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衿教案
教师引导
新课教学
一、总述
《诗经》就是我国第一部现实主义诗歌总集,本名《诗》,就是我国第一部古代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公元前十一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六世纪)约五百余年间的诗歌305篇,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汉代将《诗》列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
孔子删诗说
《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篇,以至于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仪……三百零五篇,孔子皆弦而歌之……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挑达就是独自来回走动。女子独自等待对方,在城楼上一个人心烦意乱走个不停,她虽然知道只有一天不见面,却感觉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因此现在“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用来比喻人们的思念之苦。而“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却出自《诗经`采葛》,后世以为出自《子衿》就是误解。
下面有个问题,这首诗有三段,我们从结构上瞧一下,这三段的顺序可以颠倒不?为什么?结构上有一种递进关系。前面说我不仅记得您的衣领,还记得您轻轻的佩带。前面还只就是要求她给她带口信让她放心,到了后面就要求男子来找她,要求更强烈,感情就是递进的。大家想想可以把第三段放到第一段前面不?也就是可以的,先写她一个人在那里独自徘徊,在高高的城阙上。古人在思念亲人时总就是站在高处,瞧得远。她在那里徘徊,就接着写“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这也就是可以的。但这首诗把它放在最后一段,有它的道理。什么道理?前面两节逐层深入,一步一步更强烈,我们没有读到第三段的时候,假如我们第一次读这首诗,我们读完第一第二段,会有一种错觉,这对痴情男女好像已经分开很久很久了,但我们读到第三段怎么样?“其实才一日不见。”只分开一天,那说明什么问题?说明她们的感情非常深,比天高,比海深。所以放到后面,会有一个心理落差,假如我们第一次读,她一开始说,即使我不去瞧您,您为什么不给我带个音讯?第二段说,即使我不去找您,您为什么不过来瞧瞧我?我们已经有了很强烈的感情期待,瞧她们分开很久了,却只有一天,就是思念之情把分别的时间拉得很长很长,“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我们这首诗的优美,不仅体现在语言的精准上,还体现在结构的周密安排上。
四、《诗经》的表现手法
《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赋”者,即直接铺叙陈述。“比”者,“以彼物喻此物”,即比喻;“兴”者,“先言她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 ,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五、品读《子衿》
今天学习的《子衿》选自郑风,就是郑国民歌。郑国就是现在河南洛阳附近的一个国家。郑国当时处在国家的中心地带,交通便利,经济发达,所以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比较开放,写婚姻与爱情的内容较多。
二、《诗经》“兴发感动”的传统
《诗经》诗、乐、舞三位一体
《诗经》在古代与音乐与舞蹈关系密切,其中的诗篇都就是可以合乐演唱的。就其原来的性质而言,就是歌曲的歌词。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毛诗·大序》)
教学难点:
把握诗中女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教
学
手
段
诵读法、谈话法、教授法
教学环节
课堂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师生行为
课堂引入
司马相如在追求卓文君时,写了一首《凤求凰》其中有一句:“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思之如狂。”这种狂热的思念,您能想象不?不管您信不信,这样的感情确实存在。在《诗经·子衿》中有这样一位女子,不顾世俗观念,大胆发出心底对情人最深的思念。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这首诗歌。
第二句“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意思就是说?您来翻译一下。纵然我没有去找您,难道您就不能给我传递音讯不?“纵我不往”,潜台词可以瞧出,这个女孩子就是经常主动去的,只就是今天有事,不能去了。“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这句就是一个反问句,把它改成陈述句,味道就不同了。请一位同学来把它翻译成陈述句。即使我不去找您,您也应该主动联系我!那与原文有什么不同?瞧瞧有什么细微的差别?更能表达感情。表达什么样的感情?有点怨有点恨还有点爱。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礼记·乐记》)
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诗品·序》)
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文赋》
三、《诗经》的组成部分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颂”就是宗庙祭祀的颂歌。“雅”就是宫廷乐歌。
“风”绝大多数就是十五国民间歌谣。《诗经》产生的时代人们认为“风”就是最低级别的一种歌谣,但就是从文学史上瞧,“风”的成就就是最大的,文学地位就是最高的。“六艺”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同上章一样,反问自己的情人,“纵然我没有去找您,您就不能来找我不?”一连两章“子宁不嗣音”“子宁不来”的埋怨反问之辞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这位女子难以抑制的爱恋之情。
钱钟书指出“纵我不往……子宁不来”薄责己而厚望于人也,已开后世小说言情心里描绘矣。此种嗔怪恋人的态度,只能说“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少女的心思婉转难猜,她不能去找对方,但心里却焦急等待对方来见她。所谓“爱之深,责之切。”等待的时间最难耐,瞧不到思念的人,浓浓的爱意便转化为惆怅与幽怨。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
2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背诵课文。培养与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情感态度:
1.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2.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传承文化精神。
教
学
重
点
难
点
教学重点:
1、通过讲解明白《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以及“兴发感动”的传统。 2.引导学生把握女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子衿》写的就是一位女子在思念等待情人的到来,尽显女儿家嗔痴薄怨的口吻。“子”就是诗中男子美称,“衿”释作衣襟。按《周礼》,古代学子地位很高,准许穿着当时很优雅高贵的青色衣服,所以“青衿”常指代书生。在曹操的短歌行中,有“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就引用《子衿》中的名句,表现曹操求贤若渴的心情。这就是一个痴情的女子,她不说自己有多么思念情人,只说自己思念情人的青色衣襟。大家想想,这里如果换成“青青子衣,悠悠我心”好不好?不好,为什么?因为细节里蕴含着感情的因素。如果说“青青子衣”,说明这个女孩儿只记住一件衣服。可能就是初次会面时的那件衣服,她连领子都记得,您瞧记得多细!诗中反复用“青青”“悠悠”这组叠音词,让女子的情意变得有声有色,绵绵不绝。如果说思念可以有颜色,那么对方青涩的衣襟也会将她的思念染成青色。
《子衿》教案
课程名称
课程内容
《子衿》
总学分:学分
总学时:学时 其中: 本节内容课时
课程类别
必修课( √ ) 选修课( )
公共课( √ )专业课()
授课教师
王婷婷
授课对象
教
学
目
标
知识技能:
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掌握《诗经》“兴发感动”的传统。
2.体会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3.能够掌握《子衿》生字词,了解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