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慢性结肠炎的中医证型与肠镜下的表现的初步分析

慢性结肠炎的中医证型与肠镜下的表现的初步分析

慢性结肠炎的中医证型与肠镜下的表现的初步分析摘要:运用中医辨证对160例慢性结肠炎患者进行分型,并结合患者肠壁在电子结肠镜下的表现,总结分析了中医各证型在肠镜下的特点。

关键词:慢性结肠炎;中医证型;肠镜
【中图分类号】r473.57【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8-0081-01
慢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的慢性炎症,我们总结分析了160例慢性结肠炎患者的肠镜资料,并与中医各证型相结合进行研究。

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160例均系门诊患者,其中男性78例,女82例;年龄最小15岁,最大60岁,平均40.9岁;病程最短6月,最长10年。

1.2诊断标准
1.2.1诊断要点:①1有明确的病史及典型的慢性结肠炎症状;
②大便镜检有红细胞及白细胞,且排除细菌性痢疾等其他疾病;③x线钡剂灌肠发现粘膜粗糙,局部有细颗粒样改变或结肠袋消失呈管状;④乙状结肠镜或电子结肠镜检查,发现有不同程度的充血水肿,或有溃疡灶,或有出血及粘膜糜烂;⑤结肠粘膜活检提示有慢性炎症。

1.2.2中医辨证[2]:湿热阻滞型:腹痛,腹脘胀痞,里急后重
感明显,大便粘滞如糊状,头身困重,口苦纳呆,小便黄短,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脾虚泄泻型:大便时溏时泻,反复发作,饮食不慎诱发,食后脘闷,腹胀不适,面色萎黄无华,肢体倦怠乏力,舌淡苔薄,脉濡而弱。

肝郁脾虚型:腹痛腹泻,胸胁闷胀,嗳气不畅,腹痛即泻,泻后痛减,伴性情急躁易怒,舌淡,苔薄白,脉弦。

脾肾两虚型:久泻不愈,形寒肢冷,少气懒言,腹中隐痛喜按,腹胀肠鸣,五更泄泻,食减纳呆,腰膝酸软,遇寒加重,舌淡苔白,脉沉细。

1.3中医证型:本组病例以脾肾两虚型居多,占39.4%,其次为湿热阻滞型,占30.6%(见表1)。

表中结果经 x2检验,脾肾两虚型与湿热阻滞型两者发病率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其他两型比较,发病率有显著差异(p<0.01)。

表1慢性结肠炎的中医证型湿热阻滞型脾虚泄泻型肝郁脾虚型脾肾两虚型总计例数49311763160比例(%)
30.619.410.639.4100.01.4检查方法:160例患者均采用电子结肠镜(奥林巴斯cf-140l)检查,用双人操作法。

检查时,患者取左侧卧位。

先行肛门指诊,肠镜插入前涂润滑油后通过直肠乙状结肠到达移行部位时,根据肠腔走行不断调整角度钮,尽量使肠腔保持在视野内。

使肠镜顺利通过乙状结肠,降结肠移行部,可缓缓退镜寻找横结肠开口,肠腔注气,肠腔显示,可
推镜前进到达肝曲,循腔找到升结肠开口,靠角度钮将肠镜插入升结肠抵近盲肠。

肠镜抵达盲肠后,通常让患者取仰卧位,稍退肠镜,即可见镜头压住瓣口上唇,再送镜滑入回肠末端。

1.5肠镜检查的结果:正常的结肠粘膜呈淡桔红色,表面光滑,血管纹理清晰。

本组病例根据中医各证型分组,在结肠镜下观察后并加以总结分析,得到如下结果:①湿热阻滞型粘膜充血水肿明显,肠壁呈深红色,血管纹理模糊,脆性增加,触之易出血。

常有糜烂或溃疡,有时出现假息肉和肠腔狭窄。

②脾虚泄泻型粘膜充血少,水肿多,肠壁呈淡红色,血管纹理模糊不清,有少许溃疡点。

③肝郁脾虚证粘膜充血及水肿较重,肠壁呈浅红色,血管纹理模糊,伴有少许糜烂。

④脾肾两虚型粘膜无充血,水肿重,呈苍白色,血管纹理模糊,伴有少许糜烂和溃疡。

2讨论
本组病例男女之比为1∶1.05,平均年龄为48.6岁,可见慢性结肠炎男女的发病率无显著差异,中老年人居多,病程较长。

慢性结肠炎的病因病机复杂,根据中医辨证一般分为四型:湿热阻滞型、脾虚泄泻型、肝郁脾虚型、脾肾两虚型。

其中脾肾两虚型和湿热阻滞型的发病率较高。

各证型在肠镜下均有共同的炎症表现——充血或水肿,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糜烂和溃疡。

慢性结肠炎属于中医“泄泻”的范畴,中医认为泄泻的主要原因是“虚”和“湿”。

湿为泄泻的主要病理因素,脾虚湿盛是发病关键。

湿为阴邪,易困脾土,运化不利,升降失职,水湿清浊不分,混杂而下,而成泄泻。

脾主运化升清,脾气虚弱,清气不升,化生內湿,清气在下,则生泄泻。

若湿热之邪犯及肠道,熏灼肠壁,脉络受损,故触之易出血,常有糜烂或溃疡;热邪易动血,血脉扩张,故肠壁充血;湿邪侵犯肠道,流注于肠壁间隙之中,故肠壁水肿,血管纹理模糊(后三型肠壁水肿的原因与此相同,后面不再赘述);肠道气机不利,经络阻滞,淤血浊气相聚而成假息肉;溃疡愈合过程中,肠壁相互粘连,致使肠壁狭窄。

治疗上以清热利湿,化瘀止血为主。

若脾气虚弱,健运失司致水湿内停,但正气尚可,与邪交争,所以肠壁充血少,水肿多,且湿邪偏盛,气机不利,易致气滞血瘀而成溃疡。

治疗上以健脾益气化湿为主。

若肝郁气滞,横逆犯脾,则升降失职,气机不畅,郁而化热,故肠壁呈浅红色;气机郁滞,血运不畅,经络瘀滞而致损伤脉络,故伴少许糜烂。

治疗上以抑肝扶脾,疏肝理气为主。

若脾肾两虚,阳衰寒盛,气血不充于血脉,故肠壁呈苍白色,正气不足,气不摄血,血溢脉络,故伴少许糜烂和溃疡。

治疗上以温补脾肾,固涩止泻为主。

由于长期腹泻,脏腑虚损者多、虚寒者多,但也常虚中有实,寒热错杂,由于起病缓慢,可持续不缓解,或活动期与静止期交替呈慢性反应。

在常规治疗用药后症状可得到缓解,症状减轻,停药后容易复发,所以治疗尚有较大的困难。

中医药治疗慢性结肠炎有较大的优势,通过电子肠镜对慢性结肠炎在肠镜下的表现的观察,并结合中医辩证加以总结分析,研究中医各证型在肠镜下的特点,有助于指导中医临床用药以及临床疗效的观察。

参考文献
[1] 林瑛瑛.中医辨证治疗慢性结肠炎53例疗效观察.国医论坛,2005,20(3):31
[2]郑秀芳,等.海南岛慢性结肠炎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海南医学,2003,14(12):104。

相关主题