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

环境和工作强度等原因,服务态度比较差, 请你以二中学生的身份,借鉴烛之武的说 辞成功之处,写一段劝说词,劝说饭堂的 工作人员用热情、礼貌的态度服务师生。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 设身处地,拉近距离。(说话礼貌、称呼客气, 商量口气)
• 2. 抓住核心,多角度阐明利弊。 • 3. 摆事实,作假设,增强说服力。 • 4. 层层推进,注重逻辑
2.思考烛之武的说辞以什么为核心去游说秦伯?烛之武围绕 这个核心,从哪些角度进行了分析?
3.如果将①“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 设版焉,君之所知也。”与②“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 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这两句删去,你认 为好不好?为什么?
说辞的智慧与艺术
1.烛之武游说秦伯,见面就说“秦、晋围郑,郑既知、 亡矣”,又说“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这两句开场白有何精妙? 参考: ①秦、晋围郑 ——故意尊秦、态度谦恭、拉近双方的情感距离 ②郑既知亡矣 ——表示服弱,迎合侵略者骄傲的心理; 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言外之意,亡郑不益于君。设身处地为秦考虑国 家利益,消除秦王戒心,激发了秦王“愿闻其详”的 好奇心,把话题引向深入。下面便可以顺理成章地谈 亡郑与存郑对秦的影响了。
内容上层层推进,注重逻辑
• 参考:删去不好,①之前在“亡郑”还是“存郑” 的利害分析上,烛之武已经在挑拨秦晋的关系,但 挑拨离间还是隐性的,到这里他拿出历史事实指出 晋的过河拆桥、忘恩负义、不可共事,是辨之以例, 用事实说话挑拨秦晋关系。②这个事实中隐含类比 的道理——当年一无所获,今天还要上当吗?以此 攻破秦穆公顾虑盟约的心理防线?先引用历史事实, 再做未来假设。
②亡郑利晋 (弊)
利 ③存郑利秦 (利)
地理位置
④与晋结盟,对秦不利(弊) 历史渊源
⑤亡郑之后,阙秦利晋 (弊) 未来的发展
抓住问题核心,多角度阐明利弊
• 3.如果将 ①“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 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与②“夫晋,何厌 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 取之?” 这两句内容删去,你认为好不好?为什么?

得势全在秦、晋围郑,郑既知亡二语,
先令人气平了一半;以后纡徐曲折,言言 刺入秦伯心窝里去。词令之妙,一至于此!
• ――【清】过珙《古文评注全集》卷一
设身处地,拉近情感距离
说辞的智慧与艺术
2.思考烛之武的说辞以什么为核心去游说秦伯?烛 之武围绕这个核心,从哪些角度进行了分析?
①坦言知亡,暗示为利秦而来
• 先是晓之利害,隐形挑拨——然后事实挑拨——最 后假设未来,把火烧得更旺,不仅使秦穆公觉得枉 费心机,甚至顿感危险将至。
说辞成功之处
• 1. 设身处地,拉近距离。 • 2. 抓住核心,多角度阐明利弊。 • 3. 摆事实,作假设,增强说服力。 • 4. 层层推进,注重逻辑
• 【学以致用】(高考情境题,劝说词写作) • 学校饭堂负责打饭的阿姨,因为工作
烛之武退秦师
第二课时
三寸巧舌 力挽狂澜 息国难 一番善言 情荡衷肠 罢干戈
• 【学习目标】 • 赏析烛之武说辞的智慧与艺术。 • 借鉴烛之武劝进谏技巧写作劝说词。
小组合作 主要问题
1.烛之武游说秦伯,见面就说“秦、晋围郑,郑既知亡 矣”,又说“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这两句开 场白有何精妙?
参考答案
• 阿姨,您好!您站着为我们服务了一 整天,辛苦了。进餐人数多,工作强度大, 您不免心烦气躁。如果此时您对我们冷漠 地催促,大声地呵斥,会让大家疲惫的心 情都变得更加糟糕。如果在我们饥肠辘辘, 翘首以盼热腾腾的的饭菜时,您友好地微 笑,耐心地询问,我们将收获阳光灿烂的 心情,并拥有更多的正能量投入到紧张的 学习中。期待我们每一次就餐,都能快乐 地享受可口的饭菜,并且还有您亲切热情 的服务。
两种劝说的开场白,与原文比, 哪一种更好?
• A烛之武——秦王,你们晋秦两国围郑,我 们郑国是不怕的!哪怕我们战斗到最后一个 人,我们也不会投降!奉劝你及早撤军,不 要白费力气了!
• B烛之武——秦王啊,我们郑国势单力薄, 您就可怜可怜我们郑国的百姓,撤军吧,您 想要哪座城池,我们就给哪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