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检验技术-6(总分:100.02,做题时间:90分钟)一、A1型题 (总题数:33,分数:66.00)1.关于血液分析仪VCS原理的叙述,正确的是(分数:2.00)A.V:体积√B.C:细胞C.S:过氧化物酶D.仅显示两种细胞散点图E.以上都正确解析:[解析] 在血液分析仪VCS原理中,V代表体积、C代表电导、S代表光散射。
根据VCS原理,显示3种细胞散点图:DF1(体积和散射光)、DF2(体积和电导)、DF3(体积和电导,但只显示嗜碱性粒细胞群)。
2.血小板直方图右侧呈脱尾状,MCV低于正常,最有可能的是(分数:2.00)A.血小板聚集B.大血小板增多C.小红细胞干扰√D.红细胞碎片E.小血小板增多解析:[解析] 血小板直方图右侧呈脱尾状说明引起脱尾细胞的体积比正常的血小板大,但MCV低于正常说明有小红细胞的存在。
3.在电阻抗型血液分析仪中,哪项与脉冲振幅成正比(分数:2.00)A.细胞的数量B.细胞的体积√C.细胞的比密D.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E.以上都不是解析:[解析] 电阻抗法检测细胞时,瞬间电压变化形成脉冲信号,脉冲振幅越高,细胞体积越大,脉冲数量越多,细胞数量越多。
4.三分群白细胞直方图上,中间细胞区不包括哪类细胞(分数:2.00)A.单核细胞B.嗜酸性粒细胞C.嗜碱性粒细胞D.中性粒细胞√E.幼稚细胞解析:[解析] 根据不同体积的白细胞通过传感器时,脉冲大小不同,将白细胞分成三群,即小细胞群(淋巴细胞为主)、中间细胞群(包括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幼稚细胞及原始细胞等)和大细胞群(中性粒细胞为主)。
5.白细胞过氧化物酶活性最高者为(分数:2.00)A.中性粒细胞B.嗜酸性粒细胞√C.嗜碱性粒细胞D.淋巴细胞E.单核细胞解析:[解析] 白细胞内过氧化物酶活性: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无过氧化物酶活性,此为光散射法血液分析仪白细胞分类的基础。
6.血小板减低,MPV增高,提示(分数:2.00)A.骨髓受抑制B.骨髓正常,但外周血血小板破坏过多√C.骨髓病变D.血小板分布异常E.骨髓造血功能衰竭解析:[解析] MPV增高可能的原因是血小板的制造比较活跃,但由于血小板数量减低,可能的原因是血小板破坏过多造成。
7.不属于血细胞分析仪红细胞参数的是(分数:2.00)A.RDWB.HbC.MPV √D.RBCE.HCT解析:[解析] RDW是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Hb是血红蛋白;MPV是平均血小板体积;RBC是红细胞计数;HCT是血细胞比容。
8.ICSH对血液分析仪白细胞计数的评价方案,不包括下列哪个项目(分数:2.00)A.可比性B.携带污染C.总重复性D.精密度E.不确定度√解析:[解析] ICSH公布的血液分析仪评价方案包括:可比性、准确性、总重复性、精密度、线形范围、携带污染。
9.白细胞直方图中淋巴细胞左侧区域异常,最不可能的原因是(分数:2.00)A.异型淋巴细胞√B.巨大血小板C.血小板聚集D.脂类颗粒E.有核红细胞解析:[解析] 白细胞直方图中淋巴细胞左侧区域异常说明在该区域的细胞体积比正常的淋巴细胞略小,有可能是巨大血小板、血小板聚集、脂类颗粒或有核红细胞。
异型淋巴细胞的体积比正常的淋巴细胞大,不可能出现在左侧区域。
10.反映红细胞体积大小变异的一个指标是(分数:2.00)A.HDWB.RDW √C.PDWD.MCHE.MPV解析:[解析]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是反映红细胞体积大小变异的一个指标。
