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篮曲》
教案
《摇篮曲》
教学目标
1、准确完整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2、掌握八六拍强弱规律以及摇篮曲体裁的特点。
3、通过音乐作品的情绪、格调、思想倾向感悟母亲对孩子真挚的爱。
教学重难点
重点:准确完整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难点:理解“爱”意思,学会珍惜、感恩。
更富有爱心。
教学用具
钢琴、多媒体、打击乐等。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诗歌导入
同学们,你们从小到现在一定学习了不少诗歌也背诵过不少诗歌,对吗?今天王老师也带来了一首诗,这首诗是作者在他50岁时所作。
这首诗脍炙人口、流传至今。
不知道你们学过没有?(播放CD) 出示《游子吟》
同学们还记得这首诗歌的意思吗?
师生讨论这首诗歌的涵义和所要表达的感情。
总结后,同学有感情的齐读诗歌。
二、新课教学
1、初听乐曲
你们朗读的真美、很有情感。
老师也感受到了你们对妈妈那满满的爱。
老师想送你们一首歌,你们想听吗?(播放CD)
2、感受乐曲
这是一首好听的歌吗?有谁观察到老师刚刚表演了什么?那老师唱着这样的乐曲在加上这样的表演让你有什么感受?让我们一起认识这有着魔力的乐曲怎么样?
出示课题《摇篮曲》播放CD
3、熟悉旋律、感受情绪
刚刚老师看出同学们听的很投入,在不自觉中表演了起来。
那老师想问问同学们你听到的音乐情绪是怎样的?
情绪:温柔、亲切、安宁。
速度:较慢。
力度:较弱。
旋律:柔美、抒情。
同学们听得真仔细,说的也很全面。
那老师想知道是什么原因,使同学不由的为它表演了呢?同学们请观察乐曲的拍号是几几拍?八六拍的强弱规律是怎样的?
强弱弱次强弱弱
6/8
(播放乐曲、划拍小声哼唱)
本乐曲采用八六拍,八六拍的强弱规律是强弱弱,次强弱弱。
更能增强摇晃、动荡的感觉。
突出摇篮曲的特点。
4、分层学习、掌握歌曲。
(1)随音乐采用“哼鸣”方式或“啊”方式学习旋律,熟悉旋律。
(2)自主探究、填词。
再熟悉旋律的基础上,自学填词。
教师从旁指导、纠正。
(3)处理歌曲、完整演唱。
注意换气位置及结束句的变化。
(4)分组表演,各唱一段。
5、打击伴奏
提供学生可能用的打击乐,分组讨论自由商量。
大家表现的很精彩,也很动听。
生活中很多东西可以利用来为音乐伴奏。
如筷子、碗碟等。
同学们可以课后开动脑筋试试你喜欢的音乐伴奏伴奏。
三、拓展延伸
其实摇篮曲体裁曲目很多,今天老师还有带来了几首摇篮曲,其中一首是奥地利作曲家,“歌曲之王”舒伯特所作的。
(歌曲背景)我
们一起来听一听,怎样?播放舒伯特《摇篮曲》。
这么多的乐曲都叫摇篮曲。
摇篮曲又叫催眠曲。
是一种音乐体裁,是母亲抚慰小儿入睡时的歌曲。
其旋律平稳、优美。
表达着妈妈对孩子的爱。
那此时你想对妈妈说些什么呢?请同学带着对妈妈的爱有情感的演唱《摇篮曲》。
(播放视屏)
四、小结
生活中的妈妈为我们能过够幸福成长无私奉献着自己。
当你熟睡时为你盖好踢开的被子,当你生病时为你彻夜守护。
妈妈把爱都给了我们,我们充满在爱的海洋里。
我们也有着一位共同的妈妈那就是祖国妈妈,祖国妈妈养育我们给我们同样的肤色,同样的血脉,同一种情感。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充满爱的世界里,老师希望你们也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回报妈妈、回报社会。
五、作业
将今天所学习的歌曲唱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也感受到你对父母的爱。
六、反思
分路口中心小学
王万勤
2013年10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