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性危害
化学性危害是可使人致病的有毒化学物质引起的危害,这些化学物质可源于食品本身,也可以是受到外来污染所致。
以下是一些常见化学性食物中毒及其预防原则。
一、食品本身含有毒物质河豚鱼、高组胺鱼、四季豆、生豆浆和部分野蘑菇等食品本身含有毒物质。
这些食品有些属禁止供应品种,有些则可通过适当的加工去除毒素后供应。
(一)河豚鱼中毒
中毒原因:误食河豚鱼加工处理不当。
主要症状:一般在食用后数分钟至3小时内发病,症状为腹部不适、口唇指端麻木、四肢乏力继而麻痹甚至瘫痪、血压下降、昏迷,最后因呼吸麻痹而死亡。
预防方法:不食用任何品种的河豚鱼(巴鱼)或河豚鱼干制品。
河豚鱼毒素加热后也难以去除,发生中毒后的死亡率高,是国家法令禁止的食品。
需要指出的是,“巴鱼”也是河豚鱼的一种,同样禁止经营;河豚鱼干制品(包括生物品和熟制品)也不得经营。
(二)高组胺鱼类中毒
中毒原因:海产鱼类中的青皮红肉鱼(如青专鱼、金枪鱼、沙丁鱼、秋刀鱼等)会形成组胺,引起组胺食物中毒。
主要症状:一般在食用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发病,症状为面部、胸部及全身皮肤潮红,眼结膜充血,并伴有头疼、头晕、心跳呼吸加快等,皮肤可出现斑疹或荨麻疹。
预防方法:采购新鲜的鱼,如发现鱼眼变红、色泽暗淡、鱼体无弹性时,不要购买;储存要保持低温冷藏;烹调时放醋,可以使鱼体内的组胺含量下降。
(三)豆荚类中毒
中毒原因:四季豆、扁豆、刀豆、荷兰豆等豆荚类食品未彻底烧熟煮透,其中的皂素、红细胞凝集素等有毒物质未被彻底破坏。
主要症状:一般在食用后1至5小时内发病,症状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晕、出冷汗等。
预防方法:烹调时先将豆类放入开水中烫煮10分钟后再炒,可有效去除这些有毒物质。
集体食堂加工单位因使用大锅可能导致烧炒不透,不宜供应这些豆类。
(四)豆浆中毒
中毒原因:豆浆未经彻底煮沸,其中的皂素、抗胰蛋白等有毒物质未被彻底破坏。
主要症状:在食用后30分钟至1小时内,出现胃部不适、恶心、呕吐、腹胀、腹泻、头晕、无力等中毒症状。
预防方法:将豆浆煮透,尤其要防止“假沸”,烧煮时应将上涌的泡沫除净,煮沸后再以文火维持沸腾5分钟。
(五)野蘑菇中毒
野蘑菇中的部分品种具有毒性,食用后可导致中毒甚至死亡。
防止中毒的有效方法是不采摘、不采购、不食用野生蘑菇。
二、食品受到有毒物质污染
(一)有机磷农药
中毒原因:食用了残留有机磷农药的蔬菜、水果等。
主要症状:一般在食用后2小时内发病,症状为头痛、头晕、腹痛、恶心、呕吐、流涎、多汗、视力模糊等,严重者瞳孔缩小、呼吸困难、昏迷、直至呼吸衰竭而死亡。
预防方法:1、选择信誉良好的供应商,选择未受到农药污染的蔬菜。
2、蔬菜粗加工时以洗洁精溶液浸泡30分钟后再冲净,烹调前再经烫泡1分钟,可有效去除大部分农药。
(二)瘦肉精
中毒原因:食用了含有瘦肉精的猪肉、猪内脏等。
主要症状:一般在食用后30分钟至2小时内发病,症状为心跳加快、肌肉震颤、头昏、恶心、脸色潮红等。
预防方法:1、选择信誉良好的供应商,不采购市场外无证摊贩经营的产品。
2、选用带有肥膘的猪肉,猪内脏选择有品牌的定型包装产品。
(三)亚硝酸盐
中毒原因:误将亚硝酸盐当作食盐或味精加入食物中,或食用了刚腌制不久的腌制菜。
主要症状:一般在食用后1至3小时内发病,主要表现为口唇、舌尖、指尖青紫等缺氧症状,自觉症状有头晕、乏力、心律快、呼吸急促、严重者会出现昏迷,大小便失禁,最严重的可因呼吸衰竭而导致死亡。
预防方法:1、亚硝酸盐外观与盐和味精相似,故应不使用来历不明的“食盐”或“味精”;2、尽量少食用暴腌菜,不吃腐烂变质的蔬菜,这些食品中亚硝酸盐含量高。
(四)桐油
中毒原因:误将桐油当作食用油使用。
主要症状:一般在食用后30分钟至4小时内发病,症状为恶心、呕吐、腹泻、精神倦怠、烦躁、头痛、头晕,严重者可意识模糊、呼吸困难或惊厥,进而引起昏迷和休克。
预防方法:1、不使用来历不明的油。
2、桐油具有特殊的气味,食品加工用油使用前应闻味辨别。
(五)贝类毒素
1、贝类毒素中毒的表现根据毒素的不同可有多种,部分种类的毒素可导致死亡。
2、预防贝类毒素中毒应选择信誉良好的供应商,不经营国家明令公告餐饮单位不得采购、加工和销售的织纹螺。
(六)雪卡毒素
1、雪卡毒素存在于珊瑚礁附近觅食的鱼类(也称作珊瑚鱼)体内,常见的包括东星斑、苏眉、老鼠斑等。
2、预防雪卡毒素中毒应选择信誉良好的供应商,采购时间清来源;不供应珊瑚鱼的卵、肝、肠、头、皮等部位,这些部位雪卡毒素含量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