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表面解剖
横结肠下区 横结肠体表投影在从右侧第十肋 软骨前端画一条向左侧第9肋的 前端的弧线
4分法 左上腹 左下腹 右上腹 右下腹
9分法 腹上区 左、右季肋区 脐区 左、右腹外侧区 耻区 左、右腹股沟区
三、腹部的骨性标志
耻骨联合
左右髋骨在前 方的连结处, 由纤维软骨构 成。
立正姿势,骨 盆倾斜度正常 者,左右髂前 上棘和耻骨联 合三点所成的 平面,与人体 额状面平行
腹白线
当躯干屈曲腹 肌紧张时可以 看到腹白线表 面的正中沟, 在脐以上宽而 明显,脐以下 几乎呈线状
半月线 沿腹直肌外侧缘的画线 下方起于耻骨结节。上 方到达肋缘,在第9肋 软骨尖与肋缘相交,距 离前正中线三至四横指 ,向下逐渐靠近正中线 ,经肚脐与髂前上棘的 连线中点,下达耻骨结 节。 由平躺姿势转站立姿势 腹肌紧张时可见到一条 弯弯的浅沟。
1、在分娩过程中, 耻骨联合的软骨变松 软,耻骨联合可出现 轻度的分离,使骨盆 发生短暂的分离,使 骨盆发生短暂性的扩 大。 2、耻骨联合上缘是 骨盆入口的界标之一 ,空虚膀胱在该缘以 下,充盈膀胱在此缘 上
髂嵴
髂嵴:
髂前
髂骨翼的上缘,
上棘
全长可触及,髂嵴
的前端为髂前上棘,
髂嵴骨质肥厚可做
骨髓穿刺,两侧髂嵴
Murp hy 征阳性
胰腺
位于腹后壁,横过 第一至第二腰椎, 右端被十二指肠环 抱,体表投影:下 缘平脐上5cm,上 缘平肚脐上10cm 胰腺疼痛位于上腹 部,典型者位于剑 突与脐连线的中点 附近形成以条束状 区域
脾脏
位于左季肋区深处,第九 、十、十一肋的深面,长 轴与第十肋一致,正常时 脾脏后上级相当于第九肋 高度,距离正中线左侧约 4-5cm,前下极在左腋前 线第十一肋处,不超出腋 前线,下缘不路出肋弓。
直疝
腹前外侧壁穿刺点 1、脐与耻骨联合上缘连 线的上1/3段穿刺 2、脐与左髂前上棘连线 的中外1/3交点 3、肝穿刺在右腋中线第 七第八或第九肋上缘 4、经皮脾穿刺,在左腋 中线第八或第九肋间隙肋 骨上缘
五、腹部血管神经投影
腹主动脉 第4腰椎水平分叉 ,分叉点在脐左下 1.5cm,仰卧时在中 线上用力向后压向 脊柱可以摸到它的 搏动
Here comes your footer Page 38
六、腹腔内脏器的投影
肝脏
上界和膈肌一致
锁骨中线与第五肋的交点
下界右侧与肋弓一致,检
查时不能触及,正中-在
腹上区低于尖突3cm
●
3岁以下小孩:
右侧肋弓下1.5—2cm;
7岁不能触及
胆囊底的体表投影点: 右锁骨中线与右肋弓交点附近。
Here comes your footer Page 40
最高点连线平对第4
腰椎,是腰椎穿刺的
重要标志。
在腹侧壁,它距离第十肋
最低点仅3-4cm
耻骨结节
位于耻骨联合外侧
约2-3cm处,腹
股沟韧带附着点,
其外上方1-2cm
处即为腹股沟管皮
耻骨
下环的位置
结节
髂结节
距离髂前上棘后 上方5-7cm处 可摸到髂结节, 通过左右髂结节 的平面称结节平 面,该平面与第 五腰椎棘突处于 同一平面,回盲 瓣约位于这一平 面。
通过胸骨柄上缘与耻 骨联合上缘的中点所 做的平面 ,在剑胸结 合下一横掌在幽门平 面处,此平面后对第1 腰椎体下缘,两侧与 第九肋缘相交。
1、幽门在此平面距腹前 正中线右侧4cm 2、这一平面向后通过第 一腰椎下缘或第一、二腰 椎之间的椎间盘 3、通过该平面的结构有: 幽门和胆囊底、肾门(前 正中线6cm)、十二指肠 空肠曲、结肠左曲和脊髓 下端等。
肠系膜下动脉 自脐上2.5cm与中线左侧 1CM的交点处开始,向下 至脐部以下4cm处偏左侧 ,为肠系膜下动脉体表投 影
Here comes your footer Page 37
腹壁浅静脉 腹前壁浅静脉较为丰富,彼此 吻合成网,尤其在肚脐周围更 丰富,成为脐周静脉网。 常见门静脉高压出现脐周静脉 曲张
第四章 腹部表面解剖学
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教研室:聂政 QQ: 576261169
主诉:右上腹反复阵发性疼痛1年加重2小时。
现病史: 患者约1年前始饱食后出现右上腹疼痛,为阵发性 绞痛,无向他出放射,伴腹胀,无恶心、呕吐,无 畏寒、发热,自行口服消炎药后症状可缓解(具体 用药不详),反复发作多次,未做进一步治疗,2 小时前始饱食后出现右上腹疼痛,为阵发性绞痛, 无向他出放射,伴腹胀,无恶心、呕吐,无畏寒、 发热,到我院门诊就诊
