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

文明的对话
拿 来 主 义
请欣赏电影《功夫熊猫》片段
《功夫熊猫》讲述了一只笨拙的熊猫立志成为 武林高手的故事。这部以“中国功夫”为主题的美 国动作喜剧电影,以中国古代为背景,其景观、布 景、服装以至食物均充满中国元素。《功夫熊猫》 第二部全球公映时,甚至一票难求。
但是,从《功夫熊猫》第一部上映起就有许多
6.第4段中区别了哪两个词?为何这样区别?对“我在 这里不想举出实例”应怎样理解? 【提示】区别“抛来”与“抛给”,讽刺国民党反动 派不过像哈巴儿狗得到主人“抛给”的骨头一样。 “抛给”,贬义,用鄙视的目光。 “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是因为“抛给” “送来”的实例比比皆是,举不胜举。这样写既对卖 国政策进行含蓄锐利的批判,又抒发了作者的愤慨之
1.了解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 家,新文学的奠基人。鲁迅的小说集有 《呐喊》《彷徨》。我们在初中阶段所 学过的《故乡》《社戏》《孔乙己》等 都选自《呐喊》。《彷徨》收录1924-
1925年所写的《祝福》《在酒楼上》
《伤逝》《离婚》等共11篇小说。
4. “不知后事如何”,“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等语句在揭露中起什么作用?
反语是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
却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意思的一
种修辞手法。
【提示】是用反语进行强烈的讽刺和鞭鞑。“后事”
是盗卖文物,盗卖古代珍宝。以展览古董为名,行盗
卖古董之实。鲁迅明知,却说“不知”,以此表达强
烈的憎恨。反用“进步”,起同样作用,实质是堕落、
到一味媚外,从“闭关主义”一变而成“送去主义”,从历史、
社会根源揭示“送去主义”的本质。
2.鲁迅摆了哪三件事实来揭露“送去主义”?三件事都
着眼在一个什么字上面?
【提示】三件事实:送古董,送古画新画,送梅兰芳。
三件事都着眼于一个“送”字,“先送”,“捧”
中寓“送”,“还要送”,虔诚恭敬之态可掬。批判锋
人要求抵制,理由如下:
A.美国的熊猫眼睛是绿色的,让人感觉邪恶,真正大熊猫的 眼睛是黑色的,美国为什么用绿色的,大家自己琢磨琢磨。 B.美国大熊猫的爸爸居然是只鸭子,毫无缘由,但这只鸭子 分明和美国动画片唐老鸭有几分相像,对于以前没有了解大
熊猫故事的孩子来说,很容易留下中国大熊猫有一个美国唐
老鸭爸爸的印象。 C.更有艺术家打着横幅“不允许好莱坞在中国捞金”来到国
家电影局呼吁抵制《功夫熊猫》。
同学们,对此你们怎么看? 其实20世纪30年代,鲁迅就给出了答案。今天我们先学
习这篇《拿来主义》,然后来回答这个问题。
1.了解和学习鲁迅先生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与方
法,明确“拿来主义”的本质。(重点)
2.理解本文在批驳中确立论点的方法,领会运用形象化
的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来论证论点的写作特色。
批驳了错误思潮,提倡“拿来主义”。
3.听课文诵读,给下列变红的字注音。 鞭挞( tà) 犀利(xī) 自诩(xǔ )
脑髓(suǐ )譬如( pì) 孱头( càn )
蹩进( bié)针砭(biān)冠冕(ɡuān
miǎn )
诙谐( xié ) 残羹冷炙( ɡēnɡ )( zhì )
认真阅读课文,请回答,全文可分为几个部分?并分别 说出每部分的内容,分析作者的主张。
部分 内容 作者主张
提出“拿来”
第一部分(1、 揭露“送去主义”在学艺上的表 2段) 现及其鼓吹者媚外行径,与一味 “送去”针锋相对
第二部分 (3~5段) 揭露“送去”者与“送来”者的 奴才主子关系,辨明“抛来”与 “抛给”的界限
提出“拿来主义”
第三部分(6、 揭露“送来者”的真面目,划清 7段) “拿来”与“送来”的界限
杂文的四大特征 第一,战斗性与愉悦性的和谐统一。 第二,论辩性与形象性的有机结合。 第三,幽默、讽刺与文采的巧妙运用。 第四,短小精悍。
【背景介绍】
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政府奉行卖国主义政策,
实行反革命文化“围剿”,主张“全盘西化”。在左
翼文艺队伍中,一些人反对继承旧文化,反对吸收外
国文化,造成思想混乱。鲁迅先生就写下了这篇杂文,
2.相关知识 【文体知识】 杂文是文艺性的论文。它“古已有之”,源远流 长,战国时代诸子百家的著作中就多有这样的文章。 历代作家的作品,如韩愈的《马说》、柳宗元的《捕
蛇者说》、龚自珍的《病梅馆记》,都是杂文。
“五四”以来,以鲁迅为代表的革命作家,为了
战斗的需要,对敌人和有害的事物,揭微显隐、痛下
针砭,广泛运用了杂文这种体裁。
芒不是对着几位艺术家,而是指向利用这几件事大叫什
么“发扬国光”“催进‘象征主义’”的国民党反动政
府及其御用文人。
3.“别的且不说罢” 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提示】这一句非常严密地把所要揭露的、论述的范 围加以严格的限制,即单讲文学艺术上的东西。其实, 国民党反动派搞“送去主义”,何止只是“学艺”上 的问题?何止只是文化领域的事情?国民党反动政府 推行卖国政策,确实“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 了”。因此,用“别的且不说罢”的句子,不仅使论 述的范围明确,而且增添了揭露的深刻性。
无耻,字里行间充满了憎恶与鄙视。
5.阅读第3段,找出说明“只送去不拿来”后果的关键
语句并赏析。
【提示】后果是我们的子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
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
赏”。 卖国的结果是使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世界 民族之林。“磕头贺喜”“讨”等词语刻画出所处的 地位与神态,描绘出了可悲的亡国奴境况。“残羹冷 炙”“奖赏”等词感情色彩浓烈。
第四部分 (8~10段) 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 度

提出“拿来主义”的要旨,运用 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指出“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 产应是“占有”“挑选”和创造, 最后得出结论
体会“先破后立”的手法
1.作者在提出“拿来主义”主张之前,先批判了哪些主义?重
点在揭露和批判什么主义?
【提示】批判“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重点在后者。 运用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等历史知识,加 深对“又碰了一串钉子”的理解。文章开头两句话从追述清政 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入手,概括地说明中国近百年来从盲目排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