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基于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设计框架案例分析
基于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设计框架案例分析
) 132 )
基于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设计框架案例分析
然而, 这些有关能力的描述往往是若干具体 能力的概括和归纳, 在具体的教学中都显得较为 模糊, 不易实施和评 价。因此, 还需要进 一步细 化, 最终形成在教学中可以培养和评价的具体能 力。另一方面, 由于每所高校的办学定位、办学资 源和办学特点并不完全相同, 能力培养的目标和 要求也不 应该完 全雷同, 应 该有自 己的专 业特 点。[ 8] 再者, 在按专业培养人才的模式下, 专业能 力中还应该包括与之对应的职业所需的能力。
一、能力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框架 能力是指能够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主 观条件, 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 并使活动得以顺利 进行的心理特征。[ 3] 在按专业培养人才的模式下, 哪些是一所高校某个 专业毕业生应 该具备的能 力? 这些能力应该由哪些课程来培养? 如何对学 生的能力进行有效的评价? 这是设计能力培养为 重点的课程体系时应该认真探讨的问题, 也是康
/ 元认知能力0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过程进行
普遍认识也是一致的。[ 14]
认知的能力。[ 16] 如个体对自己学习/ 能力0 概念的
在此基础上, 我们利用问卷进一步征求了教 过程有所认识, 能够评价是否习得这法。通过对调查 监控自己习得这一概念的过程, 包括如何评价自
) 133 )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1 年第 1 期
些主要问题: [ 11] 缺乏独立解 决问题的能力, 对工
扰能力0 与/ 学习控制能力0 在很大程度上是相关
具和方法的应用不熟, 动手能力差, 责任心和纪律 的) 。作为案例研究, 我们尊重了教师的选择, 在
性不强, 承受压力的能力不足, 缺乏团队精神和交 分析过程中也未将其归纳合并, 而是将这些相近
基于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设计框架案例分析
巩建闽 萧蓓蕾
= 摘 要> 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已经成为高校的共识。本文分析了一个围绕能力进行课程体系设计的框架, 探讨了能力培养的评价问题。对某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如何将能力培养分解落实到课 程中进行了实证研究, 用统计方法对能力的聚类 分析得到了一些有探索价值的结论。提出了在课程大纲中明 确能力培养要求的思路, 并指出毕业论文环节对 能力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 关 键 词> 能力导向 专业能力 能力类型 培养能力课程 = 收稿日期> 2010 年 8 月 = 作者简介> 巩建闽, 德州学院副校长、教授、博士; 萧蓓蕾, 德州学院副教授 。
上述一些与职业密切相关的能力, 教师普遍认为 度一般) 。
/ 不是专业教师关心的问题, 教师只能在课堂上做
为了使教师对毕业生应该具备的能力的认识
适当的引导, 主要是靠非专业课程来培养, 是学生 更清晰和理性, 为落实能力的培养提供科学的依
自己的修养和学生管理工作者的责任, 能力的提 据, 我们参考了心理学中的分类, 将这五类分别称
当今, 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已成为高校的共识。 但是, 国内高校的教学长期以来过于注重知识的 传承、积累和记忆以及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 性, 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缺乏足够的重视; [ 1] 现有 关于能力培养的文献多停留在理念或理论探讨层 面, 或陷于具体教学经验阐述, 能真正指导改革实 践、具有方法论意义的研究并不多见。
通过加强对课程教学中相关能力的评价, 促 使能力培养落到实处。而如何建立一套科学、合 理、可靠的评价方法, 是地方高校在能力培养改革 中应该关注的一个重点。
二、案例研究: 某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能力 培养的方案设计
2004 年5 关于计算机人才需求的调研 报告6 指出了目前国内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存在的一
流能力, 写作水平有待提高等等。笔者的一项调 的能力作为检验结果是否可靠的验证项目。
查也发现, 该专业毕业生在职业写作、演讲、组织
表 2 中的/ 类均值0是该类中所有能力重要程
管理能力、交际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许多方面与 度的平均值, 其大小反映了该类能力对毕业生的
用人单位的需求有较大差距。[ 12]
本专业毕业生应该具 备的能力开展 了广泛的讨 数学应用能力必不可缺, 这一能力与较强的逻辑
论, 筛选出了 41 种在知识、技能、认知、情感、动机 思维密切相关。作为工科专业毕业生, 工程思维
等方面, 大家认为毕业生应具备的主要能力, 这些 能力也非常重要。
能力在专业领域内的认同度较高, 与业界人士的
