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货币层次的选择及原因分析

中国货币层次的选择及原因分析

中国货币层次的选择及原因分析
内容摘要:我国进行货币供应量层次的划分和统计首先应根据理论定义并结合实证分析的方法界定货币的范围,然后在此范围内进行货币层次的划分,但最重要的是要整个分析过程中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从而做出符合对本国经济进行预测和调控的要求的货币层次的划分。

本文将结合以上的思路探究中国的货币层次选择之路。

关键词:货币供应量货币层次M0 M 1 M2
一、货币供应量的层次分解
所谓货币供应量,就是一定时点上社会货币的存量,一般表现为流通中的现金和除政府之外全部居民和机构在金融机构的存款,反映的是社会的支付和购买力。

一国在统计其货币供应量时一般都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流动性原则,即按照居民和机构的金融资产流动性指标准确定货币和准货币,把货币供应量划分成不同层次;二是统计对象的完整性原则。

货币统计量统计对象应是在本国经营一年以上的、与货币统计量有关的所有金融机构的负债;三是与国际接轨及结合本国国情原则。

在根据以上原则统计货币供应量的基础上,国际上对货币供应量进行了层次的划分,各个层次的统计指标构成了货币供应量的统计指标体系。

结合西方的实践经验,我们一般把货币供应量划分为三个层次:
M0 =流通中的现金。

它的特点是(1)在各层次货币供应量中,它的现金流动性最强。

(2)因为现金在现实生活中的周转速度是很快的,引发的商品需求量也是很庞大的,这些商品需求在总商品需求中的份额是明显超过它在货币供应量的所占比重的。

(3)但因为它作用的领域还是很有限,所以远未能囊括社会上的所有商品需求。

M1 =流通中的现金+单位活期存款。

它的特点是(1)因为企业或单位的活期存款,可直接以支票形式从帐户中提取,所以M 1 的流动性也较强,但周转速度小于、接近于M0。

(2)就一般情况而言,单位活期存款相当于现金的三倍,再加上M1本身的周转速度也很快,所以引发的商品需求量接近于M0的三倍。

(3)单位活期存款具有双重性质:一方面类似于现金,而另一方面又属于货币积累。

M2=流通中的现金+全部企业存款+全部居民储蓄。

其特点是(1)因为它包括了企业的定期存款和居民储蓄,所以流动性不如前两个层次强,周转速度也教慢。

(2)居民储蓄是信贷资金的一个主要来源,它与企业定期存款进入商品市场成为商品的需求,主要是借助银行的信用贷款来实现的。

当信贷资金转为了企业活期存款时就成为了M1的一部分,所以M2对M1来说是有重要作用的。

(3)M2包含M 1的意义在于预测后续时期商品需求变化的方向和程度。

二、中国货币层次划分的演变
在以上概述了西方的货币层次分解后,接下来我将我们国家对货币层次划分的一个历史演变做一个介绍,从而来探索中国是如何结合西方的经验来逐步明确自己国家货币层次划分的。

在1980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派人到我国考察,因我国当时还没有独立的
中央银行,所以对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简单做了如下的层次划分:M 1=现金+企业存款
M2=现金+企业存款+储蓄存款+农村存款+其他存款
当时的这个货币层次的划分比较简单,虽然统计上具有可测性,政策上也具有可控性,但在“其他存款”这一项外延太广,于是在后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后根据其新的金融统计说明,“其他存款”包括机关团体存款、财政存款、基本建设存款等。

因此为了便于中国人民银行分层次控制货币供应量,对1980年的货币层次划分做了调整。

于是,在1988年中国人民银行出台了另一个划分方案,主张根据流动性的强弱划分,重点监测能够创造货币的金融机构,并兼顾到统计数据的及时取得、金融宏观调控要求的原则。

这一划分方法是:
M0 =流通中的现金。

M 1 =流通中的现金+银行、农村信用社的企业活期存款+农村集体活期存款+机关团体存款
M2= M 1+企业存款+自筹基建存款+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其他存款
M3= M2+财政存款+债券+其他金融机构
此后中国人民银行在货币供应量的层次划分以及层次统计方面不断积累经验,并于1994年第三季度起,正式按季定期向社会公布各层次的货币供应量的统计监控指标。

