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当前的挑战与任务——谈本次会议的论题
当前的挑战与任务——谈本次会议的论题
没有包医百病的最优技术,所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都必须具 体问题具体分析
工程问题没有标准(唯一)答案,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我们这个专业最高的境界不是繁复的计算和高新技术,而是
对技术恰到好处的精妙地运用——创新就是这样来的!
如何讲课和出习题
空调系统的形式是怎么发展过来的?
几种不同系统形式是怎么发展出来的?为什么全空气系统在 美国得到充分发展(双风道、VAV)而日本则喜欢半集中系 统(风机盘管,VRV多联机)?
能够满足本科生生产实 习的要求
应大力推动实战型运行调试实习
实战型实习的内容
为现有的楼宇空调系统进行调试、能耗诊断
实战型实习的可行性
大量的公共建筑存在性能与能耗上的问题,有庞大的社 会需要
实战型实习的必要性
锻炼教师队伍的工程能力和对专业的深入认识 学生真正学到东西,训练了综合能力 从中找到新的科研方向和题目
公共基础课 公共基础课 金工实习2 军训3 专业基础课、公共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 认识实习3、建筑实习2 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专业课 运行(生产)实习5 综合课程设计12 专业提
高课与
综合论文训练15 任选课
讲授型课程引入实践环节
例1:建筑环境学
二年级下学期上课,32学时,学生第一次接触专 业内容
大面积滞留区
气流短 路严重
不同气流组织类型 组合的实例
中 庭
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要避免只是学一个死模式 课程设计的题目应为学生提供更大综合运用
知识的空间 设计重点
方案设计:要强化方案能力,一定要做空调采暖 方案和冷热源方案的对比分析
初步设计:细化过程分析 施工图设计:了解表述方法
关于实习
问题举例
给办公楼设计空调系统,请对比一下VAV和风机盘 管加新风两种系统在能耗和环境性能方面优缺点
100%的答案:VAV优于FCU+OA 理由
VAV是先进技术 VAV可以适应负荷的大变化,所以更节能 VAV具有独立调节功能 VAV可以维持均匀舒适的室内环境 背出一大篇教科书上写的VAV和FCU系统定义、组成、优
大量罗列技术和设备,但对其特点、适用条件只是概念化的 介绍,缺乏深入的分析。
重点放在了教学生做细致的设计计算,但对大方向的问题却 没有涉及。
分析能力的培养要贯穿整个课程体系
专业课(以暖通空调为例)
重点讲方案分析,包括系统构成特点、原理、适用 性、空气处理方案、气流组织形式的用法等
课程设计、毕业设计
技术组合方案分析:在某种条件下,为达到某种目的,如何 选用不同的技术
没有必要讲的内容
非关键的技术细节 设计和校核计算
专业课该怎么讲?
课堂教学中应强调基本概念、原理与宏观的技术分析,讲 的是精华,是“导读”。
切忌“纲”的内容不够,讲得太细,导致只见树木,不见 森林
突出“纲”,是教师的长处、学生的短处 教师的体会、思想是最吸引人的,否则大家可以自己去读书
课程建设特点:把实践教学作为夯实理论基础、培 养专业实践能力、拓宽专业知识面、提高教学效率 的重要途径
特点:实践教学时间长,任务非常饱满
实习
认识实习:3周
建筑实习:2周
运行(生产)实习:5周
综合课程设计
16周,12学分
时间之长, 在全国名列 前茅
课程实验
设计型课程实验,占用大量课外时间
为什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非常重要?
靠教师讲课技巧的提高是远远不够的
更重要的是
知识灌输型
启发引导型、学生主动参与型
专业课程的内容需要合理地设计、规划
专业课到底该讲什么?
——先搞清楚专业课是什么东西
基础课
专业课
基础课是Science
专业课是Technology
基础理论是相对稳定的, 每一个进步都会带来技 术质的重大变化
技术细节与技巧问题
依靠学生自己解决:习题、阅读(习题的设计有讲究) 留待动手型环节中解决,靠学生自己体验
优点
在有限的学时内,提高了效率,提高了教学质量 提高了教师讲课的精彩度和吸引力
专业课该怎么讲?
应该告诉学生的是:
现有的技术是怎么发展过来的,其局限性是什么,对未来的 展望
“高技术”不是为了“高”而产生的,只要简单技术就可以 解决的问题就不需要复杂技术
2
?
1
1 2
典型上侧送风的温度场(设计标准26℃)
6℃温差送风,送风温度20℃,风口尺寸0.5×0.1,风量 0.1m3/s,出口风速2m/s,风口位置距吊顶0.1m。
工作区
降低送风速度的温度场效果
6℃温差送风,送风温度20℃,风口尺寸加大 至0.6×0.3,出口风速0.55m/s
加大送风温差的速度场
特点
充分利用学生的课外时间进行实践教学
要求
每人要求做2个大作业,至少有一个实验型的内容 期末每人选择一个大作业进行答辩
考核
平时作业20%,期末开卷考试30%,大作业50%(文字 报告20%,口头报告30%)
大作业选题
研究生提出并招聘参加者,教师把关
讲授型课程引入实践环节
大作业
学生普遍反映大作业对他们的学习方法影响很大
重点:设计方案的分析和论证,方案的实现方法 施工图并不应该是最重要的环节。
实习与实验
竣工和运行调试,锻炼系统分析能力
专业课该讲什么?
