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甲骨文

甲骨文


汉字的鼻祖

从甲骨上的文字看,它们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的 用笔、结字、章法三要素。其用笔线条严整瘦 劲,曲直粗细均备,笔画多方折,对后世篆刻 的用笔用刀产生了影响。从结字上看,文字有 变化,虽大小不一,但比较均衡对称,显示了 稳定的格局。从章法上看,虽受骨片大小和形 状的影响,仍表现了镌刻的技巧和书写的艺术 特色。“甲骨书法”现今已在一些书法家和书 法爱好者中流行,就证明了它的魅力。
甲骨文简介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 字”、“王八担”、“殷契”,是殷商时代刻 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19世纪末年在殷代都城 遗址被今河南安阳小屯发现,继承了陶文的造 字方法。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 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 上的文字。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体系 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于1898年为古董商、 金石学家所识别,之后在殷墟(河南安阳小屯村) 大规模挖掘,有大量的龟甲兽骨出土,加上别 地的零星采集,至今已收集十几万片,其中单 篇文章最长

青铜器是由青铜(红铜和锡的合金)制成的各 种器具,诞生于人类文明的青铜时代。由于青 铜器在世界各地均有出现,所以也是一种世界 性文明的象征。最早的青铜器出现于约5000年 到6000年间的西亚两河流域地区。苏美尔文明 时期的雕有狮子形象的大型铜刀是早期青铜器 的代表。青铜器在2000多年前逐渐由铁器所取 代。中国青铜器制作精美,在世界各地青铜器 中堪称艺术价值最高。中国青铜器代表着中国 在先秦时期高超的技术与文化。
鸮尊

介绍





甲骨文主要发现于河南安阳殷墟,迄今为止发掘出存世的大约有15.4万片刻有文 字的甲骨。其中大陆收藏的有97600多片,台湾收藏的有30200多片,香港有89片, 因战争和商业因素流散到海外日本、美国、英国、加拿大、法国、前苏联、德国、 瑞士、比利时、荷兰、瑞典等12个国家有26700多片。其中日本在侵略中国时曾有 组织地在殷墟盗掘,因此收藏最多,有12000多片。目前世界上有500多位学者专 门研究甲骨文,发表专著有2000多篇。 商周非常迷信,商周王常用甲骨占卜吉凶,并将占卜的事情、时日和结果等刻在 上面,故甲骨文字也称卜辞。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气候、习尚等许多方 面,是研究当时历史的重要资料。 甲骨文大约有4500个单字,已解读的有三分之一左右。根据研究,甲骨文中已经 使用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的汉字造字法。在字义的使用上可以明显看出假 借方法。形声字占25%左右。今天,形声字占90%左右。 甲骨文和是汉字成熟的标志,和楔形文字、象形文字一样属于表意文字,也是目 前世界上唯一使用的一种表意文字的前身。它的书写材料一般为龟骨、牛肩胛骨, 也可以刻在墙壁,木器,石器等处,有刀刻的,也有朱书、墨书的。中国古代长 期存在,春秋后期汉字脱离甲骨形态,逐渐不被认知,但是一般会被当做“龙骨” 卖给药材商做药材之用。直到1899年(清光绪25年),在一个偶然机会里由金石学家 王懿荣发现被考证为商周遗物。 民国初年经董作宾先生的研究整理,将收集到的甲骨文分为五期:盘庚武丁时代、 祖庚祖甲时代、禀辛康丁时代、武乙文丁时代、帝乙帝辛时代。郭沫若在研究了 甲骨文以后,认为甲骨文从初创到成熟,起码要经历1500年以上。
简介

这些甲骨文记载的内容极其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 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 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从甲骨文已识别的约1500个单字来 看,它已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造 字方法,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中国商代和西周早期(约公 元前16~前10世纪)以龟甲、兽骨为载体的文献。是已知汉语文献 的最早形态。刻在甲、 骨上的文字早先曾称为契文、 甲骨刻辞、 卜辞、龟版文、殷墟文字等,现通称甲骨文。商周帝王由于迷信, 凡事都要用龟甲(以龟腹甲为常见)或兽骨 (以牛肩胛骨为常见)进 行占卜,然后把占卜的有关事情(如占卜时间、占卜者、占问内容、 视兆结果、验证情况等) 刻在甲骨上,并作为档案材料由王室史 官保存 (见甲骨档案)。除占卜刻辞外,甲骨文献中还有少数记事 刻辞。甲骨文献的内容涉及当时天文、历法、气象、地理、方国、 世系、家族、人物、职官、征伐、刑狱、 农业、 畜牧、田猎、 交通、宗教、祭祀、疾病、生育、灾祸等,是研究中国古代特别 是商代社会历史、文化、语言文字的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甲骨文的特点

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 系统的文字了。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 但是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其主要特点: 1.在字的构造方面,有些象形字只注重突出实物的特征,而笔画 多少、正反向背却不统一。 2.甲骨文的一些会意字,只要 求偏旁会合起来含义明确,而不要求固定。因此甲骨文中的异体 字非常多,有的一个字可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写法。 3.甲 骨文的形体,往往是以所表示实物的繁简决定大小,有的一个字 可以占上几个字的位置,也可有长、有短。 4.因为字是用 刀刻在较硬的兽骨上,所以笔画较细,方笔居多。 由于甲骨 文是用刀刻成的,而刀有锐有钝,骨质有细有粗,有硬有软,所 以刻出的笔画粗细不一,甚至有的纤细如发,笔画的连接处又有 剥落,浑厚粗重。结构上,长短大小均无一定,或是疏疏落落, 参差错综;或是密密层层十分严整庄重,故能显出古朴多姿的无 限情趣。 甲骨文,结体上虽然大小不一,错综变化,但已具 有对称、稳定的格局。所以有人认为,中国的书法,严格讲是由 甲骨文开始,因为甲骨文已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 章法。
12生肖甲骨文写法
甲骨文书法