至此,我国货币的层次划分得以确定下来。

各层次货币供应量的统计数据均取自经统计整理后的银行概览,货币层次划分的依据是流动性的强弱,M0流动性最强,M 1次之,M2流动性最弱。

各层次货币量的定义是:M0 =流通中的现金。

M 1 =流通中的现金+企业活期存款+农村存款+机关团体存款
M2= M 1+企业单位存款+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信托类存款+其他存款
M3= M2+金融债券+大额可转让存单
三、针对我国货币层次选择的原因分析
一般认为,要使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层次划分有效反映我国货币政策的效果,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可测性,二是可控性,三是相关性。

1994年货币层次选择的方案是在我国的金融统计中,根据我国实际情况、货币流动性的差别、货币性的强弱以及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具体需要来划分货币层次。

(1)M0层次分析
虽然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不用这一层次,但我国仍需要使用这一层次。

原因一是现金在我国长期以来都是消费品需求的主要构成部分,现金量的变化对消费品价格的影响最为直接,因而对经济和人民生活有着重大的影响,控制现金量对于调节消费品需求、控制消费品的价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原因二是现金收入是我国居民收入的主要形式,其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变化。

原因三是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广大农村居民的日常消费基本都是以现金为主要支付手段。

所以说即使现在信用卡使用开始频繁,但并没有改变目前现金仍然是影响居民最终消费水平的最重要货币的地位。

(2)M 1层次分析
为了遵循国际通用的定义原则,我国将这一层次定义为现金与所有支票帐户存款、信用卡存款之和。

M 1是现实的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之和,是为人们所接受的货币,而支票帐户存款和信用卡存款是现实的购买力,其所有者随时都可以用来购物,是当然的货币。

(3)M2层次分析
M2层次是在M1层次的基础上增加了非支票帐户储蓄存款、企业定期存款等准货币而得。

但从2001年起,中国人民银行就修改了原有的M2层次的统计口径,修改后的是M2统计口径为:M1+居民储蓄存款+单位定期存款+单位其他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

新的统计口径主要是增加了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原因是股民保证金在向存款转化时,通常是转化为居民的活期储蓄或机构的活期存款,而这里的“活期”绝非一般意义上的“真正的活期”,溯源而上,作为意图基本明确的购买股票等金融资产的股民保证金的形成,确切地讲,它主要来源于定期储蓄或存款的分流,这里只不过采取了“活期”形式,且主要仅是金融商品的潜在购买力而已。

(4)M3层次的分析
在这一层次中,计入了金融债券这类非货币金融资产,原因是考虑到其发行与兑付会影响流通中的货币量,当公众购买了金融债券时,流通中的货币量减少,公众持有的债券量也随之而减少。

而另一个计入的是大额可转让存单,主要是参照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做法。

在美国,将大额可转让存单计入M3层次的原因是1、CDs真正体现了“大额”的特点(一般在10万美元以上),主要由机构持有;2、CDs在二级市场上虽然可以自由转让,但在到期之前,持有者不可以向发行者提出兑现要求;3、CDs的在二级市场的价格随着市场利率的波动而发生变化。

在这种情况下,对其持有者而言,CDs是一种出于投机目的的资产持有方式。

随着我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经济市场化程度逐步加深,国民收入的逐步提高以及金融市场的发展使得居民可供选择的金融资产越来越多时,出于投机目的的货币持有额将进一步增大,其对经济的影响力也将日渐突出。

四、总结
综上所述,中国人民银行结合西方发达国家与自身多年经验总结出中国货币层次的划分,在这整个过程以及未来的发展中,最重要的还是要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从而做出符合对本国经济进行预测和调控的要求的货币层次的划分。

参考文献:
[1] 付小荣《对我国货币层次划分的几点认识》〈〈财政金融〉〉2006-6
[2]沈伟基蔡如海〈〈关于我国货币层次划分的几点看法〉〉〈〈资本市场评论〉〉2001-7
[3]闻潜〈〈货币供应量层次分解的理论思考与整体评价〉〉〈〈华南金融研究〉〉1999-10
[4]包祖明〈〈中国货币供应规划及其方法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5]魏义俊〈〈货币总量控制重点层次选择和控制度分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