专业课与其他教学环境的关系
上要密切联系基础课程,下要密切联系工程实际
应该讲的内容
技术和设备的特点、原理、发展背景、应用条件、优缺点判 断——以工程应用为依托来介绍
灌输的知识比高职高专 多,但学生记不住
分析问题的能力不比高 职高专强
动手操作能力比高职高 专差
总结
本科教育的关键
打下宽厚的理论基础 对建筑环境系统的分析能力
定型产品越来越多 ——掌握性能 系统形式越来越复杂,规模越来越大——整体分析
如何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从两个角度入手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实践环节:32
夏季学期:17 综合论文训练:15
第一学年
第二学年
第三学年
本系教 师授课
第四学年
公共基础课 公共基础课 金工实习2 军训3 专业基础课、公共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 认识实习3、建筑实习2 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专业课 运行(生产)实习5 综合课程设计12 专业提
高课和
综合论文训练15 选修课
缺点
反映出来的问题
学生缺乏分析能力和思辨能力, 只会纸上谈兵
有知识,缺能力 不能把背的知识与问题结合
什么样的学生是实用型的人才?
遇到一个现象:水泵总被烧坏
毕业生A:熟练地修好水泵,装好,但一次一次地又被烧 坏。
毕业生B:认为系统阻力太大,把泵憋坏了。建议业主换 一个大泵或者换一个大电机。
毕业生C:观察了水系统的结构和阀门的开度,研究了水 泵的性能曲线,翻阅了教科书,认为水泵的扬程选得太大, 导致运行电流过大。建议业主换一个小泵。
对专业有所了解,并提高了兴趣 从被动学习转变到主动学习,学会不依赖课堂和教材,会利用参
考书和查阅文献 第一次学习做研究型的实验,知道什么叫做研究 二年级就开始进入实验室参与专业研究工作
学生对校园不同区域热岛现象进行测试分析
专业课是使基础理论的扎实化的环节,让学生“开 窍”
专业课的内容
传统的观念:强调知识的灌输
从基本原理、系统结构特点、设计计算、校核计算、课程设 计,形成一个独立封闭的体系,甚至似乎与前面学过的基础 课无关(有大量简化的经验公式)。
存在的弊病
只告诉学生这个技术现在就是这样的,但没有告诉学生为什 么现在是这样的,它的历史和未来又是什么样的
难度
教师敢不敢去动手接活?从免费服务入手! 工作量和难度加大
清华大学的做法
培养方案与教学安排
总学分要求:175
143理论+32实践,理论 课学分含实验和课程设计。 人文社科类:35 自然科学基础:36 工程技术基础:43 专业课:29
必修主干专业课:11 综合课程设计:12 专业任选课:6
培养方法
较少基础课 专业课门类多,介绍为主 实习着重操作能力训练
两种人才都是亟需的,最忌两边都够 不上!
重点院校
研究生培养和科研水平 很高,但与本科教育脱 节
本科教育不比高职高专 强多少,只是靠生源好 来弥补
如果缺乏对应用问题的 思维能力,就不可能培 养出对科学问题的思维 能力
地方院校
本科与高职高专教育的区别
本科教育
以培养工程师为目的 基础厚,适应能力较强 重分析能力 通识型专业人才,有发展
后劲
培养方法
较厚实的基础理论培养 专业课训练重思考与分析 实习内容要综合运用知识
高职高专
以培养技术员为目的 基础相对薄,重专门知识
传授 重操作能力 专才,基本定型
安装、制作型实习
技能训练、技工操作
通过短期训练学习一种 技能,与前面学习知识 关联不大
可以放在入学不久,甚 至作为认识实习的一部 分
不足以完成本科生的生 产实习训练
施工调试、运行调试 实习
知识的综合运用,工程 师训练
通过一个短期的环节把 长期学习的知识进行实 际运用
一定要放在主要专业课 完成之后
专业课也需要传授一定的知识,但只相当于粘合砖 石的灰沙,而更重要的是学会盖房子的方法
基础课
专业课
基础课与专业课
创新能力靠的是扎实的基础理论
要有足够数量和质量的砖石才能盖好房子 没有扎实基础的创新搞出来的是伪科学 缺乏宽厚的基础就没有创新的思路
专业课的学习反过来会促进理论基础的扎实
盖房子的时候能够发现砖石是不是够多,是不是够 结实
实践教学介绍
理顺课程体系,减少纯讲述型的课时,利用专业实践培养灵 活应用基础知识的能力,又强化了专业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