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先秦:左丘明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徧同:遍)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及注释译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
鲁庄公将要迎战。
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
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
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
”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
”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
”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
”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
曹刿说:“现在不行。
”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
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
”齐军大败。
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
曹刿说:“还不行。
”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
”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
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
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
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
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
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
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注释曹刿(guì):春秋时鲁国大夫。
著名的军事理论家。
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齐师:齐国的军队。
齐,在今山东省中部。
师,军队。
伐:攻打。
我:指鲁国。
《左传》根据鲁史而写,故称鲁国为“我”。
公:诸侯的通称,这里指鲁庄公。
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当权者。
谋:谋议。
间(jiàn):参与。
鄙:鄙陋,目光短浅。
乃:于是,就。
何以战:就是“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用,凭,靠。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用。
安:有“养”的意思。
弗:不。
专:独自专有,个人专有。
必以分人:省略句,省略了"之",完整的句子是“必以之分人”。
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以,把。
人:指鲁庄公身边的近臣或贵族。
遍:一作“徧”,遍及,普遍。
牺牲玉帛(bó):古代祭祀用的祭品。
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玉,玉器。
帛,丝织品。
加:虚报夸大。
小信未孚(fú):(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
孚,使人信服。
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狱:(诉讼)案件。
察:明察。
情:实情。
忠之属也: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
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属,种类。
可以一战:就是“可以之一战”,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可,可以。
以,凭借。
战则请从:(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从去。
从:随行,跟从。
公与之乘: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
之,指曹刿。
长勺:鲁国地名,今山东莱芜东北。
败绩:军队溃败。
驰:驱车追赶。
辙(zhé):车轮碾出的痕迹。
轼:古代车厢前做扶手的横木。
遂:于是,就。
逐:追赶,这里指追击。
既克:已经战胜。
既,已经。
夫战,勇气也: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
夫(fú),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没有实际意义。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
作,振作。
再:第二次。
三:第三次。
彼竭我盈:他们的勇气已尽,我们的勇气正盛。
彼,代词,指齐军方面。
盈,充沛,饱满,这里指士气旺盛。
难测:难以推测。
测,推测,估计。
伏:埋伏。
靡(mǐ):倒下。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
题目是(教材编写者)后加的。
左丘明丘明(姓姜,氏丘,名明),华夏人,生于前502年,死于前422年,享年80岁。
丘穆公吕印的后代。
本名丘明,因其先祖曾任楚国的左史官,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称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称“左丘明”,后为鲁国太史。
左氏世为鲁国太史,至丘明则约与孔子(前551-479)同时,而年辈稍晚。
他是当时著名史家、学者与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传》、《国语》等。
他左丘明的最重要贡献在于其所著《春秋左氏传》与《国语》二书。
左氏家族世为太史,左丘明又与孔子一起“如周,观书于周史”,故熟悉诸国史事,并深刻理解孔子思想。
