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之“水”与道家之“水”
《周易·说卦》中说过:“说万物者莫说乎泽,润万物者莫润乎水。
”管子也曾说过:“水者何也,万物之本源也,诸生之宗室也,美恶贤不肖愚俊之所产也。
”《中庸》也有言:“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鼍、蛟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
”可见,水与人类的生命生活、文化文明有密切的联系。
水之于人生与社会的意义是广泛的。
对于主体的人来说,其象征喻义在我国传统儒道文化中主要代表着智慧与道德。
在儒家文化中水虽然也有德喻之义,但主要是被看作智。
而在道家文化中,由于其具有反智论特点,因此一般都把水当作他们所理解的不争之德的象征。
儒家学派思想的重点是道德,在儒家经典文献《孟子》中有两处皆以水比喻德之求之在我的主体精神。
“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
自取之也。
’”徐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孟子曰:“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
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
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
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儒家论水影响深巨者还不在于亚圣之论德之内在精神,而在于孔圣人之以水喻智之论。
而儒家论德大多是以地为喻的,所谓“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说卦》说:“坤,顺也。
”“坤为地”,所以坤代表地,地具有柔顺承天,博厚载物的品性。
大地的形势是宽厚博大和柔顺的,君子应当效法它,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同时,还应像大地一样,具有博厚的胸怀,承载万物,包容众有,此是君子待人接物之方。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有智慧的人喜欢流动的水,仁者喜欢稳重的山;聪明人好动,仁者性好静;聪明人快乐,仁者长寿。
为什么说智者乐水呢?《韩诗外传》卷三有如下解释:“问者曰:夫智者何以乐于水也?曰:夫水者缘理而行,不遗小间,似有智者;动而下之,似有礼者;蹈深不疑,似有勇者;障防而清,似知命者;历险致远,卒成不毁,似有德者。
天地以成,群物以生,国家以宁,万事以平,品物以正。
此智者所以乐于水也。
”这段话是说水具有缘理而行的特性,似乎有礼、有勇、知命、有德,且水使天地得以成,万物得以生,使国家安宁,万事平顺,使人品德端正,因此,智者乐于水也。
之所以以水喻智,就在于水是流动的,从而显出某种灵动的特性,人的智力也是以人脑力活动为基础的,水的灵动总给人以生命鲜活的体验,也能促使人的心智和性情的发展。
因此,文人学者往往有寄情于山水之间的情怀,也只有在这种寄情于山水的宁静中,心灵才能得到滋养,思维才更加活跃。
在道家思想中,水被看作他们所理解的“贵柔不争”之德的象征。
《老子》说:“天下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莫之能先。
其无以易之。
故弱胜强,柔胜刚,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故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又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人,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庄哲学是一种退隐的哲学,他们的思想以贵柔不争为人生的至理和为人的上德。
庄子也继承了老子的这种思想。
并把这种水的哲学发展为个人的一种修身养神之道。
“平者,水停之盛也。
其可以为法也,内保之而外不荡也。
德者,成和之修也。
德不形者,物不能离也”,“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水之性,不杂则清,莫动则平;郁闭而不流,亦不能清;天德之象也。
故曰,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惔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