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数据库技术的发展

我国数据库技术的发展

我国数据库技术的发展
发布时间:2010-12-17 16:46:15 浏览量:139 【字体:大中小】
罗晓沛
我国对数据库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大致始于70年代中后期,其标志是1977年11月在安徽省黄山召开的一次数据库技术研讨会。

这次会议是在国家计委支持下,由中国科技大学主办的,主题围绕着信息系统建设中所涉及的数据库技术和理论,DBMS的设计与实现技术以及DB的应用等。

这次会议后来被确认为第一届全国数据库学术会议。

自1982年起(83年除外)在中国计算机学会软件分会数据库学组(或其前身)倡导和组织下,每年都举行一次全国性的数据库学术会议,到88年为止已经是第七届会议了。

会议起到了交流我国数据库应用与科研成果、指导我国数据库学术发展的作用。

每一次这样的会议都是在有关科研单位或高等学校的支持和协助下举行的,且都取得了成功、获得了满意的效果。

各次会议交流的内容有所侧重,但归纳起来,大致可划分为:数据库的应用技术和经验、数据库软件的设计与开发、数据库理论,主要是对关系数据理论的探讨。

我国数据库理论和技术的发展,是从学习和消化CODASYL系统的DBTG报告开始的,DBTG报告的74年版本曾由中科院计算所的同志翻译,并在“计算机工程与应用”上刊载,黄山会议上由中科院计算所提出的DBMS的设计方案就是基于DBTG系统的。

而我国较系统地学习国外数据库学术成果是C·J·DATE的著作"An Introduction to Database Systems"的引入和外籍学者来华讲学,早在1978年至1979年就由清华大学中科大研究生院和中科院计算中心分别邀请过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郭善洵教授和普渡大学姚诗斌教授在北京讲学,姚并提供了较为丰富的资料,其讲稿曾由中科大研究生院师生翻译整理,并在“计算机工程与应用”上刊载,这是一本内容例为丰富和新鲜的数据库教材。

在国内,1983年正式出版了中国人民大学萨师煊教授主编的“数据库系统概论”一书,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地阐明数据库原理、技术和理论的高级教材,它对推动我国数据库技术和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贡献和作用。

事实上,在该书正式出版之前,其内部讲义已被国内不少的高等学校和单位用做教材,或个人自学材料。

目前,为适应数据技术的新发展,该书的新版本即将问世。

“概论”外,我国数据库界的学者还编写或编译了不少的有益于学科发展的书籍,如:冯玉才编著的数据库系统基础;姚卿达编著的数据库设计;张作民译的数据库系统原理;漆永新等译的数据库系统实现方法;徐洁磐编著的微型机数据库等。

当然,还有众多的推广应用各种数据库系统的著作,这里不可能一一列举,他们对我国数据库技术的发展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推动我国数据库技术发展的另一重要因素是:自78年以后,我国有不少的学者或学生赴国外访问和学习,他们在国外吸收了数据库的新理论和新技术,并参与开发数据库软件,这大大地缩短了我国与先进国家在这方面的差距。

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是加强我国数据库学术界与国外联系的另一重要途径,自78年以
后,我国已有数十位学者参加了如VLDB这类重要的数据库国际学术会议。

并在多方努力和争取下,获得了1990年在我国举办第十六届VLDB会议的认可,这对活跃学术思想和提高我国在国际数据库界的地位都是很有益处的。

经过十年多的努力和发展,我国的数据库技术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已经从十年前的学习、理解、试探发展到消化、改造、创新,从历次学术会议上都可以看到这种进步。

目前,从学术水平和活动上讲,我国数据库的学者已经能够紧跟国际前沿,如在分布式数据库技术、知识库技术、工程数据库技术以及多媒介数据库技术等方面都开展了研究工作,有的还付诸工程实践,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从数据库应用技术上看,我国已经有不少单位引进了国际上著名的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如DL/I,DB2,ORACLE等,并取得了经验和得到了效益。

在微型计算机数据库方面应用更为普及,不但在用方面,而且在对微型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内部结构的分析和剖析也进行了大量工作,这对提高了我国微机数据库软件的设计水平起到了推动作用。

我国数据库技术的发展是与数据库教育分不开的,由于适时地提供了教材和加强了师资的培养,目前在国内高等学校数据库课程基本得到普及,数据库方向的研究生得到了较好的培养,不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得到了必要的保证。

为了鼓励研究生的进取,在每年举行,的学术会议上,还为优秀研究生论文评奖,优秀学生可以得到奖状和奖金.
总之,我国数据库技术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在多方共同的努力下,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但是,正如萨师煊教授在前言中所述,我们与国际水平仍有很大差距,我们必需寻求发展我国数据库技术的合适道路,力争在不太长的时间内,赶上先进国家,把我国数据库技术推向一个新的水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