而寂寞的,仅有能感知音乐的世界里生命才是丰富而多彩的。

在欧洲音乐史,有一个天才,他就是贝多芬。

他用心灵的力量感染着无数的人,艺术是心灵的写照,音乐更是心灵的显相,仅有把心灵投入到整个音乐里才可能登峰造极,贝多芬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1808年贝多芬发表了他的《第五交响曲命运》,在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里,“命运”是活生生的。

它会“敲门”,它会蹒跚,它会欢呼。

第五交响曲是最能代表贝多芬艺术风格的作品。

它结构严谨,手法精练,形象准确生动,层次清晰,各乐章都有很强的内涵联系,整部作品气宇轩昂,富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它的中心思想是“从黑暗走向光明,透过斗争取得胜利”。

能够说,《命运》代表着贝多芬,或者贝多芬代表着《命运》。

这是一首获得相当广阔知名度以及理解度的世界名作。

贝多芬的伟大,则很大程度也来自于这部代表作给他带去的声誉和敬仰。

《第五“命运”交响曲》不但代表了贝多芬的精神、并且是代表了人类永不向自身妥协的精神!首先看《命运》的构思。

一开场那四声令人恐惧的有力音符,几乎让每个人只要一听到它就会永远无法忘却!真的,充满了震慑力的经典段落,如此简短却又如此令人挥之不去!当然,贝多芬对于这四个音符的解释最为权威――命运在敲门!是啊,开门见山,整部作品的主题一览无遗。

或许这四个音符给所有人的影响真的太深刻了,所以音乐一开场就表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恐怖感觉!我想,这正是贝多芬音乐才华与他个人精神最充分结合的表现!接下去,我们好似看到了一幅激烈战斗的场面,每一个音符,每一段旋律似乎都在舞刀弄剑、奋勇拚杀!你能够把主角想象成贝多芬乃至任何一个不屈不挠的战士或革命斗争史实。

但我觉得这还是远远不够的――对于听众而言,主角就应是你自我!那么敌人是谁,很明了――命运!因为我想,每个人都有应对命运考验的时候。

主题在重复着,恐怖的声音依然在回荡,似乎斗争者并没有征服这个强大的“命运对手”!我想很多听众在那里会感到一丝精神的疲乏。

正在这时,第二乐章舒缓的旋律传来了,似乎是一位母亲伸出了双手来抚慰刚刚经历了一场恶战的儿子,也好像是几名携手斗争的勇士在大战之后对敌人、对未来进行交流、思索。

虽然音乐是平缓的,可是内在内含一种催人奋进的默默力量,好像在不断的鼓动战士继续前进。

在经历了第一乐章激烈的挣扎之后,听众们在那里得到了片刻的休息,好似是一剂疗伤药。

第三乐章是快板谐谑曲,可是却听不到任何“幽默、谐谑的成分”。

在那里战士重新拿起了武器,回到了阴云笼罩的战场,音乐的气氛也突然从平和转为阴暗。

好像战士脚踏着牺牲者们的血迹在一步一步朝命运之神逼近,不断积累着力量和勇气。

第四乐章的大幕即将徐徐拉开!在此大家能够注意一下,《命运交响曲》的第三、第四乐章是连续演奏的,从第三乐章最终一部分那平静、忧郁的缓慢突然跳跃到第四乐章一开始那突如其来、如同山洪暴发一般的合奏。

其实这个手法来自于《第四交响曲》的第一乐章――从引子转到正题的那一部分。

正是由于成功写下了《第四》的首乐章,才给《命运》的终曲乐章带来了灵感。

我想任何一个听众应对着如此汹涌而来的凯旋之声,心中就应无不感觉激荡――黑暗被打破了、命运被征服了、阳光重新照耀大地!战士在庆祝自我的胜利、人群在欢唱胜利的颂歌!听众也能够送一口气,甚至为作品的伟大而感到一丝快慰和激动。

我想这正是为什么几百年来,有许多人能够从《命运交响曲》中获取力量、鼓起勇气应对生活压力、人生挑战的重要原因!谁是英雄?这是我们一向思考的问题。

听了《命运》交响曲,我似乎明白了。

英雄就是如此,永不放下――永远战斗,尽管终究会死去。

辉煌,铸就的不仅仅是一个英雄,也是一个里程碑。

所以,一个英雄往往象征着一面旗帜。

英雄,二十六岁时开始耳聋,晚年全聋,只能透过谈话册与人交谈。

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提高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自由、平等”的政治信念,透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梦想奋臂呐喊,写下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

他,耳聋了。

可是,音乐史也为他所改写――命运的身影被世界所关注。

扣人心弦的前奏、不屈抗争的旋律、和缓缓倒下时的庄严,是不可超越的经典!贝多芬命运交响曲所表现的如火如荼的斗争热情,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而贝多芬本人无时不冲满着一颗火热的心,可是他的热情是十分不幸的,他总是交替地经历着期望和热情、失望和反抗,这无疑成了他的灵感源泉,从而,写下了《命运》。