2. 确定培养能力的具体课程。 专业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专业课程, 而本科课 程主要围绕学科知识来组织。对于国内大多数地 方高校而言, 在现行的课程编排基础上, 改革传统 教学方法, 注重加强能力的培养和评价, 会比完全 照搬国外模式更有效。因此, 要实现一个专业整 体的能力培养目标, 就要通过顶层设计的方法, 将 能力培养的目标细化并分解到具体的课程中, 明 确每门课程对能力培养的目标和任务。 戴尔蒙德 能力培养框架给 出了一种 分析路 径。首先要明确培养目标中经过细化后可以直接 在课程中进行培养和评价的能力, 并将这些能力 和专业所开设的课程罗列出来, 再由全体教师讨 论, 每项具体能力究竟是在哪些课程中进行首次 介绍或初次培养, 在哪些课程中可以得到进一步 拓展和发展, 在哪些课程中可以作为学生已具备 能力直接应用, 甚至可以在哪些课程中对前期所 培养的某些能力进行评价。这实际上是建立了能 力与课程之间的一种培养关系。 表 1 作为一个集能力的培养、拓展、应用和评 价为一体的分析框架, 无论是对于能力的选择, 还 是选择培养能力的课程, 在实际操作中都需要一 个团队共同参与。因此, 这也是一个集中集体智 慧并达成共识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可以使教师 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讲授的课程并非是一个知识的 / 独立王国0 , 而是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部分或 环节, 而且还可以使教师明确所授课程在培养学 生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样一个集思广益的过 程, 无论对于构建学生的能力培养目标, 还是形成 教师的能力培养意识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 建立科学的能力评价措施。 尽管可以利用表 1 的框架, 通过后续课程对 前期课程的能力培养效果进行一定的评价, 但要 构建一个具有较高可信度和可操作性的能力评价 体系却并非易事。因此, 欧美高校常采用不同方
重要程度, 其中, 数字/ 30 表示重要程度最高, / 20
针对这一现状, 本案例专业提出了加强能力 表示重要程度一般, / 10表示不重要。/ 类别0 是按
培养的要求。但调查却发现, 教师普遍未意识到 重要程度从大到小排列的, 即第一类最重要、第二
应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相应能力, 特别是对于 类次之、第五类重要程度最低( 教师们认为重要程
于能力的要求去处理。因而, 其中某些能力具有 作的基本能力。同时, 要掌握本学科飞速发展的
相似性( 如/ 终身学习能力0 与/ 自学能力0 , / 抗干 最新知识, 英文阅读也是必不可少的能力之一。
表2
案例专业的教 师对能力重要程度的认识分类
类别 第一类 第二类 第三类
第四类 第五类
相关能力
自学能力, 终身学习能力, 协作服从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 创新能力, 应用数学的能力, 知识迁 移能力, 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求职能力, 工程思维能力 自我激励, 抗干扰能力, 学习控制能力, 自信心, 适应环境, 制订计划, 情绪控制 算法理解与设计, 实际程序开发能力, 主流数据库 操作能力, 英语阅 读, 各种文档 编写, 网络 设备配置, 网络应用软件开发, 主流编程语言掌握能力 计算机系统的维护能力, 计算机的应用能力 硬件知识( 含接口设计与实现) 形象思维, 辨证思维 决策能力, 组织管理, 公众演说, 交际能力 自我展示 写作能力, 翻译能力, 艺术欣赏能力
法, 例如, 加强课堂评价, 利用不同方式的/ 小组评 价表0 对学生作为团队成员的各种能力进行考核, 使用学习档案袋、日记等对学生的能力进行评价 等等。即使如此, 仍有学者称/ 对学生学习成效的 评价是美国高等教育中的一个软肋0 。[ 9]
考试是评价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 我国高 校长期形成的考试制 度却不利于学 生的能力培 养, 表现为: ¹ 考试形式单一。闭卷考试多, 开卷 考试少; 笔试方式多, 口试与答辩考试少; 理论考 试多, 操作技能与实践能力考查少。º 考试内容 局限。侧重于知识记忆, 综合性、分析论述等主观 性考题较少, 缺少内容及形式设计上的创新。» 评价方法缺乏科学性。考试成绩只 以分数为依 据, 导致学生只重分数不重能力。[ 10]
1. 明确专业的能力培养要求。 首先要明确培养哪些能力。资料显示, 人类 具有的能力多达 200 多种。[ 5] 而不同专业的人才 对能力的要求也有所不同。[ 6] 对于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 学界 从各自角度 进行 了广泛 讨论。 IEET A C2004 认 为, 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应该具备以下 8 项能力: ¹ 运用数学、科学及工程知识的能力; º 设计与执 行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的能力; » 执行工程实 务所需技术、技巧及使用工具的能力; ¼ 设计工 程系统、组件或编程的能力; ½ 有效沟通与团队 合作的能力; ¾ 发掘、分析及处 理问题能 力; ¿ 认识时事议题, 了解工程技术对环境、社会及全球 的影响, 培养持续学习的习惯与能力; À 理解专 业伦理及社会责任。CC2005( Co mput ing Curricula 2005) 也提出了计算学科不同专业方向的 11 个方面 59 种能力要求。[ 7]
要实现能力培养的目标, 就要改革传统的考 试方式, 重视对学生获取能力的考核与评价, 为不 同类型的能力制定相应的操作标准和评价方法, 形成一个相对完整、全面的评价体系。一是要明 确能力考核目标。考试目标要与课程的能力培养 目标相一致, 一致程度越高能力培养的效果就会 越好。而事先让学生明白课程的能力培养要求对 于能力的习得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二是要丰富 考试形式。根据课程特点灵活应用闭卷考试、开 卷考试、口试、成果性考试( 如综合文献调研报告、 课程设计、作品展示等) 等不同的形式, 充分发挥 不同测试形式在能力培养中的优势和作用。三是 采用多元考核方法。将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 相结合, 利用分阶段考核将评价活动通过作业、课 堂讨论、提问、课堂测验等方式贯穿于整个教学过 程中, 引导学生的学习向能 力培养的方向发展。 四是开放性命题与柔性化评分标准相结合。命题 要注重考察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鼓励 创造性思维, 体现开放性。评分标准要鼓励学生 自己研究和实践得出 的有创意并言 之有理的答 案, 使学生在考试过程中成为一个与教师平等对 话的个体, 为独立思考和能力培养提供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