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与现代文阅读专项复习达标检测时间:60分钟满分:60分一、文言文阅读(21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10分)【甲】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乙】齐田氏①祖②于庭,食客千人,中坐有献鱼雁者。
田氏视之,乃叹曰:“天之于民厚矣!殖五谷,生鱼鸟,以为之用。
”众客和之如响③。
鲍氏之子年十二,预于次,进曰:“不如君言。
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④也。
类无贵贱,徒以大小智力而相制,迭⑤相食,非相为而生⑥之。
人取可食者而食之,岂天本⑦为人生之?且蚊蚋⑧囋⑨肤,虎狼食肉,非天本为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哉?”(选自《诸子集成·列子·说符》)【注释】①田氏:齐国姓田的(贵族)。
②祖:祭祀(天地鬼神)之义。
③响:回响,回声。
④类:种类;物类。
⑤迭:交替地,轮流地。
⑥非相为而生:不是为了对方的生存而生存的。
⑦本:本来,原本。
⑧蚋(ruì):吸血昆虫。
⑨囋(zǎn):叮咬。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A.增其旧制.(规模) B.微.斯人(如果没有)C.或.异二者之为(有时) D.中坐.有献鱼雁者(同“座”,座位)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人取可食者而食之,岂天本为人生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A.【甲】文第一段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八个字,写出滕子京的政绩,引出重修岳阳楼和作记一事,为全篇文字的导引。
B.“微斯人,吾谁与归”这句话一方面表现了作者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另一方面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愿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
C.【乙】文通过鲍氏之子反驳齐田氏的一番话,批判了那种认为万物由上天制造出来的唯心主义,赞扬了鲍氏之子的唯物论思想,揭示了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人与自然应平等相处,和谐发展的道理。
D.【乙】文中鲍氏之子认为:天地万物因为大小、智力不同,所以有高低贵贱之分,人是万物中最高贵的种类。
4.【甲】文段抒写了范仲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报国情怀(用原文中语句填写)。
【乙】文中鲍氏之子的可贵品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二)阅读下面的文段,按要求作答。
(11分)【甲】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乙】欧阳修谪滁州,自号“醉翁”。
既老而衰且病,遂退于颍州,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①以来金石②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
”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客笑曰:“子欲逃名③乎?”居士曰:“吾固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不必逃也;吾为此名,聊以志④吾之乐尔。
”(节选自《诗人玉屑》)【注释】①三代:指夏、商、周三代。
②金石:指钟鼎文及碑文。
③逃名:逃避名声,不求名声。
④志:记述。
5.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A.名.之者谁(姓名) B.欧阳修谪.滁州(贬官)C.树林阴翳.(遮盖) D.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以……为乐)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共4分)(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下面对【甲】【乙】两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甲】文第一段由远而近、从面到点,写出了醉翁亭的位置和环境。
B.“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表现出滁州百姓跟随太守出游感到快乐。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说明他们不知道其实是太守暗自为酒醉而乐。
C.【乙】文写到欧阳修最初被贬谪到滁州时,自号“醉翁”;到颍水之滨,便又改变名号叫“六一居士”。
D.【乙】文中欧阳修认为名声不可以逃脱,也没有必要逃避,他取号“六一居士”是姑且用来表现他的乐趣的。
8.【甲】【乙】两文都写到欧阳修的“乐”,二者有区别,请分别说明。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现代文阅读(39分)(一)记叙文阅读(16分)阅读李晓的《小巷里燃起一盏灯》,完成15~19题。
①那一年,因为父亲在城里上班,我由乡下学校转到城里上初一。
②学校晚自习下课以后,我每天要经过一条黑漆漆的没有路灯的小巷子。
腊月里的一天,小巷人家里有人过世,传来哀哀戚戚的哭声,吓得我跌跌撞撞地奔跑。
石板路上有一层青苔,我一个趔趄滑倒在地,门牙把嘴唇磕破了,血一下流了出来。
③我高一脚低一脚地走在小巷子里,突然想哭。
小巷里的风呼啸着打转儿,像是凄凉的哭声。
我想起一个人走在乡下黑夜的山梁上,风也是这么来来回回吹,为了壮胆,我独自哼起了山歌。
④前面一扇窗户突然拧亮了灯,一扇木窗推开了,灯光投射在小巷里的路上。
我抬头一看,只见一位老奶奶正探出头来,朦胧的灯光下,我看见她慈爱的脸。
老奶奶不说话,但我看见她在冲我笑着,那意思是说,________________。
⑤第二天中午放学回家,我经过那条巷子时,只见两个老人靠在两把藤椅上,他们手里各自握着一杯热茶,正笑眯眯地说话。
我明白了,这是小巷子里的一对老夫妻,望一望他们家那木质雕花的窗户,我想,他们差不多与这条小巷子里的风霜岁月同龄吧。
⑥几天后,我晚自习后回家,小巷子里有了灯光,我一看,呀,是老人把一盏灯泡挂在了门前,为我,为我这样怀着胆怯心情回家的人,亮起了一盏灯。
⑦这一盏灯,就这样陪伴着我读到了初三。
初三下学期的一天中午,我放学回家经过小巷,只见两个男人从老人房子里抬出一个人,快步冲出小巷子。
⑧一连两天晚上,小巷子里的灯没有再亮起。
第三天中午,我看见小巷子里搭起了灵堂,照片上笑眯眯的老人,就是那位老奶奶呀,我满脸都是泪水。
⑨几天后,小巷子里的灯又亮了起来。
从那团黄色的灯晕中,我总觉得,那一盏灯光有些温暖..。
我白天从小巷子里经过,那位老人依然躺在藤椅上,手里握着一杯热..,也有些孤独茶,笑眯眯地望着我。
我冲他点了点头,老人也点点头,似乎是向我示意快回家吃饭。
⑩初中毕业以后,因为父亲的工作调动,我又回到乡下中学读高中。
三年后,当我捧着大学录取通知书回到小巷,想再拜访那位可敬的老人。
然而,小巷依旧,木门却紧锁,打听了几户人家,才知道老人早已搬走了,说是到成都工作的儿子那里去了。
⑪怀着一种怅然的心情,我乘船回家。
在江上清凉的夏风中,我默默祝福老人那手里握着的一杯热茶,永远也不要凉了。
⑫多年后,昔日的那条小巷,早已是碧波盈盈的一片湖水了。
三峡工程完工后水位上涨,这个城市的下半身,都已被一湖碧水覆盖。
⑬然而那条小巷子里的灯,依然在我的心里闪烁,它一直温暖地照着我,穿过黑漆漆的迷惘岁月,穿过冰凉落寞的忧郁年代。
⑭在你的人生中,有这样一盏灯吗?也请你,在那小巷子里,为别人,也为自己,燃起这样一盏灯。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9.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请分析第⑨段中两个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请从描写的角度品析第③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请把第④段横线处老奶奶的心理活动补充完整。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细读全文,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写写你为别人“点燃一盏灯”的经历。
(3分) 【链接材料】 50多年来,雷锋精神的接力棒一代代传递而未有懈怠,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不竭的精神源泉。
“一滴水只有融进大海才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才能充分体现自身价值。
”雷锋没有想到,简单的话语却演变成后人前赴后继、薪火相传的行为示范,如何用雷锋精神的灯塔照亮人生价值的坐标也成为后来人思考的永恒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