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1976年1月,周恩来总理逝世,“天安门诗歌”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新时期文学”
体制的修复和重建
政治机构
书籍出版机构
文学规范制度的调整对合乎规范的作家作品加以褒奖(p191)
80年代的作家构成(P193)50年代的“复出作家”
艾青、汪曾祺、蔡其矫、牛汉、绿原、王蒙、张贤亮、高晓声、刘宾雁、邓友梅......
“知青”韩少功、张承志、史铁生、贾平凹、王安忆、郑义、梁晓生、阿城......
文学著译的出版(p197)
“新时期”文学开端《班主任》(刘心武)
《伤痕》(卢新华)
80年代前期:寻求反叛“文革”模式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思想、文学话语资源。
小说
“伤痕小说”
“反思小说”
诗“复出诗人”的“归来的歌”
青年一代的“朦胧诗”
戏剧(话剧)与文革有关的“社会问题剧”
80年代中期:旨在离开“十七年”的话题范围和写作模式的“革新”能量“寻根文学”:着眼于民族文化的探寻
“现代派文学”:倾向于从西方现代文学获取灵感
“第三代”(“新生代”):受“朦胧诗”滋养的“朦胧诗”反叛者
80年代中后期:“回到文学自身”、“文学自觉”小说
“先锋小说”
"新写实小说" 诗歌:“诗到语言为止”
理论批评:着眼研究“内部规律”
人道主义思潮(p203)起源:“伤痕文学”
发展
1979年,朱光潜《关于人性、人道主义、人情味和共同美话题》
1983年,周扬《关于马克思主义制度的“异化”问题》 80年代文学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暂告结束
1984年,“清污运动”
“人道主义”、“异化”、“现代派”
文学历史的“重写”二三十年代的革命文学、左翼文学,40年代“解放区”文学和当代50-70年代文学,逐渐失去主导地位
发掘、提升在“当代”受到忽视、湮没的作家、流派
二三十年代的新月派、象征派、现代派诗歌
30年代上海的"新感觉派"小说
沈从文、废名、卞之琳、萧乾、朱光潜、李健吾...“京派”作家的创作和批评
胡风、路翎...“七月派”的理论、创作
“孤岛文学”中的钱钟书、张爱玲、穆旦...“中国新诗”派的诗
鲁迅、茅盾、老舍、曹禺...历史地位无太大变化的作家
文学历史的“重写”的目标"走向世界文学"、“文学现代化”“回到文学自身”
主要体现在“现代派文学”
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意识流文学、、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新小说派、魔幻现实主
义......
受到坚持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经典话语”的作家、批评家的质疑与责难,并在1983年“清污运动”中列入资产阶级“精神污染”名单
文学诸样式概况(80年代文学探索、创新的强烈意识)(p213)诗歌:“朦胧诗”
小说
70年代末,中篇小说剧增 ;80年代,中篇、长篇都很多
长篇:《芙蓉镇》(古华)、《沉重的翅膀》(张洁)、《古船》(张炜)、《浮躁》(贾平凹)..... 戏剧
"戏剧危机"
高行健 散文:从”戏剧化“模式中解放,摆脱杨朔式的矫情”诗意“
报告文学
两次高潮
文革结束后不久
80年代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