《曹刿论战》说课稿《曹刿论战》说课稿今天我与大家交流的是《曹刿论战》一课的教学设计与分析。
一、课文的特点《曹刿论战》是《左传》中的精彩段落,简明完整地记录了齐鲁长勺之战的史实。
这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
题目是“论战”,文章就围绕曹刿论作战的道理,因此全文对战争的过程没有一一展开,仅一笔带过,而将重点放在曹刿“论”战略、战术和战后论述战争成败的原因上。
在论述中鲜明地刻画了曹刿这一人物形象,为了突出人物曹刿,而以庄公为衬托,通过二人针对战争问题的对话,生动阐明了战争中取胜的原则,就是在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的道理。
我今天所讲是本课的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在第一课时中,已经初步完成了文言词汇的教学任务,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和小组合作疏通了文意,所以今天的教学目标,是:1. 引导学生理解分析课文内容。
2. 围绕“鄙”和“远谋”二字,赏析文中人物的形象。
3. 鉴赏本课的写作特点。
二、学生情况分析我班作为毕业班中的普通班,虽然学生已经学过一些文言文,也具备了初步学习文言文的能力,但大多数学生的基础还是比较差的,动口动手的能力也较弱,并且不善于思考、不善于想象,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与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针对这一现象,我将教学的重点设计为:把握人物对话,分析曹刿和鲁庄公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为:把握本文围绕论战为中心选材、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三、教学设计中注意的几点针对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和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在教学设计中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1. 课文分析细致,注重文本的研读。
任何答案的回答都以阅读文本为基础,文言文的阅读更是如此。
我们不能仅仅让学生停留在会读、会翻译课文,了解文章大意的层次上,文言文中的人物是栩栩如生的,文言文的语言是简练而生动的。
通过细致的分析,也为最后人物形象的概括和写作特点的归纳奠定了基础,从而使难点变易。
2.将文言文字词的基础教学与课文内容分析相结合。
在进行课文内容分析时,我也将文言文字词教学穿插了进去,让学生读,让学生翻译,适当提点重要的文言字义和句式,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也利于学生的进一步理解和分析。
3. 重视对学生的引导,我们的学生理解能力是有限的,对一个问题的回答往往考虑不是很周全,回答不是很到位。
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对学生进行由浅入深的逐层深入的引导,让学生读而后思,或者把问题再具体细化,让他先解决小的问题,再一步一步解决大的问题。
4. 利用小班化的优势,扩大学生的参与面,尽可能让全班学生都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人人参与,人人有话说。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上节课,我们朗读了全文并合作疏通了文意,同学们在词语解释和句子的翻译上还有什么困难吗?(有则帮助解决)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关注文章的内容。
课文的题目是《曹刿论战》,那么他是如何论战的呢?曹刿通过他的“论”又表现出怎样的形象特点呢?让我们通过具体的分析来共同了解一下吧。
(直接导入,并说明本课教学的重点)(二)、研读第一小节1. 让学生齐读第一小节2. 提问:面对“齐师伐我”这样的局面,曹刿有何反应?学生回答:“请见”3. 让学生思考:一个“请”字说明什么?(学生说,“请”是请求的意思,说明曹刿是主动求见鲁庄公的,说明他胸有成竹。
也有学生认为这里体现了曹刿是一个很有自信的人。
)(学生的分析是有道理的,但是还不到位,于是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曹刿是何身份呢?(学生在文中找到“其乡人”,可见,曹刿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百姓。
)那么在“齐师伐我”这件事上同乡人和曹刿的态度有何不同呢?让学生再读两人的对话,并指名学生翻译这两句。
(希望学生通过阅读、理解两个人的不同态度,通过对比感受曹刿身上的品质,也就进一步理解了“请见”的“请”字所包含的信息了。
)“肉食者谋之,有何间焉?”看出同乡人对战事漠不关心,觉得事不关己。
而曹刿的一番“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的言论,不仅道出了他请见的原因,而且表现出他是一个关心国事,有责任感的人。
教师总结:从曹刿的请见中,我们可以看到作为一个普通的百姓,在国难当头之时,他主动请求进见鲁庄公,足见他一腔爱国的热情和一份以国事为己任的责任心。
4. 见鲁庄公之后,曹刿和鲁庄公讨论了什么问题?(学生很快找到“何以战”,即作战的先决条件,有何准备。
)5. 齐读这一部分,让学生看看鲁庄公认为作战的条件是什么,曹刿又是怎样评价的。
(这里我让一个学生读文中的对话,一个学生翻译它的意思,然后再概括。
学生在逐句的朗读、翻译、概括中可以看到鲁庄公借小惠赢得近臣的拥护,借小信赢得神灵的保护,这两点都被曹刿否定了。
在曹刿的启发下,鲁庄公终于认识到人民的重要性,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
)(因为三次对话在翻译上是有一定难度的,我们的学生直接概括的能力很有限,所以虽然前一课时中已经解决了字词的障碍,但阅读的过程中这样的提问一来可以让他们进行文言翻译的巩固,二来也可以让他们一步一步更好的理解曹刿的战略思想。
)6. 曹刿在见鲁庄公时其实心中已有战略,为何还要问鲁庄公呢?(明确:引导鲁庄公,让他自己明白取信于民的重要。
)7. 再齐声朗读第一段,让学生思考,在战前这一部分的内容中,是否印证了曹刿的话“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在详细分析第一段之后,这一环节的设计既让学生的目光放到全段上,由分到总,又抓住“鄙”、“远谋”二字,为下面人物形象的归纳做好准备工作。
)(学生可以答出鲁庄公以为小惠小信就可取胜是他目光短浅的表现,而曹刿却深知取信于民的重要性,足见其“远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