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章节练习(语言交际)【圣才出品】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章节练习(语言交际)【圣才出品】

第5章语言交际
一、填空题
1.英语中的“stereotype”意思是________,它是指对于某些个人或群体的属性的一套固有观念和看法。

(北京外国语大学2010年研)
【答案】刻板印象
【解析】尽管没有和某一种文化接触,人们可能已经对它有一种先入为主的印象。

例如,认为法国人浪漫,德国人严格,美国人随便,日本人工作努力等等。

这些就是一些刻板印象,也可以称作定型。

刻板印象在英语中是“stereotype”,可以定义为:刻板印象是对于某些个人或群体的属性的一套信念。

这些属性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

2.讲话人认为他提出的看法有可能遭到对方的反对,因此先摆出各种情况,后提出看法,适用于这一情况的的交际模式是_________。

【答案】归纳法
【解析】归纳法适用于讲话人认为他提出的看法有可能遭到对方的反对,因此先摆出各种情况,后提出看法的情况。

东方人出于礼貌的考虑,不愿意自己认定有权提出某种看法或把某一看法强加于对方,因此习惯于用归纳法(即用种种材料、事实铺垫的方法)提出自己的看法。

二、判断题
1.跨文化交际文化的冲突和适应四阶段包括蜜月、挫折、发展和调整阶段。

(北京大学
2010年研)
【答案】错误
【解析】跨文化交际理论中特里夫诺维奇1977年提出的“四阶段理论”,即“蜜月”、“挫折”、“调整”和“适应”这四个阶段。

2.文化词汇是指特定文化范畴的词汇,它是民族文化在语言词汇中直接或间接的反映。

【答案】正确
【解析】文化词汇本身载有明确的民族文化信息,并且隐含着深层的民族文化的含义。

它与民族文化,包括上面所说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有各种关系,有的是该文化的直接反映,如“龙、凤、华表”等;有的则是间接反映,如汉语中的红、黄、白、黑等颜色词及松、竹、梅等象征词语;有的和各种文化存在着渊源关系,如来自文化典籍的词语及来自宗教的词语等。

三、选择题
1.以下哪个因素会妨碍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

(北京大学2010年研)
A.勇于创新B.思想开放
C.高度重视工作任务D.较少以自我为中心
【答案】C
【解析】妨碍跨文化交流顺利进行的有认识上的误区,思想闭塞;民族中心主义,以自我为中心;刻板印象,较少创新思维等。

2.中国人倾向于()思维,英美人倾向于()思维。

A.整体;整体B.整体;分析C.分析;整体D.分析;分析
【答案】B
【解析】中国人倾向于整体思维,从整体到部分,强调整体定位,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和谐统一的。

但英美人则倾向分析思维,从部分到整体,强调个体的独立性。

认识一般从部分开始,从经验入手经过判断推理达到对整体的认识。

思维模式上的差异带来语言上的遣词造句、语篇布局的大不相同。

四、简答题
1.举例说明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应如何对待不同的文化。

(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答:(1)跨文化交际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
更准确地说,跨文化交际是文化认知和符号系统不同的人们之间所进行的交际,而这种不同足以改变交际活动。

其形式有跨种族的交际、跨国家和民族文化的交际、共同文化中多重亚文化之间的交际等。

(2)大量的研究告诉人们,中西方具有不同的民族性格和民族气质
中国人长于总体把握,而西方人长于条分缕析;中国人善归纳,西方人善演绎;中国人强调群体,西方人注重个体;中国人重悟性,西方人重理性。

这些典型的文化差异是横亘在中西方文化交际中的鸿沟。

随着东西方交往的日益频繁,文化间的相互融合,跨文化交际者面临的挑战是如何感知和应对现实和不断变化的交际情景的能力。

(3)举例
飞利浦照明公司某区人力资源副总裁(美国人)与一位被认为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国员工交谈。

想听听这位员工对自己今后五年的职业发展规划以及期望达到的位置。

中国员工并没有正面回答问题,而是开始谈论起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公司的晋升体系,以及目前他本人
在组织中的位置等等。