此刻的人都很喜欢摇滚,《命运》虽不是摇滚,但它的震撼是摇滚乐难以企及的!灵魂的警醒,不是摇滚在昏昏欲睡时的嘶喊所能替代的?命运交响曲听后感第3篇:即使是一个从未听过完整交响曲的人也会熟悉命运交响曲开头的那四个强健的音符,因为那不是普通的音符,那是命运的敲门声!这敲门声包含了极大的气势悬念极强,他是这首交响曲具有吸引力的标题,这一主题贯穿全曲,使人们感受到一种无可言喻的感动与震撼。

短短两小节的乐句犹如两声震天的巨响,仿佛看到了耸入天际的火山正进发出两道岩浆洪流。

光耀穹宇的烈焰,摇撼大地的宏声,威慑着人们战果的心灵……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展现出一幅惊心动魄的、与命运交战的宏伟画图。

全曲揭示了“透过斗争,到达胜利”,从黑暗到光明,从与苦难“命运”抗争和与封建势力搏斗,升为欢乐和胜利的整个过程。

这一部以歌颂为主题的交响曲,结构严谨、完整,手法简练、明快,发展紧凑、均衡,主题形象鲜明、生动。

作为一部英雄性交响曲来说,它的矛盾冲突、情绪对置及紧张的戏剧性。

各乐章之间紧密的内在联系,使全曲情绪激昂,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这种浑然一体的雄伟气魄,代表着贝多芬的艺术风格。

被称为“平民的骄傲”的贝多芬在这部交响乐的第一章中让“命运”的音型肄虐横行,成为难以遏制的主宰力量。

随着一声“命运”巨响,大地长久地响彻着它的回声与余震。

弦乐轻弱地呼应着“命运”音型,它急促地出此刻各个声部,惶乱不安地又迎来稍有变化的“命运”音调的轰鸣。

随后,使汇成排空的浊浪向前冲去……第二乐章是激战之后的安适的“间奏曲”。

它使强烈紧张的气氛得到松驰,带有宗教色彩,悲凉而坚强。

由中提琴和大提琴奏出温柔、起伏宽广而平顺的第一主题,好像人的心灵在天国翱翔。

赞美诗式的比较主题在管乐声中辉煌地响起,将人们的心灵照亮。

沉思的音调,稳健的节奏,掩抑不住高昂的情绪。

在主题结尾乐句,那个犹如号角一般向挺进的音响,唤来了具有英雄气质的第二主题。

两个主题轮换变奏,乐曲从温情柔弱逐渐发展成坚定有力的进行曲。

在这个豪放雄健的进行曲中,也兼有贝多芬温柔细腻的笔锋,乐曲象是人们对生活的朦胧的探索与追求。

乐章结尾,充满思索探求意味的第一主题,象是舒展开紧锁的眉头,显露出喜悦的神情,准备迎接新的搏战。

在命运的重压下,他从英雄的群众中间汲取了无穷的力量,并对光明和胜利充满乐观的期盼与坚定的信念。

第三乐章是谐谑曲的快板乐章,人们已经以宏大的声势向命运发起了总攻。

这个乐章展开了两种力量紧张冲突的广阔场面,这是人与命运的最终搏斗。

主部音乐中两种矛盾因素构成比较,大提琴和倍大提琴在辗转沉思,这时,圆号带着那命运的叩门声再次闯入,可是这次已不是低沉的暗示,而是响亮威严,严峻地行进,具有进行曲的特征。

“命运”之声消声匿迹后,天地一片寂然。

第三乐章在凯旋的欢腾气氛中直接过渡到第四乐章,充满光明和胜利的情绪。

当耸立在终曲乐章之首的胜利凯歌,以压倒一切的宏伟气势高昂奏响之刻,人们不曾忘记,是那些在黑暗中与命运搏击的英雄们用艰辛与痛苦,用血与汗铺就了通向胜利的途程,筑造起辉煌壮丽的凯旋大厦,最终的狂欢是对人的力量的赞美和歌颂。

辉煌的凯旋进行曲踏碎了命运复苏的幻梦,在胜利前进的潮流中,命运的阴影最终在这部题为“命运”的交响曲中消逝了。

毫无疑问,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是一部英雄性、史诗性的作品。

英雄的贝多芬短短的30分钟里,描述了个人的孤独感和人类世界的冲突,他用“扼住命运咽喉”的《命运交响曲》在历史的和人生的舞台演出一场“透过斗争,到达胜利”的悲壮戏剧,展现了人的精神世界的激烈斗争和获得灵魂自由的胜利欢悦。

贝多芬在自我的音乐中凝聚了个人与广大人民的梦想、意志与力量,鼓舞着人们在斗争的风暴中抵达胜利的光明的彼岸,并且他与命运展开了顽强的抗争。

法国作曲家柏辽兹说,这简直就是勇士奥赛罗的“恐怖的暴怒”!在交响曲之首,“命运”泻下威力无比的岩浆洪流,在终结的凯旋门前,最终化为英雄们火山进发一般的热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