11.三分群白细胞直方图上,中间细胞区不包括下列哪类细胞(分数:2.00)A.单核细胞B.嗜酸性细胞C.嗜碱性细胞√D.中性粒细胞E.幼稚细胞解析:[解析] 根据不同体积的白细胞通过传感器时脉冲大小不同将白细胞分成三群,即小细胞群(淋巴细胞为主),中间细胞群(包括单核细胞、嗜酸细胞、嗜碱细胞、幼稚细胞及原始细胞等)和大细胞群(中性粒细胞为主)。
12.父母血型基因型为BB和OO,则其子女的血型只可能是(分数:2.00)A.A型B.B型√C.O型D.B型和O型E.AB型解析:[解析] 来自父母双方染色体的基因,可组成6种基因型(OO、AA、AO、BB、BO、AB);遗传时遵循共显性遗传的规律,在子代形成A、B、O、AB四种表现型,即血型A、B、O、AB。
13.Rh(-)个体在汉族人群中占(分数:2.00)A.0.01%~0.1%B.0.1%~0.2%C.0.2%~0.5% √D.0.5%~0.8%E.1%~2%解析:[解析] Rh系统内有45种不同的抗原,D抗原最为重要。
根据红细胞上D抗原的有无,可分类红细胞为Rh阳性或Rh阴性。
大约15%的白种人为Rh阴性,0.2%~0.5%汉族人为Rh阴性。
14.“红细胞凝块分散成许多小块,周围可见到游离的红细胞。
”这种血液凝集反应结果应判断为(分数:2.00)A.++++B.+++C.++ √D.+E.+/-解析:[解析] 血液凝集反应强度判断标准:++++:红细胞凝集成一大块,血清清晰透明。
+++:红细胞凝集成小块,血清尚清晰。
++:红细胞凝块分散成许多小块,周围可见到游离的红细胞。
+:肉眼可见大颗粒,周围有较多游离的红细胞。
+/-:镜下可见数个红细胞凝集在一起,周围有很多游离的红细胞。
15.在不破坏红细胞的前提下,下列哪个因素的变化对红细胞凝集强度影响不大(分数:2.00)A.渗透压√B.离子强度C.pHD.抗体浓度E.孵育时间解析:[解析] 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主要因素是抗原抗体的浓度、温度、时间、pH值和离子强度。
16.下面关于输血可传播的疾病,错误的是(分数:2.00)A.乙肝和丙肝B.艾滋病C.梅毒D.疟疾和弓形虫病E.甲肝和戊肝√解析:[解析] 输血可以传播的疾病包括: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巨细胞病毒感染、梅毒、疟疾、弓形虫病等。
甲肝和戊肝是通过消化道传染的疾病。
17.Rh阴性母亲,其第二胎胎儿为Rh阳性,胎儿生后易患(分数:2.00)A.血友病B.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C.红细胞增多症D.新生儿溶血病√E.巨幼红细胞性贫血解析:[解析] 受血者或孕妇血浆中含有Rh抗体时,当再与含有相应抗原血液相遇,将引起严重输血反应或新生儿溶血病。
18.对于迟缓性溶血性输血反应,下列不正确的描述是(分数:2.00)A.可由IgG抗体引起B.在血管外溶血C.多数在输血后1~2天发作√D.由巨噬细胞造成红细胞破坏E.患者不一定会出现血红蛋白尿解析:[解析] 迟缓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大多由IgG抗体引起,红细胞抗体包裹在红细胞上,变成致敏红细胞,由巨嗜细胞吞噬和清除,这种红细胞的破坏主要在血管外,血浆胆红素升高,而血红蛋白不太高,患者出现黄疸,但不一定会出现血红蛋白尿,多数患者在输血后5天发作。