殷王武乙贞问祭祀先王的占卜用牛肩胛骨 安阳殷墟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我国最早的系统 文字,也是比较成熟的文字。而上古文字的点横撇捺、疏密结构,用今天的眼光去看,确实 初具用笔、结体、章法等书法要旨,孕育着书法艺术的美,很值得欣赏与品味。以甲骨文而 言,郭沫若在1937年出版的《殷契粹编》的序言中,就对其书法体现非常赞赏:“卜辞契于 龟骨,其契之精而字之美,每令吾辈数千载后人神往。文字作风且因人因世而异,大抵武丁 之世,字多雄浑,帝乙之世,文咸秀丽。而行之疏密,字之结构,回环照应,井井有条…… 足知现存契文,实一代法书,而书之契之者,乃殷世之钟王颜柳也。” “钟王颜柳”指的是古代的四位大书法家。殷代的“钟王颜柳”们,就是那些书刻卜辞 的史官卜人。正是他们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史料,也留下了一份份珍贵的上古书法作品。若 就甲骨文书契形式作粗略的一瞥,会发现早期字体较大,像罗振玉编《殷虚书契菁华》所收 录的许多武丁时期的卜辞,非常大气、醒目;而到商末帝乙、帝辛时代,字变得细小委琐; 至于西周甲骨文则更是细若粟发。 甲骨文风格类型:一是劲健雄浑型;二是秀丽轻巧型;三是工整规矩型;四是疏朗清秀 型;五是丰腴古拙型。总之尽管甲骨文是契刻出来的文字,但笔意充盈,百体杂陈,或骨格 开张,有放逸之趣;或细密绢秀,具簪花之格,字里行间,多有书法之美。 所谓“甲骨文书法”,大抵有两层意思。一是指以商周甲骨文字体结构、书法特征为宗, 加以工整地摹写而成的书法作品。这类作品可以按照需要集古字以组合为新句子。内容是新 的,字却如同三千年前殷人的入笔文字一般饶富雅趣。但是甲骨文总共才二千多字,其中还 有不少尚未释出的怪字(特别是人名、地名),真正派上用场的不是很多。因此一旦遇到甲 骨文中没有的字,而所书写的对联、题词中又无法代替,就只好进行偏旁拆零,自己拼接了; 再拼不出,就要到金文等其他古文字里去讨救兵。进行这项创作的首要人物是罗振玉。1921 年他在研究之余,将甲骨文用毛笔书写成楹联,出版了《集殷墟文字楹帖》。继之有章钰、 高德馨、王季烈等人,也仿效集字创作。一些古文字学前辈如董作宾、商承祚、唐兰、于省 吾等也擅长甲骨文书法,这是本真意义上的甲骨文书法作品。另一层意思是指借鉴甲骨文特 征加以自行创作的现代书法作品。他们将甲骨文视作一种灵感,仅仅是艺术创作中的一点启 示,而并不在于追求“形似”。因此,他们并不严格按甲骨文的书法特征去写,可能是综合 了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等多种古文字的特点而创作。这样的书法艺术与古文字学虽有关 系,但不是亦步亦趋。
甲骨文
让我们一起走进甲骨文。。。
甲骨文的发现

清末光绪25年(公元1899年)秋,在北京清朝廷任国子监祭酒(相当于中央 教育机构的最高长官)的王懿荣(1845—1900)得了疟疾,派人到宣武门外 菜市口的达仁堂中药店买回一剂中药,王懿荣无意中看到其中的一味叫 龙骨的药品上面刻划着一些符号。龙骨是古代脊椎动物的骨骼,在这种 几十万年前的骨头上怎会有刻划的符号呢?这不禁引起他的好奇。对古代 金石文字素有研究的王懿荣便仔细端详起来,觉得这不是一般的刻痕, 很像古代文字,但其形状又非籀(大篆)非篆(小篆)。为了找到更多的龙骨 作深入研究,他派人赶到达仁堂,以每片二两银子的高价,把药店所有 刻有符号的龙骨全部买下,后来又通过古董商范维卿等人进行搜购,累 计共收集了1500多片。 他对这批龙骨进行仔细研究分析后认为,它们并非什么“龙”骨,而是 几千年前的龟甲和兽骨。他从甲骨上的刻划痕迹逐渐辨识出“雨”、 “日”、“月”、“山”、“水”等字,后又找出商代几位国王的名字。 由此肯定这是刻划在兽骨上的古代文字,从此这些刻有古代文字的甲骨 在社会各界引起了轰动,文人学士和古董商人竞相搜求。


青铜器 食器 ▪ 鼎 ▪ 鬲 ▪ 甗 ▪ 簋 ▪ 簠 ▪ 盨 ▪ 敦 ▪豆 酒器 ▪ 爵 ▪ 角 ▪ 斝 ▪ 觚 ▪ 觯 ▪ 兕觥 ▪ 尊 ▪卣 ▪ 盉 ▪ 方彝 ▪ 勺 水器 ▪ 罍 ▪ 壶 ▪ 盘 ▪ 匜 ▪ 瓿 ▪ 盂 乐器 ▪ 编铙 ▪ 编钟 ▪ 编镈 兵器 ▪ 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