腹股沟韧带
腹外斜肌腱膜在髂 前上棘与耻骨结节 之间向上反折形成 。它是腹部和股前 内侧区的表面分界 线,区分股疝和腹 股沟疝的一个标志
腹股沟管
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 半上方,长约4-5cm, 它是肌肉筋膜形成的 裂隙,并非真正的管 道,男性有精索女性 有子宫圆韧带通过
腹股沟斜疝
腹股沟三角
又称海氏三角。由 腹直肌外侧缘,腹 股沟韧带内侧半, 腹壁下动脉围成 判断直疝和斜疝
髂结节
髂后上棘
相当于第二骶椎 平面,两侧髂后 上棘连线在后正 中线上正对第二 骶椎棘突,这个 平面相当于蛛网 膜下腔的终末处 。
髂后上棘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四、腹部的软组织标志
脐
为一纽扣大小 的圆凹陷明显 而位置不恒定 ,成年人平躺 时肚脐位于第3 、4腰椎椎间盘 水平。
脐平面的皮肤由第 十胸神经前置的皮 支支配。
髂总动脉和髂外动脉
从脐左下方1.5cm斜向外下 方至腹股沟韧带中点的连线 ,此线的上1/3段代表髂总 动脉的投影,下2/3段代表 髂外动脉的投影
肾动脉 在幽门平面的下方,自腹 主动脉两侧向外划一条长 约4cm的直线
肠系膜上动脉
自幽门平面的稍上方开始,以突 向左侧弯弓,向右下方倾斜,直 至髂嵴平面与右外侧面的交点处 ,即为肠系膜上动脉体表投影
脾肿大
(1)轻度脾大 深 吸气时脾下缘在肋 缘下2~3cm为轻 度脾大 (2)中等度脾大 下缘超出肋缘下 3cm至平脐为中等 度肿大。 (3)极度脾大 下 缘超出脐水平以下 为极度脾大或称巨 脾。
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
McBurney点 脐与右髂前上棘 连线的中外1/3交点, 是阑尾根部在体表 的投影 临床意义与应用 阑尾出现炎症,此处有压痛
弓状线 旧称半环线,位于腹直肌鞘后壁 ,在脐平面以下4-5cm,或脐与 耻骨联合的中、上l/3交点处,左 、右完全转至腋直肌前面与其前 壁结合、而中断的腱纤维形成一 个突向上的弧形线。临床上,可 以用脐-髂前上棘线与半月线的交 点,或髂前上棘间线,标示弓状 线的所在平面。
幽门平面
Addison平面
腹上窝
俗称心窝、心口 系腹部前正中线最高处的小凹 陷,仰卧时更易见到。腹上窝 位于剑胸结合的直接下方,其 两侧是肋弓。左、右侧肋弓的 夹角名胸骨下角或称肋下角或 腹上角,正常人为直角。此角 可随腹部膨隆和腹内压增高而 增大,角内有剑突。一侧肋弓 与剑突侧缘之间,为剑肋角。 经左剑肋角向左后上方刺入, 可进至心包腔,行心包腔穿刺 术。
根据人不同体形可分为钩型、角型、袜型等。
空 回 肠 在 腹 腔 的 分 部
左右半月线与左右肋弓的 夹角,名为前肾点,是肾 盂在腹前壁的体表投影, 而右侧前肾点又是胆囊底 的体表投影。 半月线平脐处为上输尿管 点,平髂前上棘处为中输 尿管点。
腹直肌
腹前壁正中,内侧是白线 ,外侧是半月线 从耻骨 联合延伸到剑突和第5肋 软骨的水平线上,在该肌 上可见到3-4条腱划,分 别位于脐平面,剑突平面 以及脐与剑突之间的平面 。
脐至耻骨联合和脐 至剑突下端的距离 相等。
脐与左右髂前上棘 的距离,左右侧相 等
位于腹部的中心
脐疝
腹腔内容 物由脐部 薄弱区突 出的腹外 疝。
1919年Grey-Turne 报道的一例急性胰腺 炎患者出现了脐周及 双侧腰部皮肤的改变 ,目前Grey-Turner 征的定义仅限于任一 侧腰部的皮肤颜色的 改变。Grey-Turner 征以发生在左侧者居 多,最初为青紫色渐 变为青色再浅至暗灰 蓝色。它多出现于急 性胰腺炎症状出现后 的3天到一周内。
考虑为神马疾病?依据?
一、腹部的境界
上界为剑突、两侧肋弓 下缘、经11、12肋游离 缘至12胸椎棘突
下界为耻骨联合上缘、 两侧的耻骨棘、耻骨结 节、腹股沟襞、髂前上 棘、至第5腰椎棘突
二、腹部的分区
腹部以 两侧腋 后线延 长线为 界,分 为前方 的腹前 外侧壁 和后方 的腹后 壁。
2分法
横结肠上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