19.不能检测出不完全抗体的配血方法是(分数:2.00)A.盐水法√B.抗球蛋白法C.酶法D.白蛋白法E.聚凝胺法解析:[解析] 盐水介质凝集试验中的抗原是红细胞,红细胞上的抗原决定簇与相应的大分子IgM抗体(也称完全抗体)结合才能交叉连接,形成肉眼可见的凝集;IgG抗体(不完全抗体)只能使红细胞致敏,但在盐水介质不能形成肉眼可见的凝集。
20.ABO血型天然抗体以下列哪项为主(分数:2.00)A.IgG型B.IgM型√C.IgE型D.IgD型E.IgA型解析:[解析] 天然抗体以IgM为主,又称完全抗体或盐水抗体。
21.血液保存液ACD的抗凝作用原理主要是试剂能结合∙ A.纤维蛋白原∙ B.Mg2+∙ C.K+∙ D.Fe2+∙ E.Ca2+(分数:2.00)A.B.C.D.E. √解析:[解析] ACD保养液中的枸橼酸盐能与Ca 2+结合从而起到抗凝的作用。
22.筛选细胞通常由几个人组成(分数:2.00)A.1个B.2~3个√C.4~5个D.6~7个E.8~9个解析:[解析] 筛选细胞通常由血型参比实验室或血液中心提供,从供血者或工作人员中进行普查得到,筛选红细胞以2个或3个人抗原互补的不同的红细胞组成一套。
23.O型血含有的抗体是(分数:2.00)A.抗AB.抗BC.抗HD.抗A、抗B √E.B+C解析:[解析] A型血清中有抗B型抗体;B型血清中有抗A型抗体;O型人红细胞无A、B抗原,故血清中存在抗A型抗体、抗B型抗体;AB型人红细胞上有A、B抗原,血清中不存在抗A型抗体、抗B型抗体。
24.A型血型的纯合子个体,其基因型是(分数:2.00)A.AOB.AA √C.OOD.ABE.BO解析:[解析] A和B基因对于O基因来说是显性基因,O基因是隐性基因。
因此表型为A的个体基因型可能是纯合子的AA或杂合子的AO。
25.我国标准抗A和抗B血清效价要求在(分数:2.00)A.1:16以上B.1:32以上C.1:64以上D.1:128以上√E.1:256以上解析:[解析] 我国标准抗A和抗B血清效价要求在1:128以上。
26.抗A和抗B血清中有冷凝集素,在低温下鉴定血型为(分数:2.00)A.A型B.B型C.AB型√D.O型E.以上都可能解析:[解析] 抗A和抗B血清中有冷凝集素,在低温下鉴定血型时,抗A和抗B均发生凝集,血型鉴定会误认为AB型。
27.临床上常说的Rh阴性血,是指红细胞上不含哪种抗原(分数:2.00)A..D √B..CC..cD..EE..e解析:[解析] 临床上习惯将有D抗原者称为Rh阳性,而将虽有其他Rh抗原而无D抗原者称为Rh阴性。
28.关于成分输血的优点,错误的是(分数:2.00)A.疗效高B.反应少C.合理利用血液成分D.无病毒感染√E.经济解析:[解析] 成分输血的优点有疗效高、不良反应少、合理利用血液成分、经济。
29.用标准红细胞A、B、O与受检者起反应均为不凝集应报告为(分数:2.00)A.A型B.B型C.AB型D.0型√E.不分泌型解析:[解析] 红细胞上只有凝集原A的为A型血,其血清中有抗B凝集素,反之为B型。
红细胞上A、B 两种凝集原皆无者为O型,其血清中抗A、B凝集素皆有。
30.用于肾脏浓缩能力评价的尿液应采集(分数:2.00)A.晨尿√B.随机尿C.餐后尿D.3小时尿E.24小时尿解析:[解析] 晨尿有利于尿液形态学和化学成分分析,可用于肾脏浓缩能力的评价。
31.推荐尿液常规分析保存的最佳方法是(分数:2.00)A.甲醛B.甲苯C.冷藏法√D.戊二醛E.麝香草酚解析:[解析] 尿液保存的方法有物理法和化学法两种,而用作尿液常规分析的尿液不仅要求能较好地保存尿液的有形成分,而且能保持其化学成分不会发生变化。
冷藏法较好地满足了上述两方面的要求。
32.常用作尿有形成分检验的防腐剂是(分数:2.00)A.浓盐酸B.冰乙酸D.二甲苯E.甲醛√解析:[解析] 因为甲醛对尿细胞、管型等有形成分的形态结构有较好的固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