讲了半天也没有正面回答副总裁的问题。

副总有些大惑不解,没等他说完已经有写不耐烦了,因为同样的事情之前已经发生了好几次。

“我不过是想知道这位员工对于自己未来五年发展的打算,想要在飞利浦做到什么样的职位罢了,可为何就不能得到明确的回答呢?”谈话结束后,副总忍不住向人力资源总监甲抱怨道。

“这位老外总裁怎么这样咄咄逼人?”谈话中受到压力的员工也向甲诉苦。

作为人力资源总监,甲明白双方之间不同的沟通方式引起了隔阂,虽然他极力想双方解释,但要完全消除已经产生的问题并不容易。

(4)案例分析
这是一个很典型的跨文化焦急的例子。

首先,可以看到这位副总裁是美国籍人,而那位员工则是中国籍。

既然出生于两个不同的过度,那他们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文化北京、教育程度、文化差异等众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

正是由于这些文化差异的存在,才使得双方在交流、沟通过程中产生一系列障碍。

其次,按照中国人的传统心理,中国员工直接回答违反了中国人一向谦虚、委婉的心理习惯。

太直接反而暴露出自己很有野心,高傲自大的缺陷。

而恰恰相反的是美国人一向简单明了,很直接,这也是他们一贯的思维方式。

(5)综合来看,跨文化交际是一种综合的行为能力,它不仅要求交际者有完备的知识能力,更要求交际者具备灵活的思维能力。

(6)尊重不同文化,正确看待不同文化
①交际者应该具备的知识能力,即较好的外语能力。

②认识文化差异事实的能力。

交际者在具备知识能力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发展相应的思维能力。

知识能力和思维能力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中必不可少,在应用中可以接受当地文化的洗礼以及相关的各种跨文化沟通的培训。

③如果我们考虑到文化偏见这一因素的话,交际者除应该具备上述知识能力和思维能力外,还应该具备个性层面的情感能力,即交际者需要有热情开朗、乐于交往、移情、接受外族文化乃至敢于冒险和容忍不确定情境等个人特质,这些特质都有助于交际者消除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出现的文化中心主义和文化偏见,从而使得交际更加顺畅。

2.简述对词汇意义的研究。

答:对于词汇意义通常作“指示意义”及“隐含意义”的区分。

(1)70年代前苏联的一些学者将俄语词汇的文化内涵提到一个新的高度,认为在对外国人教授俄语时对于词的民族文化内容应给予特别的注意。

他们称这种意义为文化伴随意义或简单地称为词的伴随意义。

(2)英国学者Geoffrey Leech在《语义学》一书中提出,词义可以分为七种主要类型,即概念意义、内涵意义、风格意义、感情意义、联想意义、搭配意义及主题意义。

(3)词的概念意义亦可称为认知意义。

概念意义是语言交际中表达的最基本的意义。

没有概念意义无法进行语言交际。

(4)内涵意义是附加在概念意义上的意义,它可以因人而异,因年龄而异,也可以因不同的社会、国家或时代而异。

(5)国情语言学所强调的词的伴随意义或民族文化内容大致上可以归入词的内涵意义。

在从事跨文化交际中不仅要注意词的概念意义,更重要的是需要随时随地注意词的内涵意义。

(6)在不同语言之间可能出现几种不同的情况:(两种语言分别以A、B代替)
①A、B概念意义相同,内涵意义相同或大致相同
②A、B概念意义相同,内涵意义不同
③A、B概念意义相同,A有内涵意义,B无内涵意义
3.简述语用规则及其难以掌握的原因。

答:(1)语用规则
语用规则又称讲话规则,这些规则包括如何称呼对方,如何见面打招呼,如何提出一项要求,如何接受或拒绝对方的要求,如何告别,讲话谁先谁后,讲话量谁多谁少等。

(2)语用规则难掌握的原因
①语音、语法、词汇的各种规则已经写进了语音书、语法书和各种词典
人们有章可循,有书可查。

而语用规则却远远还没有总结成文字,记录在书中。

有的文章和书涉及某一条或某些方面的语用规则,但迄今还没有完整的对于某一语言的语用规则的总结。

②对于语言规则人们比较自觉,而语用规则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并不自觉
要做到顺利地交际,只掌握语言结构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掌握语音、语法、词汇的基础上熟悉和掌握语用规则(讲话规则)才能正确地交流思想,否则难免会造成各种误会,甚至使交际发生障碍,无法进行下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